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記》里,有一位被稱為“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里活觀音”的菩薩。
他神通廣大,一只小小的凈瓶,可以裝納整個大海的海水;凈瓶里裝的甘露,可以救活枯死的人參果樹。
孫悟空剛剛修得神通之時,野性十足,無法無天,鬧了龍宮鬧地府,鬧了地府鬧天宮,龍王、閻王甚至是玉皇都拿他沒有辦法,可悟空見了觀音菩薩,卻是服服貼貼。
取經路上遇到妖魔鬼怪,悟空自己搞不定了,就一個筋斗翻到紫竹林,請觀音菩薩幫忙。
縱觀整部西游記,孫悟空對待觀音菩薩,比對待如來佛祖還要恭敬客氣。
《西游記》中對觀音的描述,與佛經中的觀音相像。
“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唐朝時候,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有個“世”字,為了避諱,才把“世”字去掉。
其后,人們每略稱為觀音,俗稱觀音菩薩、觀音娘娘。
他是四大菩薩之一,是阿彌陀佛座下的尚首菩薩,在佛教及民間被奉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菩薩,遇難眾生只需誦念其名號,即能獲得拯救解難。
很多人認為觀音菩薩是如來佛祖的弟子,其實不然。
觀音菩薩并非如來佛祖的徒弟
如來佛祖也稱釋迦牟尼佛,他是中間婆娑世界的佛,也就是我們人類所居住的世界的佛,他座下有兩大內門弟子,分別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他們也被稱為“華嚴三圣”。
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她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座下的兩大內門弟子之一,另一位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被稱為“西方三圣”。
相信大家看到這里就明白了,觀音菩薩并不是如來佛祖的弟子,他們只是同屬佛教。
準確的說,觀音菩薩跟如來佛祖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如果非要加個關系的話,那就是“同事”關系。
而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的關系,有這樣一則佛門故事。
在觀世音菩薩還是一個凡人在世間修行的時候,就善根具足,他看到眾生遭受生老病死等諸般痛苦,看到眾生顛倒迷惑,造惡業受惡果,在六道里輪回,卻找不到解脫之道。
他不忍眾生痛苦,就生起了超拔一切眾生遠離苦海的大慈悲愿力。他發愿要救度一切眾生,若做不到就將自己的身體裂成千片。
然而,當他真正去救度眾生的時候才發現何其困難,眾生愚癡、根性低劣,甚至頑固不化,根本聽不進他的話,何談度化?
另外,眾生實在太多,困難重重,要度盡談何容易?就這樣,一絲心累和懈怠的念頭生起,就是這一念,還使凡人的觀音菩薩身體開始分裂,異常痛苦。
就在這時,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已經成佛,自然具有無量神通,阿彌陀佛運用神通將這裂開的千片碎片化成了賦有神力的千只手和千只眼,這樣觀音菩薩具有了力量,愿力就容易實現了。
阿彌陀佛救了觀音菩薩,還教導他不要退轉菩提心,要不遺余力去踐行自己的愿力。為了感念這份恩情,觀世音菩薩將阿彌陀佛奉為自己的老師。
后來,他與大勢至菩薩一起追隨阿彌陀佛修行,最終成為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西方三圣”。
在人們生活的婆娑世界中,觀音菩薩也有著崇高的地位,他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合稱為四大菩薩。
此外,關于觀音菩薩的來歷,佛教中還有一種說法。
遠在無量劫之時,觀音菩薩就已經成佛了,名號為“正法明如來”,也叫做正法明王,而那個時候的釋迦牟尼佛,應該還在前世百千萬劫的歷練之中。
但是正法明如來也是以“大悲”為愿力,絕不忍心看到無數世界的眾生受苦,這才慈航倒轉,返回到其余的佛土之中,以菩薩身繼續度化眾生。
所以在《圓覺經》之中,觀音菩薩才特意提到了自己的三十二相,可以應緣教化——換句話說就是針對不同類型的眾生,分別幻化為相應的法相,以方便度化。
現在寺廟里的觀音塑像,多數是披著白大氅的女士,叫白衣大士;有的塑著眾多手臂和眼睛,叫千手千眼觀世音;但也有長著胡子的純粹男性形象。
這都是根據佛經來的,佛經說觀音可以隨機應變,用種種化身來拯救眾生,因此就有了種種不同名稱和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