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錫鵬
“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養慧命”不過是一種理想化的境界。僧侶也得與人間煙火打交道,寺廟的財產也有一個保值增值的問題。僧人以不同形式參與社會經濟活動,是自古就有的傳統。寺院經濟的膨脹與萎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歷史上的盛與衰。
01
梁武帝舍身佛寺
會昌開元是中國最早的佛銅鑄錢,以“開元通寶”為名,錢背加鑄“昌”字
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梁武帝肖衍是一位毀譽參半的帝王,在位整整 48 年,既是一位開國之主,又是一位亡國之君。 即位之初,梁武帝為改革前朝的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整頓措施,比如,士族庶族并用,以減少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 減免賦稅,減輕勞役,勸課農桑,多次詔令各地興修水利,以緩解社會矛盾,發展社會經濟。 他統治的幾十年間,是南朝歷史上最為穩定和富足的時期。
梁武帝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帝王,琴棋書畫幾乎無所不通。 在他的影響和提倡下,梁朝成為東晉以來文化事業最繁榮的時期。 《南史》作者李延壽稱之為: “ 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于茲。 ”
梁武帝統治的后期卻是晚節不保。 他的崇佛佞佛,到了荒誕不經匪夷所思的地步。 他不但廣建佛寺,向佛寺布施了大量的錢、絹、銀、錫杖等財物,甚至還四次舍身佛寺(同泰寺)。 為了將他從寺廟贖還,國家花費了巨額財產。 據史書記載,其中兩次的 “ 贖價 ” 明確為 “ 錢一億萬 ” ,另兩次沒有載明 “ 贖價 ” ,但決不會是低價,更不可能是無價。 梁武帝的舍身佛寺,在欺騙眾人、沽名釣譽的同時,實際是不擇手段地幫著寺廟聚斂財富。 梁武帝崇佛佞佛的又一重要舉措是提倡寺廟造立 “ 無盡藏 ” 。 “ 無盡藏 ” 是佛教的一個專用名詞,宋代有一位僧人曾一語道破了其中的玄機: “ 無盡(藏)財, ?? 即長生(庫)錢; 謂子母滋生,故無盡 ” 。 有了 “ 無盡藏 ” 佛寺便可以放手開展 “ 子母滋生 ” ,以錢生錢地營生。 如果說梁武帝的 “ 舍身 ” 僅僅只是使同泰寺一個寺廟獲得了億萬資財,而他造立的 “ 無盡藏 ” ,則是幫助眾多的寺廟以合法的手段牟取暴利。 正是由于梁武帝的提倡和扶助,由寺廟開辦的當鋪成為當時的一道風景,成為寺廟牟利的一項重要手段。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形象描述了梁武帝時期寺廟的興盛。 遺憾的是寺廟里興旺的香火,非但未能佑助南梁的統治,相反卻是加快了它的滅亡。 當侯景的叛軍將梁武帝團團圍困在臺城里的時候,盡管他仍是念經不輟,最后還是不免饑餓而死。 宋代詩人楊萬里曾寫詩對梁武帝的崇佛予以辛辣的諷刺: “ 眼見臺城作劫灰,一聲荷荷可憐哉。 梵王豈是無甘露,不為君王致夢來 ” 。
02
地宮里的錢幣
倒塌后的法門寺真身寶塔
陜西西安的法門寺位于扶風縣境內,素有“關中塔廟始祖”和“佛教圣地”之譽,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法門寺建寺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但它在1700多年前的東漢就已經矗立在關中平原上了。寺因阿育王塔而建,故名阿育王寺,唐初改名法門寺。從北魏到隋唐,法門寺都是迎送佛骨的圣地,以塔中藏有釋迦牟尼佛舍利而聞名于世。唐、宋兩朝這里更成為皇家寺院,備受尊崇。唐代的皇帝前后7次大張旗鼓地到法門寺迎奉佛骨。后由于絲綢之路的衰落,以及古代統治中心的東移,法門寺的香火雖然不及唐宋那么興旺了,但始終不失為佛教的重地。明代萬歷年間,四層的唐代木塔塌毀以后,改建為十三層磚塔。
1981年8月24日上午,法門寺塔本來于清順治年間因地震而傾斜和開裂的塔體,因大雨而坍塌崩裂。1987年4月重修時,在塔基發現了地宮,并從地宮中出土了一大批震驚世界的珍貴文物,其中最珍貴的便是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封埋的佛指舍利,同時出土的還有為迎送佛骨而貢奉的大批珍貴物品,共計金銀寶器121件、琉璃器17件、瓷器16件、石質器12件、漆木雜器19件、珠玉寶石等約400件,及大批絲織物。值得注意的是,地宮的踏步和隧道上鋪設了一層厚厚的銅錢,約有27000多枚。其中絕大部分是唐代的銅錢,有開元通寶、乾元重寶以及各地的流通幣,全面反映了唐代銅錢的鑄行情況。其他還有少量的漢代和隋代的五銖錢。更彌足珍貴的是,在地宮后室的無蓋香爐中,出土了13枚玳瑁錢,其中12枚是玳瑁開元通寶,另一枚玳瑁錢表面無字,為松葉狀的裝飾畫。據有關專家研究,這13枚玳瑁錢可能是皇室特賜的供養錢,也可能是一種用于避邪的吉祥物。
出土的玳瑁錢
也許是由于地宮中出土的佛指舍利以及其他珍貴文物帶來了太多的驚喜,致使人們忽視了對于鋪滿地宮的大量銅錢的研究,以致地宮中為什么以這么一種方式鋪設如此之多的銅錢這樣一個問題,迄今為止尚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釋。筆者以為其中的原因可能涉及到宗教、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但有一點是勿庸置疑的,當年法門寺的僧人們虔誠而精心地將這27000多枚金燦燦的銅錢隨同其他那些珍貴文物布設在地宮里,無意中折射出了寺廟和僧人們對于銅錢那種割不斷、理愈亂的綿綿情愫。
03
元朝的供養錢
元供養錢
“供養錢”也稱“寺廟錢”、“供佛錢”,是由寺廟和信徒鑄造專門用來放在佛像前作供奉用的錢幣,不是流通貨幣。供養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早,它的誕生本身就反映了佛教的“錢緣”。到了元代,供養錢發生了巨大的蛻變,變成了可以直接流通的貨幣,我國古代貨幣史上這一十分奇特的典型現象揭示了佛教與錢的關系。
元代的統治者崇尚佛教,喇嘛僧位成為職官,僧人成為皇帝的老師,忽必烈就曾尊喇嘛八思巴為國師,忽必烈之后先后有10多位僧人成為國師,佛教的勢力由此盛極一時。傳說一次有個叫龔柯的僧人率眾僧與王妃爭道,竟猖狂到從車上把王妃拉下來痛打一頓,并有犯上之語,然而皇帝知道后也不做理論。元朝僧侶的地位之高、權勢之大從中可見一斑。元代的僧侶正是利用了最高統治者所給予的這種特殊地位,一面以供養錢的名義勒索香客,一面讓供養錢堂而皇之地越出廟門,成為一種流通的貨幣。不僅如此,元代的寺廟還以供養錢的名義,放手在寺院里鑄造錢幣。一時間,元朝的寺院不僅香火鼎盛,而且鑄錢的爐火熊熊燃燒。幾乎每個寺廟都有自己的鑄錢爐,僧人們殿前頂禮膜拜,殿后則筑爐鑄錢,相映成趣,好不熱鬧。寺院鑄的錢當然比不上國家正規錢監鑄造的錢幣,元代的供養錢大都鑄作粗糙,文字草率,且比一般銅錢小。元代的寺院正是憑借鑄錢這一特權,使寺院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寺院不僅擁有大量的田產,而且廣泛參與工商活動,各地的解庫、酒店、湖泊、貨倉、旅棧及邸店等多為寺院經營,寺僧還參與煤礦、鐵礦的開采。這些為全國林立的寺院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僧人的錢緣、寺院經濟的發展是古代寺院誕生之日起便存在的現象。與那些開著當鋪瀟灑賺錢、生著爐火盡情鑄錢的先輩們相對照,在今天那些對著K線圖費盡心智,與其他股民一樣在股海里苦苦尋覓生財機會的僧人們身上,反映的不正是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的祥和景象嗎!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