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劉備白手起家,在創(chuàng)業(yè)的路上非常坎坷,可謂是屢戰(zhàn)屢敗,幸好有諸葛亮、簡雍、孫乾、關(guān)羽、張飛、趙云等一眾文臣武將不離不棄,劉備才最終建立蜀漢。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三國猛人都愿意跟隨劉備,有6大猛人寧死也不愿意追隨劉備,其中4人被處死,只有2人得到善終,他們都是誰?
被處死的4人:陳宮、高順、張任、龐德
陳宮和高順兩人都是呂布手下,其中陳宮是呂布的首席軍師,謀略不次于諸葛亮,高順是“陷陣營”統(tǒng)領(lǐng),每逢戰(zhàn)斗身先士卒,是呂布手下第一猛將。呂布在和曹操爭奪兗州的戰(zhàn)斗中戰(zhàn)敗,投奔徐州的劉備。陳宮和高順兩人依然對呂布忠心耿耿,沒有改投劉備。后來在白門樓,陳宮和高順兩人拒絕歸降曹操,但是也未向劉備祈降。
如果此二人不愿歸順曹操,出言向曹操的盟友劉備求饒,劉備出頭保此二人,有很大的概率能說服曹操留下此二人的性命。然而陳宮和高順兩人視死如歸,寧愿被殺,也沒有表達追隨劉備的意思。
張任,是益州劉璋手下大將,有勇有謀,他曾帶領(lǐng)軍隊設(shè)下埋伏射殺龐統(tǒng),追殺劉備,困住張飛。諸葛亮為生擒張任,一口氣出動了趙云、張飛、黃忠、魏延、嚴(yán)顏五員大將。雖然諸葛亮俘虜了張任的身體,但是卻無法征服張任的靈魂。無論劉備如何勸說,張任都沒有答應(yīng)歸降,視死如歸,諸葛亮于是成全了張任,下令將其推出去斬首。
龐德和張任一樣,同樣也是視死如歸。他原本是馬超的先鋒,但是他卻被馬超給拋棄了,后歸降曹操。龐德是一個忠義之人,他歸降曹操后,決定今后誓死追隨曹操,以死報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在襄樊之戰(zhàn)中,龐德抬棺而戰(zhàn),要和關(guān)羽決一死戰(zhàn),不是關(guān)羽死,就是他亡。
因此,龐德被關(guān)羽生擒活捉后,面對關(guān)羽勸降,他無動于衷,即使關(guān)羽搬出龐德的前任主公馬超和他的兄長龐柔,龐德仍舊拒絕歸降。關(guān)羽不得已只能下令斬了龐德,劉備錯失了龐德這員猛將。
得到善終的2人:張遼、張魯
白門樓上,除了陳宮和高順兩人外,呂布手下還有一員大將也表現(xiàn)得視死如歸,他是張遼。曹操看到張遼不愿歸降,下令將其推出去斬首。劉備和關(guān)羽兩人同時為張遼求情,曹操于是饒了張遼性命。
劉備和關(guān)羽兩人是張遼的救命恩人,張遼最應(yīng)該追隨的主公應(yīng)該是劉備,而不是曹操。然而張遼卻未正眼瞧一下劉備,他壓根便沒考慮過輔佐劉備,聽到曹操要饒其性命,直接拜謝曹操,認可了曹操這個主公。劉備白白為曹操做嫁衣,對張遼沒有招攬成功。張遼歸順曹操后,屢立戰(zhàn)功,成為五子良將之首,于公元222年病逝于江都,被追謚為剛侯。
張魯,是漢初三杰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教祖張道陵之孫,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如果張魯一心一意傳播五斗米道教,那么他將會成為一位德高望重的天師,然而張魯卻選擇割據(jù)漢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quán)。
劉備奪取益州后,下一步自然是想要拿下“益州門戶”漢中,曹操為了一統(tǒng)天下,漢中和益州都是其目標(biāo)。劉備和曹操兩大梟雄,張魯都惹不起,只能選擇一位站隊。張遼選擇了曹操,而不是劉備,這就是“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也”。也就是說,張魯寧愿成為曹操的奴仆(下屬),也不愿當(dāng)劉備的座上賓。不知道張魯對劉備有何偏見,寧愿為奴,寧愿死,也不跟隨劉備。張魯歸順曹操后,被封為鎮(zhèn)南將軍,閬中侯,于公元216年去世。
結(jié)語
雖然劉備劉皇叔“仁德之君”的名聲名滿天下,投奔劉備的能人異士接踵而至,但是眾人也不是必須選擇輔佐劉備,其中有6個猛人寧死也不愿意歸降劉備,輔佐劉備。在這6人之子,陳宮、高順、張任、龐德4人死于非命,只有張遼和張魯兩人得到善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