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系。這是一個真相,我們必須尊重的真相。
——武志紅
我們這一代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原生家庭的問題。那些過往人生中不愉快的經歷起因,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一個地方——我們的原生家庭,盡管有時候我們可能并不愿意承認。
但這確實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客觀問題。
我在2018年年初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叫《30歲的人,盡孝請理性》,彼時還沒有認識到原生家庭的問題,但已經隱隱約約感覺到了一些不妥之處,于是便從孝道這個點上切入,談論了一些在盡孝方面的思考。但如今回頭去看,其實理性盡孝的本質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我們怎么處理自己和原生家庭的關系問題。
人的成長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這其中包含了諸多心理學層面的東西,但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心理學專家,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心理學”是什么,所以并不能認識到更為本質的東西。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從兒童時代一步步成長為成年人,再從孩子身份轉變為父母身份,我們性格中顯性及隱性的缺陷問題,它們的由來是什么?哪些是從原生家庭里帶來的?哪些是因為原生家庭產生的?哪些是后天自己養成的?哪些又被我們帶到了成年而去影響我們自己的下一代?這些都是需要探討的。
在電視劇《小巷人家》里,一向以孝為重的莊超英,并不能理解為什么自己的女兒和外甥,都不愿到自己的父母家里去,每次提到去老人家里,孩子們總是各種拖延找借口,這讓他意外,也氣憤不已。
也許在他看來,這便是“不孝”的體現。
細究原因,便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分析:
第一,莊超英的成長環境。
莊超英自己都沒有想過這樣一個慘痛的現實問題,甚至人到中年,也未曾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那便是父母從他還小的時候,就一直對他進行長期的PUA教育。
以前的人并不知道PUA(精神控制及打壓)為何物,但事實上許多人卻早已深諳PUA之道。莊超英兄妹三人,他是老大,下面還有一弟一妹。
在莊超英還小的時候,父母就不斷地教育他,當老大的要懂事,要讓著弟弟妹妹,你吃飯少吃一口,弟弟就能多吃一口(莊家重男輕女思想極其嚴重,妹妹莊樺林并不在父母的偏愛范疇里);
要學會吃苦,要多吃苦,工作后的工資都要上交給家里,直到莊超英結婚甚至有了自己的一兒一女后,還要把自己三分之一的工資上交給父母,一直持續了很多年;
咱們家里不容易,供你上學,我們沒少到鄰居家里低三下四地借錢,為了你,我們吃了多少苦,你長大了可不能不孝順;
在這樣長期的精神控制下,莊超英已經養成了一種“吃苦光榮”“吃苦耐勞就意味著懂事”“老大就應該多擔當”“兒女對父母就應該毫無保留地付出”的刻板思想。
這樣的話,乍聽之下,似乎挺有道理,也很符合我們傳統文化里的孝道要求。但細究到現實情況里,就不是那么合情合理了。
比如,老大要吃苦多擔當,那老二去哪里了?老三干什么?憑什么老大就要比弟弟妹妹們多擔當?
莊朝英的弟弟便坐享了哥哥努力工作換來的所有紅利,父母拿著老大的工資給老二結婚用,甚至隔三岔五地提出,讓老二的兩個孩子去老大家里住,美其名曰方便莊超英給孩子們輔導工作,實際內心里的小算盤是吃住都在莊超英家里。
因為那個年代大多數家庭都吃不飽,莊超英自己的兒子女兒也經常餓著肚子,營養不良。再者,居住條件也有限,一家四口擠在一個房間里,已經很是勉強了,哪里還能再容得下兩個半大小子?
但莊超英并不知道怎么拒絕父母的要求,在他眼里,拒絕父母就是不孝,父母所有的要求都是合理的,畢竟自己是他們生養的,畢竟他們曾經為了養活自己吃了那么多的苦。
第二,父母對莊超英的態度。
莊朝英的父母對莊超英是什么態度?是非常明顯的利用關系。
利用老大的“長板”去補老二的“短板”,既然你有能力、掙得多,就多幫幫你弟弟。明著幫肯定也不合適,畢竟你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你老婆也未必樂意,那我就以孝順的名義去牽制你,你把掙來的工資拿出一部分來孝順我們,每個月都要上交,我們再轉移給你弟弟,這樣不就可以了嘛。
這樣的行為,聽上去似乎很離譜,但在大多數家庭(尤其是子女眾多的農村家庭)都是很常見的。
大家都會把重點放在“孝道”上面,而不會去細究合不合理的問題,因為誰要撇開“孝道”而去談公平,那這個人肯定就有問題,要么不孝順,要么格局小,過于斤斤計較。
在子女眾多的家庭,不偏心是不可能的,一碗水很難端平。
但偏心偏愛也應該有一定的限度,年長的不應該成為賺錢養家的機器,年幼的也不應該成為蜜糖罐里的坐享其成者。
第三,父母對小孩子們的態度。
理論上,從父母對妹妹的態度上,莊超英就應該明白“重男輕女”在父母的思想觀念里有多么嚴重。但當自己的女兒表現出不愿意到父母家里看望她的爺爺奶奶時,莊超英還是很生氣。
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父親曾掌摑自己的女兒,就因為她是個女孩兒,她不重要。
當然了,后來莊超英還是知道了這件事情,但他也并沒有怒氣沖沖地去找父母理論,而是表現得很平淡。
愚孝的思想,已經徹底荼毒了這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人。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永遠正確,但前提是這里的“孝”,必得合情合理。
在相對公平的條件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為了現有家庭而舍棄原生家庭,也不要為了原生家庭而傷害現有家庭。
我為什么會在第五期百日共讀計劃里安排《原生家庭》這樣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并不是想要大家去聲討我們的父母,因為追責是沒有意義的,他們也是時代的“受害者”。
那個年代,絕大多數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時,并不知道“教育”為何物,更不會去思考,自己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日常的行為模式,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我們需要做的是警示自己,在對自己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上,避免自己重走父母的老路,也避免讓我們的子女成為“原生家庭”的下一個受害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