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曉瑜
以前是直接派航母武力逼近,現在是只敢派偵察機挑釁干擾,美國也知道怕了?
特朗普剛剛邀請中國參加就職典禮,美軍的RC-135偵察機就飛來了,而且這次的飛行路線明顯精心設計過了,廣東、海南、西沙群島,一個是南海艦隊機關駐地,一個是核潛艇基地,美國真的是又怕又愛“玩”。
RC-135可是老演員了,1960年代就開始裝備美國空軍,從服役開始,就把中國、朝鮮、俄羅斯作為重點監視對象。
別看現在只有21架RC-135系列在美軍空軍服役,其實它和中國的轟-6一樣,型號也是多得離譜,轟-6大概有13種型號,RC-135也有11種型號,字母也快用掉一半了。
而這次,美軍出動的正是RC-135V(即“電子偵察型號”)。
很明顯,美軍除了想給菲律賓壯膽,偵察中國海空軍的情報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你注意看這次RC-135V的路線圖,從位于琉球群島的嘉手納基地起飛,先是往南穿過臺灣和菲律賓中間的巴士海峽,然后一路向西飛到廣東,再沿著海南一路南下,直到西沙群島。
這幾乎就是貼著中國的海岸線飛行,美軍這是要干什么?
就是想向日韓等亞太盟友證明實力。
這根本就不是挑釁,什么是挑釁,就像1996年和2016年一樣,美軍航母打擊群直接大軍壓境。
過去的美軍是能動手就絕不吵吵,可是現在呢?就真讓你獲得了情報,你美軍又能怎么辦?一架偵察機躲在12海里外,說好聽點,這種做法就是美軍在保持克制,既想在日韓面前證明實力,又不想讓中國反應敏感。
說不好聽點,這就是又怕又愛“玩”。
大家都看的很清楚,從1991年至今,美軍連續吃了三十年的老本,可是現在已經不夠吃了。
F-22是2005年服役的,E-3是1977年服役的,尼米茲級的第一艘“尼米茲號”是1975年服役的,最后一艘“布什號”也是2008年服役的,進入21世紀后,美軍基本就沒研制出什么新裝備。
想維持裝備規模,美軍只能不斷延長服役時間,F-22是這樣,E-3和尼米茲級還是這樣。
這就是目前美軍急需解決,但又無法解決的難題。
因此,美軍就繼續壓住亞太盟友,說白了就是壓住日韓,那就必須繼續展示實力,可是又不能過度刺激中國。
試想一下,如果2024年中國軍力還和1996年一樣,你猜美軍會怎么對待中國?
那飛來的就不是RC-135V偵察機了,而是海上有航母打擊群,空中有成批的F-15、F-16和F-22,還真以為美國真的有多克制?
請你記住,克制永遠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
所以優先發展導彈絕對是個智慧之舉,足可見錢學森錢老的戰略眼光。
如果2016年中國沒有東風-21D,美國就有可能真的動手了。
早在195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使用彈道導彈打擊航母的戰術,但是美蘇在這個領域都吃癟了,于是雙方就不約而同的轉向了反艦巡航導彈領域。
而東風-21D的成功研制,就標志著它成為了第一款世界公認的彈道導彈航母殺手。
射程達1500公里,末端速度達10馬赫,盡管這兩個數據足夠優秀,但我認為相比較之下,東風-21D的攻擊模式才是真正讓美軍害怕的關鍵。
東風-21D能夠實施近似90度垂直灌頂攻擊,美軍航母的所有防空手段都防不住。
那就更別說現在了,第一島鏈還有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第二島鏈還有東風-26,第三島鏈還有東風-27,以及轟-6K/N和055萬噸驅逐艦還能攜帶鷹擊-21,即東風-21D的空射版和艦載版。
現在你還覺得,美軍派遣RC-135偵察機沿著中國的海岸線飛是挑釁嗎?
不客氣地講,說成挑釁都是高看美軍了。
早在2023年5月,當時也是一架RC-135V抵近中國近海,直接被中國空軍的殲-16有力回擊。
可是美軍呢?他們什么也做不了,膽子要真大,為什么不派幾架F-15或者是F-16護航?好歹也來一個小規模的空中對峙啊。
其實他們比我們清楚,屬于他們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說到底,在特朗普即將進行就職典禮的關鍵時刻,他還邀請了中國,之所以還在亞太有行動,這也算是一種無奈。
一是順應拜登的政策,繼續保持對華的壓力,二是也要做給盟友看。
而且我還在猜想,這到底是特朗普自己的意思,還是下面人替他做的決定呢?建議你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對此,你怎么看呢?
歡迎友善討論、點贊、關注、收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