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鋪天蓋地關于大衛·林奇去世的消息發了出來。想到這個電影導演,關于他本人和作品的標簽會比較一致,這些形容詞也都比形容他的作品要更清晰,比如怪咖、神秘、晦澀、抽象,但又不失華麗,甚至還有陰郁和詭異的意象,總之會附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然后總結為,他的作品是很難看懂的。
但為什么要懂呢?這個問題是十年前一個朋友的發問。當時在北京小西天的電影資料館,有一場關于大衛·林奇《穆赫蘭道》的放映活動。在資料館念研究生(后從事出版行業)的朋友幫我弄到一張票,她和她的同學好友及學妹學姐坐在我的前排。
她問我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嗎?我說是二刷,因為之前沒看懂。于是她就反問了剛才那句話,為什么要懂呢?她認為面對《穆赫蘭道》這樣的作品,沒有什么懂與不懂,覺得好看就行。其實一知半解才是正常反應,如果誰說自己看懂了,反而那個人才有些奇怪吧。
就連《與火同行:大衛林奇談電影》的作者克里斯·羅德雷也在書中這樣寫道:林奇不愿或不能(其確切的比例就只能猜測了)去分析這部影片,因為他知道,如果將“事實”披露出來,那個叫“穆赫蘭道”的夢境就將死去。
所以,這部林奇最難懂也最著名的電影,成為一部不可言說的神作。雖然網上有很多人試圖將其揭秘似的層層剖析,最終其實離電影本身會更遠。這種過度闡釋最后更多展現的是剖析者本人的訴求和某種所謂的能力,但已經和解讀本片關系不大了,畢竟這部作品不是那種有跡可循的推理故事。
和大多數人一樣,除了這部神秘色彩濃重的代表作,在20年前的淘碟歲月里,《藍絲絨》也是當時令人驚艷的作品。但是和《穆赫蘭道》一樣,如果現在不去重看一遍,我也想不起任何劇情??傊畬α制嬲娴闹荒苡谩坝∠蟆边@個詞來回憶,因為關于他的作品,總是留給人一個大概的印象,即使當下認真觀摩,也不一定有準確的結論。
在以上兩部提及的電影之外,還有兩部風格完全不同的電影,一個是1990年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我心狂野》,那也是林奇電影意象里個性獨特的一部,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五星私藏之作。那時候的凱奇,身上的不羈與狂熱,也是未來作品里很難見到的。
而另一部拍攝于1999年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的分數不低,但不太被提到的原因恰恰是因為和林奇一貫乖張詭異的表現風格相迥異,是安靜下來講述故事的溫情之作,是林奇向觀眾展現的另一個自己。
以上看過的林奇作品之外,其他類似《雙峰》的劇集應該都沒有機會嘗試,因為總想著,他的作品會很費神,要找個適當的機會才可能進入那個燒腦的世界。但是沒想到一等就等到了林奇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那些未敢觸碰,一直安靜躺在網盤里的電影合集,也許是時候去喚醒它們了。
截止到現在,關于林奇的著作,無論是自傳還是他人所著,也差不多有十本左右,也許足夠幫助我們去了解林奇和他的電影作品,但真的如此嗎?也許大衛·林奇被人稱道的地方,恰恰就在于對他作品的某種不確定性。
想起當年看過關于林奇的紀錄片,里面展現了他如何創作繪畫作品的,他甚至會把動物干枯的尸體直接固定在畫作中。記得將動物尸體郵寄過來的送貨員當時還嚇了一跳,以為林奇做了什么非法的勾當?,F在想來,這也許是他電影作品呈現詭異氣質的源頭所在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