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無垠的太平洋海域,雌性虎鯨“塔赫勒夸”再次被命運的陰霾籠罩,承受著喪子之痛的她,猶如一位心碎的母親,不甘心地頂著夭折的幼鯨,開啟了一段令人心碎的“悲慟之旅”。
據美聯社報道,1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證實,7年前就曾經歷喪子之痛的雌性虎鯨“塔赫勒夸”,再度遭受這殘酷的打擊。如同上次一般,她帶著滿心的不甘,頂著夭折的幼鯨,在這片浩瀚的太平洋海域踏上了“悲慟之旅”。
其實,在動物世界里,其他動物在遭遇喪親之痛時,也會有類似表達悲慟的舉動,尤其是那些壽命較長的動物,像聰明的靈長類動物、可愛的海豚等,都有著細膩的情感表達。
01
雌虎鯨努力地頂住幼鯨的尸體,不讓孩子沉入那冰冷的海底
當天,乘船出海的科研人員布拉德·漢森親眼目睹,“塔赫勒夸”或是用溫柔的吻部,或是用堅毅的頭部,努力地頂住幼鯨的尸體,仿佛在與死神進行一場無聲的抗爭,不讓孩子沉入那冰冷的海底。
一旦幼鯨的身體開始往海下沉去,這位勇敢的母親便毫不猶豫地潛入海中,將孩子重新頂起,就像守護著世間最珍貴的寶物。
時間回溯到大約兩周前,12月20日,位于華盛頓州的美國“鯨研究中心發現“塔赫勒夸”新產下一頭雌性幼鯨。這是她的第四個孩子,代號J61,同樣是個可愛的雌性寶寶。
然而,到了2024年12月24日,研究人員就開始為幼鯨欠佳的身體狀況憂心忡忡。僅僅一周后,12月31日,幼鯨不幸夭折的消息便得到了證實。
這個時節,食物本就短缺,而剛剛生產完的“塔赫勒夸”身體極為虛弱,她還要照顧另外2個兒子,同時忍受著巨大的悲痛。人們不禁揪心,難以想象她能否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中支撐下去。
有人猜測,“塔赫勒夸”之所以頻頻喪子,極有可能是因為食物不足,導致她自身身體欠佳,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健康。
02
七年前雌虎鯨帶著幼崽的尸體,在海洋中艱難地游了1600公里
早在2018年那個看似平常的夏天,“塔赫勒夸”就已品嘗過喪子的劇痛。那時,她滿心歡喜地迎來了自己的第2個孩子——一只可愛的雌性幼崽。
可命運卻如此捉弄人,這只幼崽僅僅存活了半小時,便匆匆離開了這個世界。
但“塔赫勒夸”并未就此放棄,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她如同一位執著的守護者,帶著幼崽的尸體,在廣闊的海洋中艱難地游了將近1600公里。
她對孩子不離不棄的舉動,創造了令人驚嘆的世界紀錄。
科學家們目睹她“擁抱”孩子的尸體,整整堅持了17天,這漫長的堅守,在同類中絕無僅有。
由于她沒有靈活的雙手,幼崽的尸體很容易滑落沉入海中,可“塔赫勒夸”卻毫不氣餒,一遍又一遍地潛入水中,像打撈稀世珍寶般將尸體“打撈”上來,然后繼續頂著尸體緩緩游動。
在這期間,她顧不上覓食,身體逐漸變得非常虛弱。好在,她溫暖的家庭成員們十分熱心,紛紛輪流替代她,確保幼崽的尸體能一直浮在水面上,讓疲憊不堪的“塔赫勒夸”能稍作休息。
或許是意識到自己還有另一個孩子需要照料,又或許是虎鯨尸體已經嚴重腐爛,無法再繼續相伴遠行。最終,“塔赫勒夸”不得不忍痛與死去的孩子告別,重新鼓起勇氣,投入新的生活。
03
南方居留型虎鯨的數量已降至73頭
“塔赫勒夸”所屬的南方居留型虎鯨,與過客型虎鯨、遠洋型虎鯨有著顯著的區別。
它們的分布范圍相對固定,是典型的母系群體,由一只年長的雌性領導。
群體內出生的成員從不輕易離開,成員關系穩定而緊密。
研究還發現,居留型虎鯨仿佛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世界,它們有著與眾不同的方言,叫聲與其他虎鯨群體大相徑庭。
在飲食方面,它們極為“挑食”,幾乎只吃魚,其中三文魚更是占據了97%。
按照它們這樣看似穩定的生活習慣,群體成員數量本應只增不減。
然而,現實卻無比殘酷。近幾年來,這些居留型虎鯨家族的數量不僅沒有增多,反而每況愈下,甚至被列為了“瀕危動物”。
目前,南方居留型虎鯨僅剩下3個群體,分別被命名為J、K、L群。
回溯到20世紀之前,它們的種群總數量還超過200頭,可之后卻逐年下降。2015年,數量降至75頭,而最近的普查結果更是令人痛心,數量已經降低至73頭。
如今,虎鯨的生存面臨著重重困境——高質量的獵物日益緊缺,人類船只制造的大量噪音干擾著它們的生活,有毒的污染物通過食物鏈悄然進入虎鯨的身體……這一切都讓虎鯨的繁衍變得愈發艱難,約40%的小虎鯨都在出生后的一年內不幸夭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