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個病史要30分鐘?難道是敘事醫學的平行病歷嗎?記四川省腫瘤醫院李柏森教授的一次講課
2024年12月28日,四川省腫瘤醫院李柏森教授在宜賓進行了一次肺癌腦轉移的學術講座,在講課快結束時,他分享了他在《中國醫學人文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他說問病史10分鐘遠遠不夠,應該達到30分鐘,這涉及了咱們醫學模式的順序。
醫生不僅面對疾病,還有患疾病的人以及他背后的整個社會支持體系。所以,有人提出了醫學模式應該是“生理、心理、社會”模式,這樣可以全方位的觀察處理疾病,問病史的時間是要長一些。但是李柏森教授PPT中提出的模式是“社會-心理-生理”。把傳統的醫學模式順序全改變了,能隨意改變嗎?這是非常自我的行動。于是,賈鈺銘教授帶頭向李教授提出了意見,大家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討論中支持李教授的占了大多數。
重視醫學的社會屬性,把社會放置于心理和生理之前,從而讓病史采集達到30分鐘,也許有案可循,去年賈鈺銘教授被西部放射協會推薦選拔參加了全國敘事醫學總決賽,今年又在雄安未來健康傳播中心接受了8天的培訓。其中,北京大學王一芳教授詳細講述了敘事醫學,敘事醫學要求在完成規范的醫學入院記錄時,還要有一份兒有“家長里短”的平行病歷,這是醫學人文的體現,也是對病人心理狀態、社會支持的全面了解。病人把自己的癥狀、自己的心理、自己的擔憂全部告訴了醫生,覺得這醫生傾聽了自己的訴求,這是一個好醫生。要完成這樣的一份平行病歷的調查,可能真需要30分鐘。
這 30分鐘也許是真正的“醫患溝通”,十分鐘了解疾病癥狀夠了,但是了解病人內心的痛可能真的不夠,李柏森醫生的技術好,師承郎錦義教授,努力鉆研腫瘤知識的同時,還學到了郎錦義教授那一心為病人的精神,把診療病人的心得發表在《中國醫學人文》雜志上,賈鈺銘教授佩服,必須手動點贊。
逐漸地大家都同意了李教授的“社會-心理-生理”的模式,也贊同延長問病史的時間,跟病人充分溝通。現在醫院的行為也從單純診療疾病向“大健康”方向轉化,如果大家知曉并執行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早篩、早診、早治腫瘤,那生存率就會提升,這也是社會的力量。
但也不意味著醫生被動接受“社會-心理-生理”的模式的改變呀,李柏森教授在學術會議上探討新醫學模式就是一種社會擔當。三六三醫院李崇國醫生和賈鈺銘教授都積極的做醫學科普,因為健康中國2030要求80%的民眾要掌握腫瘤的核心知識,這是社會的責任,也是每一位醫生應該積極投身的工作,因為是社會的一員,健康科普,責無旁貸。
健康報刊曾刊登了賈鈺銘教授的文章《打造一場醫生唱主角的圓桌派》,這是一種訪談式的4人醫學科普,一般是一小時,可以有放療、手術、呼吸的醫生以“MDT”的方式參與,也可以賈鈺銘教授一個人,邀請縣鄉醫務人員參與,賈鈺銘教授還在甘孜州雅江和阿壩州茂縣舉行了圓桌派科普,參與的醫生有的是腫瘤的“零基礎”,與他們之間的訪談介紹更接地氣,要想聽眾明白,首先要訪談嘉賓明白,其次是一場調查和互動,帶著一小時的深入訪談是交朋友,大家加入加了微信可以持續的幫扶。而且,這也是科普人才的培養,
李柏森教授是西部放射治療協會的中青年專家,他改變的醫學模式順序不一定準確,但是深入探討這一順序肯定是有益的,這體現了西放人的人文精神。
作者:賈鈺銘、杜雷亞、董莉
審校:雷開鍵、李柏森、李莉
審核:董昱(四川省西部放射治療協會,研究員)
【點擊上方圖片或文末左下方“閱讀原文”】——科普作品征稿通知(2024年12月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