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一冷
暖寶寶、電熱毯、熱水袋等
各種"取暖神器"出現了
但使用時注意了!
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傷害
手腳發出“蟒蛇紋”
都是“貪暖”惹的禍
“醫生,麻煩你幫我看看身上的紅斑,到底得了什么毛病?”近日,70出頭的王阿姨來到醫院。就在前幾天,她無意中發現自己的手和腿上多出了一大塊網狀黑紅色的花紋,就像蟒蛇紋一般,怎么都除不掉。王阿姨怕自己得了什么大病,趕緊來到了醫院。
接診的醫生在詳細詢問后找到了原因,原來,天冷后王阿姨一直貼身使用熱水袋給手腳取暖,久而久之發生了"低溫燙傷",導致出現了這種難看的網狀花紋。
醫生說,像這種網狀紋的燙傷在臨床上被稱為"火激紅斑",這是一種由于局部皮膚長期受不足以引起燒傷的高溫刺激,導致皮膚產生毛細血管擴張、持久性的紅斑、網狀色素沉著的皮膚病。
火激紅斑雖然痛感不明顯,但影響美觀,恢復期較長,一般在半年到一年左右時間能自動修復。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沒有修復,持久病變有時可遺留永久性色素沉著。如果火激紅斑長期持續不退,病情遷延,極有可能發生病變,演變為鱗狀細胞癌等嚴重疾病,建議規范治療,定期隨訪。
小心取暖設備的“溫柔一刀”
醫生表示,低溫燙傷是冬季極容易被忽視的燙傷。這種燙傷一開始并不容易被注意到,但一旦形成傷害,就會比較深。
“皮膚其實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嬌貴。只要長時間接觸超過體溫37℃的溫度,就有可能對皮膚產生傷害。”醫生說,大家冬季用于取暖的熱水袋、暖風機、暖寶寶、電熱毯等,其實都超過了安全溫度,不建議長時間使用。特別是棉被具有蓄熱能力,如果在睡覺時使用就更容易燙傷。
醫生說,每年冬季被低溫燙傷的患者都不少。患者中有高溫作業的,還有長期紅外線透熱療法的病人,更多的是由于不良生活習慣所導致的,比如:長期使用火爐烘烤、暖寶寶、熱水袋等取暖物品。最夸張的是,她還碰到一名女性患者,大腿上出現了一片火激紅斑,最后發現,她只是因為習慣性把筆記本電腦放在腿上導致,可以說低溫燙傷無處不在,防不勝防。
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環障礙者、肥胖者、年老體弱者、長期臥床者等對溫度感應能力相對遲鈍,新生兒皮膚柔嫩,這類人群更易導致火激紅斑。
最低多少度可以引起低溫燙傷?
與傳統的高溫燙傷不同,低溫燙傷通常是由于接觸溫度低于60℃的物體或環境引起的,當較長時間接觸或接觸面積較大時,則可能會導致皮膚組織受損,產生類似于高溫燙傷的癥狀。
低溫燙傷以及與之相關的熱源(來自參考資料)
說實話,這個溫度已經不高了,大家吃的火鍋、熱菜,很多人喝的功夫茶,就能輕松超過這個溫度。但日常我們的食道不會輕易燙傷,主要是因為接觸的時間比較短,溫度很快能夠降下來。
要引起低溫燙傷的話,接觸時間是關鍵,并且嚴重程度與接觸時間成正比。研究顯示,較低的溫度(幾分鐘甚至更長),即便是相對低溫的物體,也可能導致皮膚出現發紅、腫脹、水皰等癥狀。
最極端的溫度是 44℃,根據研究,成人皮膚感知疼痛的閾值略高于 43℃,而表皮基底層達到 44℃ 時會發生低溫燙傷。從 44℃ 到 60℃,組織損傷的速率隨著溫度的線性增加而呈對數增長。
不同溫度引起燙傷所需要的時間(整理自參考資料)
其中,2度燙傷屬于可逆的損傷,皮膚不遺留明顯的疤痕,3度燙傷是皮膚全層的損傷,會有疤痕。從這個表格可以再次得出結論——燙傷的嚴重程度與接觸時間成正比,并且很低的溫度(比如 45℃)只要接觸時間長,也同樣有危害。
還要注意的是,由于兒童皮膚較薄,對熱的耐受性也更低,因此更容易受到低溫燙傷的影響。類似的研究有顯示,引起相同程度的燙傷時,兒童的溫度閾值會比成人更低。
預防低溫燙傷做好這幾點
防止低溫燙傷最重要的是與致熱源保持適當距離,且避免長期反復暴露于溫熱環境,主要做好這幾點。
熱水袋的水溫不要太高,最好套上套子;
要避免長時間使用取暖物品;
電熱毯上床后應及時關掉電源;
用暖風機時,避免直吹。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天氣雖然冷,但保暖物品要控制溫度,不然一旦發現燙傷就來不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