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些華師學子
他們在專業的道路上
不斷精進本領 追求卓越
用熱愛與專注
點亮成長之旅
她熱愛美術
潛心沉淀 理解體悟
將喜愛的事做到極致
堅定不移邁上追夢之路
熱愛與夢想的組合技
美術學院美術(師范)專業2021級本科生 唐敏怡
唐敏怡從小便對美術保持熱愛,高三時排除萬難、堅定不移地選擇了美術藝考的道路,最終如愿以償來到華師學習。回憶自己在華師的學習生涯,她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創作《抬頭》這幅畫的過程。《抬頭》這幅畫是唐敏怡大三時期創作的工筆畫作品,曾在“承嶺南畫脈時代新貌”2024廣州青年美術大展中展出。
談及創作難關,唐敏怡坦言,“背景的創作最累,反復上色、清洗導致肩頸酸痛,且心性也受極大磨練。”國畫講求雅致與顏色的平整度,這就要求她反復染色、清洗。過程中,唐敏怡不斷試驗,精益求精,通過打印草稿試驗不同的繪畫方向以及作畫細節,積累經驗與感悟使畫面逼真美觀。在遇到瓶頸時,積極尋求老師與同學建議,并參考工筆畫大師何佳英《秋冥》的創作方法,深化背景顏色,突出畫面中心的玉蘭花,使整個畫面更加和諧。
創作期間,天黑得早,室外作畫不便,膠水已經粘在畫上等著貼上金箔,不便移動到室內,她只能打著手電筒貼金箔。為了創造出這幅畫,幾乎是每一天,任何有空的時間唐敏怡都會跑到畫室,抓緊每一分每一秒。最終她創作出了一幅描繪伏案之時偶然窺見闖入窗內的一抹生機的畫作《抬頭》,并投遞作品順利參展。
除了繪畫以外,唐敏怡還在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2022年春季征集活動、2023年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2024年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等比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以及在多個相關比賽中獲得省級獎項。回頭看,《抬頭》這幅畫正如唐敏怡一路走來的寫照——曾有迷茫但總會柳暗花明,前行路上總有希望曙光,向上生長,向外突破,終有所得。
通過希望工程
他與小朋友結對開展幫扶
參與教學競賽 提升專業技能
矢志走好教育路
在支教與競賽中磨礪教學技能
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師范)專業
2022級本科生 鐘嘉榮
在大二下學期,鐘嘉榮參加了學校第六期“未來教育家”人才培養工程,進行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系統學習。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如何策劃一場主題活動》,通過主講老師劉小紅對學院畢業教育活動的設計案例分享,鐘嘉榮重新審視儀式感的重要性,并在擔任兼班迎新期間策劃了新生入學“捧花打卡,與‘馬’定格”、贈送新生專屬定制禮物等活動。
在培養期間,他與其他未來教育家學員一起參與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的新時代希望工程“1+1+1助學”育人項目,與肇慶市封開縣南豐鎮中心小學的學生“一對一”結對進行為期一年的幫扶。除了日常的來往信件交流,在寒暑假,鐘嘉榮也會隨著校團委組織的探訪團隊到小學開展支教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
“二號紙飛機飛得最遠,那這里是不是應該有掌聲送給這位同學呢?”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三份精心準備的宇航員模型獎品也送到了三位試飛員小朋友手上。在鐘嘉榮的科學家精神宣講課上,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舉手互動,稚嫩的童聲中孕育著未來的希望。在與小朋友的接觸下,鐘嘉榮對于未來從事教育事業有了更堅定的決心。
在大三上學期,鐘嘉榮參加了華南師范大學第二十七屆大學生基本教學技能競賽。除了積極向往屆優秀的師兄師姐請教,鐘嘉榮還邀請師弟師妹一同在微格進行磨課,傾聽他們的意見并做出修改。在一次次實踐的磨礪下,鐘嘉榮彌補了教學經驗的不足,最終榮獲文科組二等獎,得到了實踐對專業學習的反哺。望著前方教師隊伍的熠熠星河,鐘嘉榮也將成為其中一顆,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亮。
他與團隊成員一起
攻克道道難關
在化工設計的競賽中
探尋節能之道
和伙伴一起探索清潔技術奧秘
環境學院環境工程專業2021級本科生 賴鑫
在環境專業的學習中,賴鑫靜下心認真深耕,并通過參加比賽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2024年,他和四位朋友組成團隊參加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為某大型化工企業設計一座符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要求的1,3-丙二醇清潔生產分廠,探索創新清潔生產相關技術。
賴鑫回憶,整個過程中最困難的,莫過于環境專業只是化工設計中的一小部分,他們還有諸多方面的新知識要去學習。那段時間,他和團隊成員們一起在網上自學,收集研究實際化工企業的工業設計案例,不斷搭建和完善設計框架。有了思路,賴鑫便根據不同成員的能力和專長合理分工,比如計算機很感興趣的成員,會主要負責化工模擬的環節;而在文書方面比較厲害的成員,會參與到化工工藝方案的設計和撰寫中來。
臨近7月份,在學業和比賽的雙重壓力下,成員們完善作品的時間尤為緊張。他們根據老師的意見一遍遍地細心打磨作品。努力是有回報的,最終他們采用丙烯醛水合氫化法,并巧妙融合了串聯反應器技術,這一創新設計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顯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團隊作品也在比賽中獲得了全國二等獎的成績。
此外,賴鑫還在廣東大學生綠美廣東節能減排工業設計競賽等眾多其他賽事中嶄露頭角。他表示,一次次參加專業類比賽讓自己收獲頗多,不僅提升團隊配合能力和突發應急能力,也在專業技能上更加精進。“希望我能帶著大學四年的積累與沉淀,以更加成熟和穩健的姿態,克服未來的每一處難關。”這不僅是賴鑫對自己的期望,也是與同學的共勉。
辛勤耕耘 馬不停蹄
精鉆專業 全力以赴
繁忙充實的日子
每天都有新收獲
像海綿一樣汲取知識
阿伯丁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學院
軟件工程專業2021級本科生 曾熙茵
對曾熙茵而言,大三上學期是一段忙碌而充實的日子,每天都在馬不停蹄地完成各種任務。但正是這段辛勤耕耘的經歷,讓她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高教主賽道、華為ICT大賽、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網絡挑戰賽、中國軟件開源創新大賽、計算機設計大賽中榮獲國家級獎項,并順利獲得清華深研院、中科大等眾多高校人工智能專業的保研offer。從專業小白到入門科研人、從理論新手到實踐落地,她力求在每個方面都做到盡善盡美。
從大三上學期開始,除了過年以及必要的時間,她選擇花費大量的時間待在圖書館和實驗室里做項目和撰寫論文。她從不打無準備的仗,對前期的工作精益求精。在確定好研究方向和選題后,她負責研究論文的技術架構和相關的原理、結構圖,團隊伙伴則是通過語言的潤色和項目功能圖的繪制來增強論文的嚴謹性和專業性。在發現效果并未達到預期后,她選擇重建修改框架,直到滿意為止。每一篇投遞成功的論文背后,都離不開曾熙茵和她的團隊伙伴數十次的打磨。
在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一篇CCF-B(中國計算機學會推薦的B類期刊)論文中,曾熙茵創新性地將語音的情緒模態融入大語言模型,為分析演講人的演講內容及情緒表達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建議。此外,她將原創模型嫁接到通用模型里,有效提高了模型運行結果的準確度。由于她的研究方向應用場景較為小眾,校內少有同學接觸過,作為多個項目的負責人和主代碼手,她在遇到難以攻克的具體問題時,選擇主動向框架原作者提出疑問和改動。
在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實踐中,曾熙茵先后嘗試了編寫小程序、網頁、app等各類項目。對于一般項目,她選擇通過CSDN、GitHub、知乎等IT技術交流平臺搜索教程自學;對于難度系數較大的任務,她便積極運用在專業課上所學,滿足項目中新模塊的需求。“要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和積累知識,然后再盡可能的釋放出來。”對于專業學習道路,曾熙茵鼓勵大家不要給自己設限,大膽往前沖。
跳出舒適圈
克服重重險阻
鍛煉思維
以賽促學
在學海中乘風破浪
商學院金融科技專業2022級本科生 胡蓉
面對專業領域上的重重難關,胡蓉從未退縮,而是選擇迎難而上。大一下學期,胡蓉積極報名參加了“正大杯”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開始備賽時,她發現大賽所需的調研和數據分析任務難度完全超出了她的意料。基于此,為了做好數據分析工作,胡蓉選擇寒假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圖書館學習相關功課。
但光學會理論遠遠不夠,現實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導致收集的數據無法滿足理想條件,從而使分析結果出現偏差。面對出現的又一難題,胡蓉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一點一點摸索,將學到的模型分析、信效度分析等多種分析方法結合金融模型及項目特點,通過不同的分析工具不斷調整,從而進一步加深了調研結果的可靠性和可信性。最終,她獲得了國賽三等獎的喜人成果。
回顧這段參賽經歷,胡蓉很感激當時始終按高標準要求做事的自己。比賽中學到的知識使她在課程學習上更加游刃有余,并一度獲得專業績點第一的成績,真正實現了“以賽促學”。另外,通過在比賽,胡蓉也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獨立應對并解決專業領域困難問題的能力。“學過的知識可能會忘,但在學習過程中鍛煉出的思維能力會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我。”未來,她也將帶著這份堅持與毅力披荊斬棘,在專業賽道上繼續努力,追求卓越,奮力前行。
這些華師人深耕專業
精益求精 不懈探索
他們還將繼續成長
開拓追夢的道路
小晚已開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踴躍投稿
采寫丨袁浩 陳燕敏 陳佳 麥鈺儀 吳泳清
彭然煜 黃思寧 馮熙媛 邱敏婕
攝影丨劉滟翎
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執行編輯丨袁浩
責任編輯丨盧嘉裕 吳建國 陳婧
初審丨沈蔚瑜
復審丨林海岸
終審丨周憲
可以第一時間
了解華師最新資訊
我們在場 懂你悲喜 給你力量
校歷丨PPT丨招生丨水電費丨網費丨投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