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穆帝永和十年(354 ),王羲之們剛剛完成蘭亭雅集的第二年。
這一年桓溫率軍北伐,接連大敗前秦。四月,兵薄灞上。關中父老簞食壺漿迎接,三輔郡縣望風歸附。乾坤仿佛浩蕩,中原將要重光。這時,有一位年輕人求見桓溫。他,就是王猛。
王猛見桓溫,這個雙雄會,機鋒暗藏,余味無窮,完全可以收入《世說新語》,可惜劉義慶眼力不夠:
“三輔郡縣皆來降。溫撫諭居民,使安堵復業。民爭持牛酒迎 勞,男女夾 路觀之,耆老有垂泣者,曰:“ 不圖今日復睹官軍!”
北海王猛,少好學,倜儻有大志,不屑細務,人皆輕之。猛悠然自得, 隱居華陰。聞桓溫入關,披褐詣之,捫虱而談當世之務,旁若無人。溫異之, 問曰:“ 吾奉天子之命,將銳兵十萬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 何也?” 猛曰:“ 公不遠數千里,深入敵境。今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 姓未知公心,所以不至。” 溫嘿然無以應,徐曰:“ 江東無卿比也!” 乃署猛 軍謀祭酒。…… 六月,丁丑,徙關中三千馀戶而歸。以王猛為高官督護,欲 與具還,猛辭不就。
(《資治通鑒》卷九十九)
短短一二百字,當世雙雄之性格氣度、天下形勢之激蕩變遷,盡在此也。
我當年初讀這一段歷史,只讀出了王猛狂放不羈、識見卓越,桓溫雅量非凡、知人善用。多年后重讀,其文字背后隱藏之妙,真可謂妙不可言:
一、王猛的卓識,亦有更深遠之處。桓溫的知人,也有更精巧之隱微。
王猛不僅看到了為何“ 三秦豪杰未有至者” 的背后原因,更可貴的是他看到了“ 不至” 的事實。
是的,事實。
且慢,讓我們回顧這段文字—— 前面明言“ 三輔郡縣皆來降” ,為何桓溫又直言“ 三秦豪杰未有至者” ?桓溫難道不是罔顧事實嗎?
非也非也,桓溫并非罔顧事實,這個矛盾也不難理解。
“ 三輔郡縣皆來降” ,說的是“ 居民” 。桓溫說的,則是“ 豪杰” 。居民與豪杰,相去豈止萬里!
桓溫此語,道出了他所苦悶之事實—— 北方士人并未誠心依靠,而百姓來的再多,也無濟于事。他在王猛來拜訪時,直接拋出這一問題,等的就是—— 測試王猛是“ 豪杰” ,還是“ 居民” 。
如果王猛是普普通通的“ 居民” ,他一定會大驚小怪—— 這關中父老不都拿著酒肉出來慰勞王師了嗎?怎么桓溫大司馬你還說沒人來歸附呢?
但王猛不,他拋出的這一段話,直接觸動了桓溫的心事—— 桓溫并非想要一舉克復中原,而是要駐軍觀望。雖然官方理由是“ 持重” ,但實際是養敵自重—— 如果中原收復了,自己也就沒用了。桓溫不想鳥盡弓藏,只想撈夠政治資本,回江南擁兵自重。
這些天來,關中來投奔我的,沒一個是豪杰,只有王猛才是。
注意,王猛的話里,已經說的不是“ 豪杰” ,而是“ 百姓” 。
得不到士心,就得不到民心。
得到民心,也未必得到士心。果然,后來桓溫引軍南撤時,帶走了關中三千余戶居民。也沒有成功帶走王猛為他效力。
王猛為什么要捫虱而談,旁若無人?不怕激怒桓溫?
王猛是有備而來的,先瞅準了桓溫心理。王猛看出,桓溫求賢若渴,不如此,不足以非常之舉,打動桓溫。
王猛當時“ 人皆輕之” ,為何桓溫接見他,并重視他?桓溫眼力非凡,功力了得。看出了王猛是個人物。所以不惜留下他。
桓溫不愧是桓溫。桓溫是南曹操。
二、王猛見桓溫,堪比隆中對,從此天下大勢,皆寓其中。
王猛后來不愿跟隨桓溫南下,胡三省自作聰明注文說:
猛不肯從溫,溫豈不欲殺之耶!蓋溫軍已敗,忽忽退師,不暇殺之也。
胡三省大錯特錯。
桓溫若想殺王猛,早在捫虱而談時,就該殺了。依照常理,王猛將桓溫心事吐出,桓溫豈不惱羞成怒?
但桓溫沒有。桓溫若以“ 擾亂軍心” 之罪名殺王猛,順理成章。但不要忘了,桓溫此時的真心,并不在于軍心。軍心,不是用來進攻長安的。因此,軍心也是可有可無的。桓溫的部下可能會認為王猛擾亂軍心,但桓溫不會。
以前讀這段,首先是為王猛擔心,他不怕激怒桓溫,難道不怕激怒東晉將士?
捫虱而談之時,不會;桓溫說話后,會。
捫虱而談時,東晉將士剛剛打了幾場大勝仗,三軍士氣非凡。“ 得意濃時便可休” ,人在高興的時候,很容易原諒別人。王猛公然撒野,大家只當看笑話,而且也不一定相信他。
但桓溫說話后,形勢就變了。“ 江東無此人” ,這話一說,大家紛紛嘆服,也明了了桓溫心意。甚至可以說,桓溫后來戰事失利,未必不與這次談話有關—— 大家也知道了桓大司馬的真實用意。因此,戰斗不再賣力。不待桓溫下命令消極怠惰,王猛已先告訴大家了。
桓溫即使后來戰事失利也不會殺王猛,因為他想要用王猛,讓王猛成為自己的高級幕僚,真是英雄惜英雄。即使不能用王猛,那么丟給北方,讓北方重新壯大,對自己百利而無一害—— 還是那句話,養敵自重。桓溫的事業,在江南而不在北方。統一,那是司馬氏的事,不是我桓氏的事。
王猛不會南下。因為王猛知道,他已經把桓溫部屬都得罪了,說不定也得罪了桓沖、桓玄。先把大家都侮辱了,又成了大家必須服氣的人,而且又是空降來的—— 一旦桓溫不支持,王猛會在江東死的很慘。此話一出,王猛即使到了江東,也別想立足了。后來,桓溫請王猛去江南,王猛征求師傅意見,師傅直接說“ 卿與桓溫豈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貴,何為遠乎!” (《晉書· 苻堅王猛載記》)
真是一語點破。
王猛去了江南,最多是桓溫、桓沖、桓玄的高級智囊,幫助桓氏篡位?幫助桓氏和謝氏競爭?讓自己成為瑯琊王氏、太原王氏之后的“ 北海王氏” ,和幾個門閥爭來斗去?愚不可及!
王猛留在北方,卻大有用武之地。
工作找人,不是人找工作。
這次會談,王猛已經知道,桓溫北伐長安,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他在北方,輔佐苻堅,從此成就了一番事業。但王猛深知,江南有桓溫、桓沖,還有東山待起的謝安,守住江南簡直是綽綽有余,恢復中原都甚至勝利在望。自己雖然能在北方呼風喚雨,但最多統一北方,絕沒有南下必勝的實力。
所以王猛臨終告誡苻堅:
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后,愿不 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晉書· 苻堅王猛載記》)
王猛看得出來,現在北方遠未真正統一。即使他在世,也不敢輕言南下。
王猛桓溫這次會面,真是使天下形成南北朝,極端關鍵的一幕。“ 江東無此人” ,江東卻不乏謝安、謝玄、劉牢之、劉裕。北方,在未來三十年,卻只有王猛。王猛之后,北魏混一之前,北方也是糜爛不堪,沒有足以安邦定國的人物,以至于劉裕又差一點恢復中原。雖然,劉裕成了又一個桓溫,功敗垂成。
王猛見桓溫,意味深長。久久品之,妙不可言。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