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500字,閱讀約需10分鐘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系
我提出“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一時引起熱議。有人問我:“這是你一時脫口而出的,還是長期思考的一個結果?”
應該說,任何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回答“培養什么人”這一根本問題。黨的教育方針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國內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全球范圍內也有關于學生核心勝任力的一些描述。
“四者”是我們學校對黨的教育方針做的一個校本化表述,是對學生核心勝任力做的一個中國化表述,也是對我們學校的歷史傳統進行的時代化敘述。更重要的是,我們試圖對大眾所期待的“好的教育”做一個樸實的回應。
1
“優雅生活”并非“奢望”
在提出“四者”之后,網上有許多討論,對于終身運動者認同度最高,對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的爭議也不多,而對于優雅生活者,不同意見頗多。
第一種不同意見認為,優雅生活是不是只對發達地區、對經濟收入達到一定標準的人所提出來的一種生活狀態?對于落后地區的人來說,提優雅生活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以為,優雅與否和經濟地位與生活區域沒關系,它是一種審美的素養,哪怕我們處在一個落后的地區,同樣可以欣賞大自然之美,同樣可以欣賞文藝作品的形象之美、音樂之美,審美與經濟地位沒有必然聯系。
我們學校有合唱課,合唱隊員中,從幼兒園就開始接受課外專業培訓的男生只占到8.7%,女生只占到13.4%。有些孩子就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我覺得他們也同樣應該接受能培養優雅素質的藝術教育。我常說,一個孩子把校服穿得干干凈凈,能夠欣賞自然之美,能夠欣賞藝術之美,能夠接受良好的審美教育,他就能夠成為優雅的生活者。
第二種不同意見認為,今天的高中生課業負擔重,學習壓力大,有時連睡眠時間都無法保證。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對他們談“優雅生活者”是不是太奢侈了?
我曾應央視主持人董卿的邀請參加了《朗讀者》節目的拍攝,董卿代表一部分觀眾向我提出了類似上述的問題。我對董卿說,其實優雅與否和生活的緊張和繁重程度沒有必然聯系。在熒屏上,我們見到的你總是光彩照人、優雅無限,但這次拍節目,我真正走近之后發現,原來你是那樣繁忙勞碌,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但繁忙緊張、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影響你的優雅表達了嗎?
我覺得,人應該追求一種境界,要試圖在我們的生活中,以審美的眼界和方法來表達對生活的感受,來表達生活的狀態。這是我們談的優雅生活者的一個重要方面。高中生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期,他們應該能夠把握好一種節奏——在高強度的學習中也一樣可以去欣賞藝術之美,用藝術表達他們的感受,因此他們一樣可以生活得非常優雅。
2
何為優雅生活?
優雅生活的內涵究竟是什么?我們學校從四個方面加以闡釋。
對世界保有敏銳的感受力,善于發現美、體驗美,樂于表達美。
羅素在《教育與美好人生》中說,奠定一個偉大的人格需要四大基石:活力、勇敢、智慧和敏感。他所說的敏感,是指對外界所發出的美的信號有一種敏銳的感受力,是否有這樣一種感受力,是我們能否發現美、體驗美、享受美、創造美的一個前提。同樣面對高山流水,有的人感慨萬千,有的人無動于衷,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缺少感受美的敏銳心靈。
我們要善于欣賞音樂,就要有帕格尼尼般的耳朵;我們要善于欣賞繪畫,就要有拉斐爾般的眼睛,而這一切都要歷經嚴格的審美專業教育,把審美經驗提升為審美理智。同時,還要有能力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美表達出來。
要有優雅者的心態,能夠欣賞卓越。
如果任何人的優秀都會給你制造一種傷害,那你不會成為優雅者,你將會生活在自己為自己設置的那種人生的窘迫中。面對世界應該以笑臉相對,要有活潑愉悅的態度,讓笑永遠洋溢在優雅者的臉上。笑是我們面對生活的一種自信,也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態度。
要擁有幽默素養,心態平和從容。
幽默力,是世界許多國家在培養學生核心競爭力時都會關注的一個詞語。對于整個民族來說,幽默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舒展,是一種民主的環境和氛圍。對于個人來講,它不僅是一種豁達、自信,更是一種潤滑劑。因為幽默,我們化解了許許多多的紛爭;因為幽默,我們向世界呈現出生活的優雅和美。生活優雅者應該是平和、從容的,他總是那么云淡風輕,總能夠讓人感覺到步履匆匆,但是有節奏地行進在生活的道路上。
擁有高雅的情趣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離開了對崇高的追求,不可能成就一個優雅生活者。優雅生活者還應該注重生活的細節,他應該以優雅的儀態展示在世人面前。他所關注的是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能給他人和世界帶來美感、帶來歡樂。
3
如何有效推進高中美育
在當前的教育中,尤其是在高中階段,由于升學壓力的影響,審美教育已經被嚴重弱化。為了加強美育,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把美育也加進了中考。不過,我在想:是不是一定要在考試中加入藝術科目,才能真正加強審美教育?
沒有體驗就沒有美育,沒有創造就沒有美育。
我可以知道《黃河大合唱》是誰寫的,但是如果沒有親身感受,沒有現場參與合唱,沒有用生命的原始力量去怒吼的體驗,我能夠感受到它的美嗎?因此,我認為推進高中美育應該把握兩個基本原則。
體驗性
我們應該開設眾多的課程,讓學生開口唱、親自演、動手畫,讓他們在體驗中提高審美素養,發展感性思維。我們學校曾經在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科技、藝術與情感、藝術與社會四個維度開設了眾多課程,讓學生去體驗。
專業化
人類審美教育的歷程告訴我們,從審美經驗發展成為審美理性需要長期的專業訓練,需要深度學習。
我們學校處于城郊接合部,學生在幼兒園階段接受過課外專業藝術訓練的比例非常低。
進入高中之后,受課時的影響,普通高中藝術課程只有6個學分,每周只有一節課,怎樣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顯然,讓學生去繪畫、去彈琴,時間是遠遠不夠的。
于是,我們選擇讓學生接受專業的合唱訓練,用自身的嗓音——人身體自帶的最美的樂器來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和表達美。
合唱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人類藝術音樂的母體,世界上各個民族的音樂都可以在合唱里找到源頭,合唱是最接近也最能夠完美表現和諧的一種狀態。
古典合唱所追求的和諧和表現的崇高,對于培養優雅生活者來說,是至為重要和關鍵的。學生會在音程、和聲、對位等嚴格的專業訓練中提升審美素養,表達他們對這個世界和諧的理解。
我們學校要求每個班有自己的班歌,每個年級有級歌,用和聲的方法來表達審美理解,用聲部來表達自己對于人生定位和團隊意識的理解。每個人只有在恰當的聲部上發出恰當的聲音,才能夠表現和諧,每個人只有在團隊中才能夠獲得美的集體表達。
在每年的畢業典禮上,800多個孩子站在禮堂里,分4個聲部合唱屬于他們年級的那首歌,這屬于他們年級的共同文化記憶。
我常常想,當這群孩子多年之后重回校園,只要4個聲部湊齊,只要他們共同唱起那首歌,他們就會辨識出對方,共同的文化記憶會喚起他們溫熱的青春記憶。
我們每年都有合唱節,我非常高興地發現,因為歷經了嚴格的合唱訓練,學生發聲的方法、言談的方式甚至精神氣質都發生了喜人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有一部分學生把合唱變成了自己的專業素養與專業愛好。
歌唱已經成了他們生活的一種狀態,即使在居家時,他們依然能夠在線上放飛歌聲,編織他們對未來的美好夢想。
教育需要想象。
我們在學校整體建構了想象創造課程基地,通過5個單元的模塊教學,從字母設計的變形,到后來的三維設計,到最后的PS圖形,一步一步讓學生把自己想象的美表達出來。
前幾年,我們征集建校100周年的標志性雕塑,不少學生積極應征,專家選定的作品出自學工程設計的學生之手,這幅雕塑用藝術手法表達了學生對學校教育哲學的理解。
其實,我們的孩子并不缺少想象力和創造力,只是他們的學習空間已經被無休無止的刷題填滿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刷題永遠培養不出具有審美素養的人,也永遠培養不出優雅生活者。
在我看來,優雅生活絕不是只關乎學生個體的優雅風度、精神氣質的一件小事,它關乎的是我們整個民族的精神品級、審美品位,關乎我們整個民族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一個現代化強國的國民優雅的精神氣質和審美品位,才是我們國家真正的軟實力。
并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