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一般各省都要做總結報告,由于統計方法不一樣,可能會出現數據打架的情況;鬧出烏龍是難免的。
按照陜西省官宣的2024年國家科技獎的情況;該省一共獲得了47項國家科技獎,排名全國第二,是陜西省2024年一件大喜事。
很多人看到這個情況,馬上想到了湖北省發布的數據;稱在2024年,湖北省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9項,排名國內第二。一下子出現兩個國內第二,數據在打架了!
湖北、陜西公布了2024國家科技獎獲得情況;年底浙江也發布了國家科技獎的情況,是30項,天津公布的國家科技獎是20項,
陜西省說自己47項排名第二,湖北省說19項也排名第二,浙大的30,天津的20;那么誰是第二呢?國內有多少個“第二”呢?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情況呢?國家科技獎一般只說第一完成單位的情況,參與單位一般不對外公布的;但是獎勵名單中是有名字的;因此也算是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獲得者;這就造成數據統計方面的差異。
從2023國家科技獎高校部分情況看,按照第一完成單位算;陜西的西交大7項,西工大4項,西電、西理工、西建大與長安大學都是一項,一共有15項,算上科研院所應該不會超過20項的。
湖北的情況是華科7項,武漢理工3項、武大2項,華中農業與地大各一項,一共有14項;算上科研院所的獎項估計也不會超過20項
從這方面說,陜西的47項數據應該是算上參與單位;湖北的19項是否算上參與單位不清楚;但是湖北的武漢大學獲得了2023年國家最高科技獎;這是一個莫大的榮譽,可以抵上好幾個其它獎勵。
說到這里,很多人都在問;為什么只說第二,沒有說第一呢?第一的北京市,科研實力太強大,是一種遙遙領先的局面;其一共獲評國家科技獎58項,占到全國28.7%;這其中還包含了清華大學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其它省份沒有實力與之比較!
像湖北、陜西這樣的數據打架情況;實際是一些人的搶功行為。他們只說國家科技獎數量,不說參與情況;例如第一完成單位與參與單位;這個就非常模糊了。然而在數據統計中,一般只算最有含金量的第一完成單位,或者第一作者;至于“參與”有時候貢獻有限,還有掛名的,一般不是特別看重!
文末總結
陜西、湖北、浙江與天津誰是第二呢?實際上這些省份的科研實力都很強,屬于高等教育發達省份,還有很多科研院所存在;不同的統計口徑,結果就會不一樣,都是可以說第二;至于各省份為什么不細化數據,原因懂的都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