1245個字 閱讀時長:4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發現價值講述生活
挺好。
晚上看到一個消息,不知道好不好說。
想了一會,還是聊一下吧,其實這個話題已經爭議很久了。
本周地方兩會正在密集召開,代表和委員們也都在積極提案,上海的醫療界的委員做了一個提案:
坦言某些集采藥藥效不穩定,呼吁給原研藥留出通道。
問題擺到桌面上了,這事發生在上海不奇怪,可能有人會說給資本代言了,其實不一定,一線城市的很多居民不怕花錢,但是會怕治療效果不佳。
我 們之前也談到過這個問題 , 當時給醫藥 集采算過 兩筆賬 :
1、一筆是大帳,政策必須做取舍。
因為 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和醫保資金不足。
按照現有的數據來看:
2025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將超過3億,10年之后中國60歲以上老人將超過4億。
老齡化加劇多出了一億多老人,人到老年慢性病都是需要長期用藥的,而且目前不但面臨醫保資金吃緊,還有少子化對現收現付的醫保機制的沖擊。
一增一減,醫保更吃緊。
這還是整體情況,再來看老年人結構的話:
農村老人占比更多, 他們的基礎醫保更少,醫療負擔更大,所以大規模的集采仿制藥入院:
其實起到的是一個兜底全民的作用。
這是政策必須要做一個取舍。
2、一筆是小帳:居民也要做權衡。
居民在醫院開藥,起主要治療效果的是便宜的仿制藥,但同時也搭配了輔助但價格昂貴的中成藥。
成本只是轉移,并沒有減少,居民也要在支出和效果之間做權衡。
以我個人為例:
嗓子痛去醫院,驗了小血顯示上呼吸道細菌感染,醫生給開了3塊錢的頭孢,40塊的蒲地藍,還有一堆60塊的鮮竹瀝。
但是,我其實只要頭孢就夠了。
這100塊我寧愿去買幾十塊的原研頭孢,對我來說花錢更少,治療效果還好。
所以,我們總結了三個觀點:
1、 在現有醫療體系下,院內市場越來越傾向于兜底和保障作用,這是應對老齡化社會加劇的一個政策取舍,沒有問題。
2、加強仿制藥療效一致性評價的規范機制,仿制藥只有質量有保證了,才能打消大家的疑慮,也能更好的推行國家的政策,這塊需要有關部門牽頭來做才有公信力。
2、但同時希望院外市場不要受影響,讓愿意自費的人可以多花一些錢去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現在藥店可以用醫保刷的原研藥也不少,以后希望可以再擴大一些,另外院內市場也可以適當給原研藥留一些渠道。
總之:
希望能多一些選擇,不要一刀切才好。
就這樣。
感受到風向變化。
開年的幾個事,讓我感受到風向的變化:
擴大免簽韓國人扎堆來上海我還沒覺得,小紅書賽博難民也有點將信將疑,直到今天看到上海今年對泰勒來滬巡演持樂觀態度…
我們之前說過,小概率事件的密集發生,唯一的解釋就是底層邏輯在變化。
可以繼續閱讀:。
10個朋友讀過 趨勢
?500個點贊 局勢
閱讀10萬+ 深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