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半
本文字數:2581字
建議閱讀時間:7分鐘
王楚欽等人與飯圈“割席”,正確的應援如何養成?
在2025年開年不久,國內的體育界就透露出了今年的其中一個工作重心——決心打擊“飯圈”亂象。
根據央視新聞報道,體育總局系統意識形態工作和“飯圈”亂象治理工作專題會議1月14日在北京舉行。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黨組書記高志丹在會上強調,要聚焦斗爭重點,把“飯圈”亂象治理作為當前緊迫任務抓緊抓實,加強隊伍管理、宣傳引導,強化風險防控,聚焦重點群體。要提升風險預判、風險化解、風險防范等斗爭本領。
回顧2024年,打擊飯圈的新聞和工作其實已經非常高頻了,尤其是國家體育總局曾經多次點名“飯圈”亂象,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亂象的蔓延。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之后,近期“飯圈”亂象似乎又有復燃的跡象。為此,國家體育總局這一次把打擊“飯圈”亂象,上升到了“當前緊迫任務”的高度。這種語氣與力度,無疑展現出了國家體育總局全力整治“飯圈”亂象的決心。
王楚欽等10余人主動與粉絲“割席”
國家體育總局的這次會議效果,迅速在體育界鋪開。在微博平臺上,不少知名運動員已經主動解散了自己的粉絲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運動員與粉絲“劃清界線”的重要標志之一。
從2025年1月11日開始,包括王楚欽、張博恒、王昶、梁偉鏗、何濟霆、任翔宇、朱一珺,以及中國羽毛球隊官博等在內的運動員或者協會的官方賬號,陸續解散粉絲群,表明了他們在抵制“飯圈”文化上,開始付諸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羽毛球隊是最早站出來,向“飯圈”文化說不的國家隊之一。國羽隊伍在這次充分展現了其維護競技體育本質精神的決心,得到了不少網友的支持。
事實上,在去年底,潘展樂和鄭欽文這兩位中國體壇熾手可熱的明星,已經分別于8月和11月率先解散其官方粉絲群。
對此,潘展樂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只想說一點,我要這些流量能漲成績嗎?我的一切都是靠自己努力訓練得來的,我還希望更少的人關注我,這樣才能回歸正常人的生活?!?/p>
伴隨近幾年,特別是2024年中國運動健兒在巴黎奧運會上取得佳績,帶動了一批運動員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他們也獲得了更多泛體育愛好者的關注。但這其中的關注度,并非全部都是正向的流量。
在某些“粉頭”和組織的推波助瀾之下,“飯圈”的不良之風被持續助長。尤為明顯的一幕發生在巴黎奧運會乒乓球女單的決賽舞臺,在這場中國隊的“內戰”中,現場某些“飯圈”球迷竟然為了自己的偶像,而向同為中國運動員的對手喝倒彩。
這樣的行為顯然是違背了體育精神和道德,讓國內的應援行為逐漸偏離了健康軌道。在賽場外,“飯圈”亂象的行為都讓許多運動員苦惱不已,許多行為更是嚴重影響了運動員和國家隊的比賽和訓練節奏,甚至侵犯到他人的隱私。
在“飯圈”文化重災區的乒乓球項目,王楚欽、孫穎莎以及樊振東等人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王楚欽不止一次在機場怒斥“代拍”和“跟蹤”這樣的“飯圈”行為,而樊振東的極端粉絲甚至闖入本人的房間,最后不得不采用報警的方式來保障自身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過去一段時間打擊“飯圈”的力度并不低。在去年8月,公安部甚至公布4起打擊整治涉體育領域“飯圈”違法犯罪典型案例以儆效尤。
盡管公安機關重拳出擊,“飯圈”文化亂象仍然在多處暗暗滋生。所以最新的這輪打擊“飯圈”行為是否能夠取得明顯成效,仍然有待觀察。
什么才是正確的“應援文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非極端“飯圈”的文化,的確確為一些運動員帶來了巨大的流量加成。體現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運動員個人的商業價值和帶貨能力獲得了巨量的提升。
一個關鍵的例子,在巴黎奧運會后,以王楚欽和孫穎莎為代表的運動員,不僅跨界擔任時尚雜志的封面人物,還收獲了一系列的品牌代言。
數據顯示,王楚欽擔任封面人物的《ANOTHER》,在僅短短兩小時銷量突破30萬本,總銷售額達到1800萬元,創下該雜志多項記錄。而孫穎莎不僅在時尚領域取得成功,近期也先后簽下了肯德基以及半畝花田等代言。
王楚欽和孫穎莎能夠獲得如此高的商業價值,除了其競技成績出眾之外,也和兩位擁有龐大的粉絲量相關。至于兩位所有的粉絲都是極端的“飯圈”粉絲嗎?在體壇經濟觀察看來,這個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所以有關部門決心打擊極端“飯圈”文化的同時,更應該引導粉絲形成正確的觀念——什么才是正確的“應援文化”,如何正向追星。
以鄰國日本為例,日本體育觀眾為支持運動員的應援文化和行為已經發展了非常多年,并且是健康和正向的。
無論是俱樂部層面還是國家隊層面,日本體育粉絲的應援文化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而日本應援文化的根源,在于從學生時期就培養起正確的“應援觀念”。
多年以前,應援團便是在日本校園興起的,是在競技比賽期間作為校友會的高層組織,通過紀律嚴明的應援活動,促進學生的集體團結。
由此可見,有組織、有紀律和守規矩的賽場應援行為,才是在日本校園主流和健康的應援行為。隨著日本體育粉絲在學生時代養成了健康的應援理念,從而導致他們在成長之后能夠用正向的應援方式,走進賽場支持喜歡的球隊和選手。
筆者曾經多次現場觀看日本J聯賽和B聯賽的賽事,讓筆者感觸最深的不是他們統一和響亮的應援口號,而是他們在賽前一個多小時,就會到現場的球迷商店選購周邊商品。通過實際的購買行動,支持自己的隊伍和球員。而在比賽結束散場的時候,運動員甚至可以在粉絲身邊“大搖大擺”地離開球場,而運動員遇到粉絲也只是簡單的微笑示好。
總結
日本體育界的例子告訴大家,應援會并非不能建立,但前提是應援的行為僅限于賽場之內,并且是尊重體育競賽和道德的。
依體壇經濟觀察所見,運動員與粉絲保持絕對安全的距離,在如今網絡和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顯然是不現實的。那么既然做不到完全隔絕,為何不能主動擁抱?
例如通過定期舉辦運動員與粉絲的見面會、簽名會等途徑,以積極、健康以及正面的互動方式,引導粉絲們形成對競技體育內容的欣賞,而非是單純追“愛豆”的行為。
同樣是以鄰國的日本J聯賽作為學習對象,J聯賽曾經設置了一個有趣的職位——應援經理。顧名思義,就是這名粉絲運營的負責人,引導大家以正確的方式支持J聯賽和日本足球。整個賽季中,應援經理都是一直去到各個球隊主場展開粉絲服務,為球隊應援。
這個案例對于國內體育界最大的經驗在于,我們國內是否同樣可以設置一個類似于應援經理的角色,用作為國家隊、俱樂部或者是運動員與粉絲連接的中間者角色,引導大家理性追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