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這個詞似乎是在討論巖井俊二時不可繞開的。在他心里,從小一直到二十歲左右的這段時間,狹義上被稱為“青春”的,就是他自始至終最想表達的主題。“青春對于人生來說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歷程。成年之后有許多話題也很有趣,但我仍然鐘愛這段特殊的時期,有些人會把它稱為黃金時代,我想我是贊同的。”
在限定的時間海域里,卻包蘊著波瀾起伏的可能。巖井俊二喜歡“青春”背后暗含著的人的成長與變化。“在這段時間里人會經歷非常大的變化,可能會不斷學習新的東西,發現新的事物,遇到新的人,可能會戀愛、失戀,經歷開心或悲傷,是一段非常純真、珍貴而且神奇的時間。” 高強度的情感起伏,新鮮世界和稚嫩自我的碰撞,共同構成青春的難以忘懷和不可替代。在巖井俊二看來,這種對青春的深切體會是普遍的情感,不管實際年齡增長幾何,對大多數人來說,青春都是回憶里最濃墨重彩的部分。
雖然巖井俊二的大多數作品都在描摹青春,但卻并不是桎梏在特定時代和地域的。永恒的青春敘事中投射出大量對社會議題的思索,《燕尾蝶》里的移民悲劇,《瑞普· 凡· 溫克爾的新娘》里的欺詐騙局,《Kyrie之歌》中3 · 11東日本大地震的故事背景,甚至預見著多年以后的未來。《關于莉莉周的一切》仿佛就是一個遙遠的印證。2001年,《關于莉莉周的一切》上映,彼時網絡部落格還是新鮮事物,論壇BBS還只是少數人的樂土,現實的高壓環境使年輕人逃向網絡世界,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之間似乎界限分明;二十多年之后,遁逃依然存在,不過發生了轉向。幾乎是帶著網絡ID出生的新生代們面對的課題,變成了對網絡世界的逃離和對現實世界的回歸。
高度發達的SNS幾乎重塑著人們的生活和內心。作為很早開始涉足網絡題材的創作者,巖井俊二對這樣的變化有著細膩的洞察。“網絡氛圍是有變化的,《關于莉莉周的一切》里大家需要到論壇或者一個興趣主頁發言,里面可能都是比較相近的話題,而現在的SNS平臺上,你看到的可能更多是從各種角度都沒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的發言,也許并不感興趣,但卻被放在了對話的位置上。”從原先主動尋求趣緣社群,到如今被迫暴露在網絡時代大浪潮中,被動接受著蕪雜信息沖擊,這其間的變遷幾乎是翻天覆地的。
巖井俊二承認網絡媒介觸達了更多人群也讓交流更便捷的事實,但也敏銳地捕捉到網絡時代溝通中吊詭的一面。“有時候我覺得奇怪的是,在網絡上你其實不知道對方是誰,但如果他給你留言或者發消息,就默認要求你對他有回復,如果沒有回復,對方可能就會生氣,再次發過來找你,但當你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個人對你來說本質上就是陌生人,現實生活中根本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出發,SNS亦成為一種打破圈層的媒介,和過去需要大量訪談積累原始材料不同,如今通過SNS上人們對生活的展示與分享,就能窺見最本真的表達。素材是豐富的,媒介是多元的,而講好一個故事的初心,從未更改。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用來形容巖井俊二對世界包容而開放的態度也許是恰如其分的。《燕尾蝶》中的移民故事,《華萊士人魚》里的中國香港背景,《花與愛麗絲》里的用中文說出的“我愛你”的表白,以及《你好,之華》這樣一部自編自導的華語電影,巖井俊二的作品中隱含著對中國的關注,他自己也和中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2024年11月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上,他觀看了《小小的我》的首映,并在社交平臺上不吝贊賞。再之前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也屢屢見到巖井俊二作為評委的身影。巖井俊二始終對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抱持著熱忱的態度,也對中國有著特殊的情愫。“確實也是通過以前的工作,在中國結交了很多關系很好的朋友,平時也會在微信上交談。會感覺和大家在心靈上距離非常近,能感受到影迷的喜愛,非常感謝,希望有機會能夠回饋大家的喜歡。”
如果要給中國正處于18歲到21歲的年輕人推薦一部自己的電影,會推薦哪一部?剛剛高中畢業,踏入大學校園,稍稍自由一些,還尚未經歷工作摧殘的年輕人,似乎正在摸索世界形狀、經歷青春而不自知的階段,巖井俊二在思索了一會兒之后,給出了《四月物語》作為答案。這個問題似乎也激起了他對過去的回憶,“我也想再創作一個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的故事。”
邁過人生60歲的路口,巖井俊二卻絲毫不見疲態,相反的是,展露出非凡的決心。2025年的新年,巖井俊二在個人社媒發文:“今年是我擔任長片導演30周年,我的長片首作《情書》以及Rockwell Eyes公司成立30周年!我希望能堅守初心,珍惜現在,并繼續用心對待每一部作品。”
巖井俊二回憶起和同行友人一起喝酒時,被問過的一個問題:“你們對自己評價的話,認為自己的年齡是多少歲?”在微醺的氛圍里,大家的答案竟都神奇地指向了“32歲”這個特別的年齡。奇妙的共鳴感在創作者們之中滋生。“到了32歲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長大了的成年人,也學會了一些東西,開始作為一個專業的從業者開始工作了,但是同時又仍處于一個認為自己有諸多不足、距離目標遠遠不夠,還要不斷學習、不斷追求的階段,這似乎是大家對32歲共同的認知和感受。”
1995年,彼時正是32歲的巖井俊二,以長片電影處女作《情書》一舉成名。《情書》電影改編自他本人創作的小說,一直以來他都保持著創作的習慣,在這次如煙花般絢爛綻放之前,是長久的積蓄力量。學生時代的大量閱讀,電影社團的拍攝練習,還有堅持寫作的大量故事原稿,都為他的電影拍攝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情書》印證著“32歲”的無限可能,“32歲”也藉由《情書》成為了轉向專業電影制作的黃金節點。
“我覺得自己的年齡一直停在32歲。”停留在一個有能力創作,而且也有意愿體驗的年紀,是巖井俊二對自己的體認,也是期許。他有好奇,也有探索。同一個故事,往往會嘗試用不同的形式來講,在巖井俊二的創作宇宙里,許多故事都由多個版本構造出更為立體的骨架和更加細膩的肌理。
《花與愛麗絲》既有真人劇情電影,亦有動畫;《8天就死去的怪獸的12日談》《瑞普· 凡· 溫克爾的新娘》和《Kyrie之歌》,都既有電影版,亦有電視劇版;《你好,之華》和《最后一封信》,則是中國版與日本版的對照。從創作者的角度,巖井俊二身上疊加的作家、導演、音樂人等多重身份為這一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諸多不同版本嘗試背后的,是巖井俊二始終如一的作品意識和創作追求。
“創作是一種自問自答。”巖井俊二這樣描述自己的創作。剛開始的時候,盡管心里懷揣著要做出一份能讓自己覺得滿意的作品,但其實很多時候,對形式或內容并沒有非常具體的構想。“在不斷的創作體驗中,在日常生活里,把自己完全沉浸進去,投入進去,讓自我的經歷逐漸煉化成作品里的形象。對我來說,就像把自己的生活拍成了一部紀實電影。”呈現的形式、講述的節奏,都是在一次又一次自問自答中慢慢清晰的。
作為創作者,巖井俊二有他的憂慮和關懷。時代摧枯拉朽的洪流之下,網絡鋪天蓋地的蔓延之中,直接表現孩子和年輕人們,或者專門為他們而制作的影視、動漫作品似乎越來越少了。“從在日本的觀察來說,單純的只是為了孩子們而創作的作品似乎越來越少了,這還是讓我覺得有點遺憾的。”
變化是時時刻刻發生著的。但對于巖井俊二的創作而言,“不變”也同樣重要。在外在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之下,他看到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古老故事內在的穩定性。“一些千百年前就已經存在的童話或傳說,哪怕我們現在已經變成了成年人,再重新回顧閱讀,也依然能感受到共鳴存在。”在他的創作理念里,不斷平衡現在正在發生的變化和永恒不變的故事內核,才能創造出一個既處于特定時代語境下,又能引發不同世代人共鳴的好作品。
監制:張娜
攝影:盧卡斯楊
策劃&造型:李希
人物統籌:路彤
日文翻譯:曉曦
妝發:文琪
采訪:八月長安
撰文:詹婧
制片:pency
新媒體編輯:平面鏡
新媒體設計:夢伊
視頻監制:豹紋兒2姐
視頻拍攝:Random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