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24年,“她能量”不斷爆發,“她議題”持續火熱。女性不再是社會文化的旁觀者,而是有力的參與者和創造者,而社會對女性處境的討論亦更加活躍、深入、理性……
風云激蕩的2024年過去了,在這一年中,女性創作者在文化行業作出的重要貢獻、社會熱點議題中越來越凸顯的女性意識,無不使我們感到,“她力量”的脈動在社會文化中比以往更加強健有力。梳理2024年性別相關的熱點社會文化事件,可以發現,其中浮現出來的女性議題呈現出深入、多元、細化的趨勢。
涌現:文藝界女性“新人”百花齊放
2024年,我國文藝界涌現出許多女性“新人”的身影,她們為文化的進步和社會的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三尺講臺到萬里田野,從經綸學術到流行文化,從古典藝術到網絡傳媒……她們活躍在不同的地域、行業與媒介平臺,卻又共同在文化藝術界吹起了一股強勁的“新風”。這些女性“新人”不僅以其獨特的女性視角為許多文藝創作提供了靈感來源,也在潛移默化中推動了社會觀念的變易和更新。
女性文藝創作者佳作頻頻。電影電視領域的女性創作人滕叢叢、王心、邵藝輝等為我們奉上了《我的阿勒泰》《鳳凰:她的傳奇》《好東西》等性別意識鮮明、討論度廣泛的劇集與影片。戲劇創作領域,《望星河》《翻山海》等口碑之作亦來自新銳女性編劇、導演的努力。
大批女性脫口秀演員涌現。2024年,脫口秀界涌現出大批女性新面孔,如Echo、唐香玉、小鹿、鴨絨、菜菜、山河等也拿起話筒走到了聚光燈下。隨著女性脫口秀演員數量的上升,月經羞恥、重男輕女、性別歧視等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遭遇的困境獲得了更多被言說的機會,這些對部分觀眾來說帶有某種“冒犯性”的話題如今正頻頻登上熱搜。從早期“脫口秀女王”思文時代的一枝獨秀,到2024年女性脫口秀演員的百花盛開,脫口秀行業也逐漸走向“越是不讓說,就越是要說”的“脫敏”年代。
短視頻里,中老年女性“重啟人生”。中老年女性的覺醒和出走是2024年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出走的決心》女主角原型蘇敏、“種完麥子往南走”的麥子阿姨……她們曾經是為家庭和婚姻無私奉獻的“賢妻良母”,卻在人生的中晚程成了重新闖蕩事業的“新人”。中女的“出走”,不是任性,而是覺醒,她們以實際行動表明,人的一生不必一直困在原地打轉,無論什么年齡或何種性別,都可以擁有好奇的心、肆意的笑、五彩的夢,都可以大膽地追求和實現自我價值。
傳承:女性力量的代際接力與生生不息
除了令人振奮的“新人”涌現,2024年的文藝界也見證了多次告別的傷痛與傳承的決心。在這一年中,幾位女性文化名人先后離世,喚起了人們憾惋之情,但與此同時,也有許多青年女性走上了她們開創的道路,延續著她們的事業。可以看到,當代女性不僅具有叛逆、時尚、先鋒的一面,也同樣具有珍視傳統、勇于擔當的一面,她們代代相傳、前赴后繼,始終為建設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考古女孩”鐘芳蓉奔赴敦煌。2024年7月,“考古女孩”鐘芳蓉高分通過了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崗位面試,成功圓夢敦煌。鐘芳蓉2020年以676分(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當時曾引起媒體廣泛關注。她在采訪中提到,自己之所以選擇了相對冷門的考古專業,是受到了“敦煌女兒”樊錦詩事跡的影響,如今,她不忘初心,正追隨著前輩的腳步,在大漠中譜寫自己的青春樂章。
“美的傳播者”李子柒回歸。2024年11月12日,已停更三年的知名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發布了正式宣告回歸的消息,迅速引爆全網。李子柒自2015年開始以鄉村美景美食為題材拍攝短視頻,截至2021年,已成為一座促進國內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在停更的三年中,李子柒潛心沉淀,拜訪了100多位非遺傳承人和文化工作者,此次歸來之后,她將更多力量集中于推廣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現了作為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感。
“詩詞的女兒”葉嘉瑩去世。2024年11月24日,古典文學研究泰斗葉嘉瑩在天津去世,享年100歲。葉嘉瑩一生致力于研究和傳播中國古典詩詞文化,她青年時代長于海外,卻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毅然放棄了優渥的生活條件,回國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體現了深切的愛國情懷。她著有《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等著作數十種,是廣受年輕人愛戴和崇敬的“詩詞的女兒”。
言情“教母”瓊瑤去世。2024年12月4日,中國臺灣省著名言情作家瓊瑤去世,享年86歲。瓊瑤一生創作了70余部言情作品,直接或間接創造經濟價值逾數十億元,是幾代人共同的情感記憶。我國讀者對瓊瑤的接受曾幾經波折,她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受到廣泛追捧,又在千禧年之后遭到諸多質疑,她逝去后,許多網友為之“鳴不平”,認為瓊瑤的作品雖然已無法滿足當下女性的價值訴求,但其中對個性解放和婚戀自由的倡導,曾在社會風氣較為保守的年代吹起了一股“啟蒙”之風。
在女性走向覺醒的道路上,爭取權利與承擔責任始終相伴隨,一代代女性文藝工作者以她們真誠的探索和努力,為整個女性群體贏得了尊敬。2024年,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杰出的女性人物首先是“學者”“作家”“媒體人”等,應該尊敬地、公允地評價她們的成就與貢獻,而不是把她們的“女性”身份作為吸引眼球的花邊或噱頭。
對話:為創造“女性友好”的輿論空間而努力
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受到更好的教育、走上更重要的社會崗位、掌握更多社會資源,我國女性群體在社會輿論空間中獲得了更多的發言機會。2024年,女性群體對諸多人們習以為常的不公待遇和冒犯言辭提出了明確異議,“說句母道話”“老娘與海”等網絡熱詞走紅,母女關系、家務分配、生育決策等性別議題受到熱切關注……這些都反映了女性群體為贏取平等與尊重付出的不竭努力。
部分微短劇遭下架。2024年4月10日,抖音、快手兩大短視頻平臺相繼發布公告,對部分宣揚落后價值觀的微短劇,如《最后的底線》《媽媽的生日》《千金小姐反擊》等進行了下架處理。這批微短劇多通過打造奇葩人設和狗血劇情,將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奇觀化,引導觀眾在觀看主角惡斗的過程中獲得情緒宣泄。事實上,女性之間的雌競、嫉妒、相害是傳統社會中厭女文化的殘余,片面宣揚由此引發的“爽感”并不是女性解放的正確路徑。
“辱女”爭議頻發。2024年,互聯網上出現了多次女性集體抗議“辱女”言辭的聲浪。8月,說唱歌手派克特發歌,以低俗言辭羞辱《戀與深空》游戲玩家,遭到了多個女性向游戲及其玩家的聯合抵制;11月,中國人民大學某教授在學術會議上公開發問“如何讓女性服服帖帖生孩子”,引發網友廣泛不滿與批評;12月,游戲《代號鳶》中出現“司馬吉吉”“司馬吉堡”等爭議文案,玩家“停氪”抗議,使游戲流水暴跌……受到父權制傳統的影響,性別偏見至今廣泛地積累在我們的語言之中,兼及造字、構詞、修辭等方方面面。近年來更多女性開始對言語冒犯大聲說“不”,反映了社會意識的不斷進步與平等性別的深入人心。
“麥學”走紅網絡。2024年10月,芒果TV推出綜藝《再見愛人4》,節目邀請了三對出現感情危機的夫婦共同參加為期18天的旅行。在節目播出期間,嘉賓麥琳受到普遍關注,對她的諷刺與惡評無數,許多情感類UP主以分析她的言行為主題推出作品,使“麥學”風靡網絡。“麥學”的走紅說明我國女性所面對的輿論環境仍不甚樂觀,節目中不乏其他爭議性較大的嘉賓,如楊子、留幾手等,但均未如麥琳一般遭遇如此集中的輿論風暴。在分析情感問題的同時,我們有必要警惕正常討論過度泛濫,扭曲為厭女情緒。
過去的2024年,“她能量”不斷爆發,“她議題”持續火熱。女性不再是社會文化的旁觀者,而是有力的參與者和創造者,而社會對女性處境的討論亦更加活躍、深入、理性。時光的步伐已邁入2025年,我們深知,開放包容的社會輿論空間仍然需要所有人不斷為之發聲;我們期待,女性追求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偏見越來越少,選擇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寬廣……
2025,她們已蓄勢待發。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后,本成果系“2023年度國家資助博士后研究人員計劃<項目號gzc20230551>”階段性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