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三年時間,其實有兩年都是國軍在正面戰場一直占據優勢地位,解放區持續被壓縮,我軍的處境非常艱難。
第一年全面進攻,第二年改成重點進攻,主要就是國軍在不斷進攻,我軍處于防守的態勢。
東北,雖然集聚了我軍的精銳力量,但局面一度非常嚴峻,林總都做好去蘇聯打游擊的準備了;
華北,傅作義在大同集寧戰役和張家口戰役重創我軍,奪下了我軍在華北所占最大城市張家口,我黨關內與關外的陸路聯絡被切斷;
華東,陳毅特別艱難,六戰五負,毛主席都打算換徐帥前往山東收拾局面了。
其后,我軍不斷地尋覓機會,想要逆轉被動挨打的局面,試圖掀起反攻的序曲。
但這個序曲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不能強求。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我軍發起孟良崮戰役,雖然戰果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整編第74師三天就全軍覆沒。但這個戰果其實沒有改變戰爭走向,自打完孟良崮戰役后,華野一年多幾乎沒大的動靜,而且還被分兵了,分為內外線兩個兵團。
其后,中央想要改變戰爭只發生在解放區的局面,1947年6月30日,毛主席決定讓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但戰果也不盡如人意。劉鄧大軍從晉冀魯豫軍區出發時的12萬人,第二年轉出大別山時已不足6萬人,裝備也損失嚴重,重武器幾乎全部舍棄或炸毀,只能說在戰略上擾亂了敵人,算不上反攻序曲。
唯有粟裕在1948年6月組織的豫東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隊九萬四千余人,解放了大片中原地區,使國民黨軍失去了在中原戰場上實施戰役進攻的能力。
豫東戰役,就是國共雙方大兵團真正地硬碰硬對決,國軍也展現出極高的軍事素養,而我軍在幾乎已經步入死局的情況下,硬是“剛”贏了。
此戰代表解放軍開始主動大兵團發起對國民黨的進攻,也讓毛主席發現我軍原來已經具備殲滅敵軍大兵團的能力,是解放戰爭反攻的序曲。
反攻開始以后,我軍陸續發動了大型的晉中戰役、濟南戰役、以及大名鼎鼎的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還有摧枯拉朽的渡江戰役、上海戰役、成都戰役等。
其中,對于解放戰爭反攻的終章到底是哪個戰役?有三個戰役,得到網友的呼聲最高。
一是遼沈戰役。遼沈戰役我軍贏了,我們就有了大后方,大片解放區連成一線,那么,國軍失敗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但這個時間很不好說,國軍在華東、華北、華南還有很強的機動兵力,如果拖至1950年,在國際形勢大變化的背景下,解放戰爭的局勢到底怎么發展,真的難以預料。
二是渡江戰役。這場戰役我軍在軍事上占領了南京,政治意義非常深遠,代表國民政府在大陸統治的終結。但實際上,渡江戰役在軍事上不是終章,這場戰爭規模很大,但連“三大戰役”的門檻都沒進。
三是淮海戰役。規模龐大的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是優勢在我,勢在必得;平津戰役更是大軍壓城,大勢所趨;唯獨淮海戰役是粟裕的臨機決斷,險中求勝。因此,筆者認為,解放戰爭的終章是由粟裕主導的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后,“海陸空大元帥”老蔣這才發現,原來他真的打不贏解放軍,幾乎所有的國民黨機動野戰兵團全部被消滅,再也無力回天,此后,老蔣再也沒能組織大兵團級別的戰役。
從某種程度看,解放戰爭的序曲以及終章,都是由粟裕完成的,也難怪不少網友覺得粟裕可以評為元帥,因為最起碼,他在軍功上是接近元帥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