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昨天呢,胖胖提到“某短視頻平臺的‘難民’大規模涌入某紅薯平臺”這個現象,評論區引發不少爭議。
原本胖胖原本寫了基于真實的交流氛圍來聊聊,但為了避免不理解,特意修改了一下,加了個前綴——在不是MCN機構特別策劃的前提下。
為什么要這么強調呢?
是因為胖胖發現了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
比如說,那些原本熱度很高的話題內容,比如“泰國那些事”,突然間好像慢慢就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是鋪天蓋地的“某短視頻難民”話題。
這是單純的算法推薦?還是精心設計的輿論引導?胖胖的疑點在于,這些“難民”話題,不僅腳本一致,連話術都高度相似。
雖然這只是猜想,但不得不說,這背后的巧合,未免太“巧”了吧?
昨天呢,“涌入難民”這事越鬧越大,連不少博主都開始蹭起熱度。
胖胖也在視頻號刷到一堆“警告難民”的視頻,尤其是一些自媒體博主,用著一口流利的英語,擺出一副正義凜然的模樣,對這些新用戶“難民”發出警告:“不準說我們不好!不準說我們的美食不行!不能抹黑我們,不喜歡就滾!”
看著這些視頻,胖胖一開始還以為自己聽錯了,以為對方表達方式有文化差異。
特意叫了個會英語的朋友一起看,結果,我們倆都聽明白了:
這哪里是歡迎新來的,根本就是搞對立那一套,在赤裸裸的挑剔!
設想一下,一個剛到新平臺的異地用戶,結果第一時間就被這樣上綱上線、指指點點。
你說,這算哪門子“待客之道”?
這不是讓人更加無所適從嗎?
這樣的排斥,真的能讓平臺變得更好嗎,還是說只會更快地制造新的對立?
你像有些博主在指責“難民”們不能批評本地美食。
這話乍聽沒毛病,但仔細一琢磨,這背后的邏輯卻讓人忍不住想問一句:“為什么只能聽好話?”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飲食習慣,這是不能強迫的。
當然,胖胖也覺得,既然是在我們的地盤,遵守平臺規則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規矩歸規矩,雙標就讓人有點看不下去了。
比如這些博主,一邊喊著“不能抹黑我們”,一邊卻用“老川”惡作劇表情包來告訴他們在我們這的用法,極盡嘲諷。
這種行為,說白了就是既要做作般做婊子,又要立牌坊。
既要立規矩,又要借機抬高自己、貶低他人。
胖胖不是在替哪一邊說話,只是覺得,如果你要求別人尊重我們的文化,那咱們自己也得拿出點姿態來,別一邊喊著不能批評,一邊又尖酸刻薄提出種種奇奇怪怪的要求。
就是這種交流,合理一點的做法應該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和包容的基礎上的,而不是用這種“雙標操作”制造新的對立。
更有意思的是,這類視頻胖胖看到點贊量還挺高,評論區里還存在大多數支持這種說法的人,好像也找到了某種“精神勝利法”——通過踩別人,來讓自己感覺優越。
但這優越感是真實的嗎?還是一種虛假的滿足?
文化是用來交流和分享的,對吧?
不是說用來給自己貼金、踩低別人的。
如果我們一邊要求別人尊重我們的文化,一邊又用刻薄的方式去貶低別人,這不僅顯得不公平,還可能讓別人對我們的文化產生誤解甚至反感。
制造對立很容易,站在熱點上蹭熱度也很簡單,但是文化交流,絕不是靠這種“口水戰”能贏得的,而是靠相互理解和真誠溝通來建立的。
咱們再來扯一扯,這些視頻背后的情緒化傳播模式。
不得不說,算法在這其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那些充滿爭議和對立情緒的熱點,總能被算法推到臺前,成為大家爭論的焦點。
而一些博主瞅準了這一點,抓住熱點煽動情緒,打著“民意”的旗號,卻在實質上制造對立。
他們利用一部分網民對“社會認同”的情緒,把情緒渲染到極致,吸引更多人跟風附和。
可這種傳播方式,不僅沒解決問題,反而在不斷放大矛盾。
試問,當我們刷到那些批評或調侃的視頻時,是否認真思考過,這樣的內容真的能促進雙方理解嗎?
還是說,我們只是因為情緒上的共鳴,忽略了它背后的邏輯漏洞?
文化交流,按理說是建立在理性討論的基礎上,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的“宣泄場”。
哪些是真正有意義的對話,哪些只是無意義的情緒博弈,這才是這種交流的意義所在。
所以照胖胖看,這場社交平臺上的“文化碰撞”,反映了我們網絡環境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一方面,算法操控輿論走向,情緒化內容被無限放大,而真正需要關注的問題卻被掩蓋。
另一方面,“雙標”和“民粹”,被一些人以“文化守護者”的姿態自居,卻在挑剔和苛刻中丟掉了理性。
而那些被情緒操控的網民,為了追求某種社會認同感,不惜放下邏輯和事實,為某些情緒化的視頻吶喊助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