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為軍迷們所熟知,其在服役期間有過不俗表現。“德意志”級配備有2座三聯裝283毫米主炮,8門150毫米副炮,艦炮火力相當不錯。這150毫米副炮具體型號是SKC28型150毫米艦炮,說起來這型艦炮跟中國抗戰也相關,今天跟大家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
SKC28型150毫米艦炮其實是SKC25型150毫米艦炮的輕量化版本,此炮由萊茵金屬生產,單炮重9.08噸,炮管長8.2米(倍徑55倍),高低射界-10°~+35°,方向射界360°,炮口初速875米/秒,射速6~8發/分鐘,最大射程23000米。在上世紀30年代,這炮性能還是不錯的,德國不少大型戰艦的副炮都是采用該炮,如“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和“俾斯麥”級戰列艦。據說,德國建造的第一艘航母——“齊柏林”號航母(未完工),其主炮也是SKC28型150毫米艦炮。
抗戰前夕,國府為加強長江下游沿岸各要塞的防守力量,計劃從德國引進要塞炮。1936年2月,國府派出軍事代表團赴德訪問,商討采用易貨貿易的形式,采購德國武器裝備,其中包括要塞炮、高射炮等。當時德國方面提供給中方選擇的要塞炮有兩種,一種是老款——克虜伯SKL/45型150毫米艦炮,這種炮一戰前后被大量使用,用作戰列艦炮廓式副炮。另一種是新款——萊茵金屬SKC28型150毫米艦炮。
雙聯SKC28型150毫米艦炮
這兩種方案各有利弊,前者有庫存可以迅速交付、也便宜一些,但缺點是最大射程只有19400米,因為倍徑小(45倍徑)。后者是德國海軍正在列裝的新型火炮,威力更大(最大射程23000米),但德國海軍訂單較多,交付時間會長一些(要等待)。國府經過斟酌后決定采購后者,一共訂購了12門SKC/28型150毫米艦炮,首批4門炮預計于1937年9~10月間交付。
其實國府采購要塞炮沒必要太追求先進性,克虜伯SKL/45型150毫米艦炮其實很很實用,畢竟經受過一戰實戰的考驗。二戰德國也將克虜伯SKL/45型150毫米艦炮用作海岸要塞炮,并且數量很大,像“大西洋壁壘”在內的諸多海岸炮臺都裝備有這種火炮。早一天采購到貨,就可以早一天形成戰斗力,畢竟費用上還便宜不少,同樣的預算可以多采購幾門。
當要塞炮使用
由于SKC28型150毫米艦炮需要排隊生產,交付時間較晚,到1937年10月才交付了首批4門炮,此時全面抗戰已經爆發數月。由于國軍在淞滬會戰中一敗涂地、兵敗如山倒,根本無力組織像樣的阻擊,日寇得以迅速推進,很快兵臨江陰防線。此時,首批SKC/28型150毫米艦炮才在江陰要塞進行安裝調試,甚至部分觀測設備還沒到貨,實際作用有限。后來日寇從陸路包抄要塞背面,12月1日江陰要塞被迫棄守。12月2日,江陰要塞失陷,守軍撤退前將硫酸灌入炮尾,把炮閂拆下丟進了江中,4門火炮連同594發炮彈全部被日軍繳獲。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當時的江陰要塞。自“一二八”之后簽定淞滬停戰協定以來,江陰要塞已成為長江的大門,扼蘇州、常熟、福山之線要沖,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935年冬,江陰要塞被列為錫澄國防線防務重點。1936年秋,蔣介石深感江陰黃山炮臺的重要性,隨帶軍政要員多人查勘防務。1937年參謀本部將江陰要塞劃為國防第二線,江陰要塞成為京滬國防工事地帶的陸海軍布防支點。
抗戰時期的江陰保衛戰
江陰要塞火力也很強,編制有黃山炮臺、東山炮臺、西山炮臺、鵝山炮臺、蕭山炮臺等五個炮臺以及工兵連、通信連、守備營,共擁有150毫米以上重型火炮19門。加上購買的德制150毫米加農炮,要塞火力更強勁。
其實采購德國SKL/45型150毫米艦炮的話,1937年2~3月就可以到貨了,到全面抗戰爆發前完全可以完成安裝調試。雖然不能預知戰爭準確爆發時間,但在戰略上應該考慮到這點,畢竟當時以日寇咄咄逼人的形勢,戰爭爆發只是個時間問題。并且由于日德同盟關系,一旦戰爭爆發,交付將成為問題。
日寇繳獲4門SKC/28型150毫米艦炮后,將其運回國內,日本軍方對該炮評價很高。后來將該炮安裝在下關地區角島炮臺,防守日本本州和九州之間的關門海峽。另8門未交付的SKC/28型150毫米艦炮則全部被德軍征用,用于大西洋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