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珍貴古籍叢刊》之一種
宋本老子道德經(jīng)古本集注直解
編著者:(宋)范應元集注
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
ISBN:978-7-5013-8233-0
定價:180元
內(nèi)容簡介
《道德經(jīng)》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本書征引古本及前人音訓注釋凡四十余家,所據(jù)古本包括韓非、劉安、揚雄、王弼、蘇轍、司馬光等,其中相當一部分為書志所未著錄,其他《老子》集注也未提及。
本書為范應元集注,附以范氏本人的見解。范氏以古本為權(quán)衡,同時又廣泛征引當時能見到的各種版本,互為參證,辨析異同,其內(nèi)容體現(xiàn)由精氣至性命,最后歸結(jié)為修心的解老思路。今據(jù)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影印,此本鈐有元末明初陳汝言藏印“陳印汝言”等,可知此本自元末即由名家收藏。
提要
在人類文明史上,出現(xiàn)過許多影響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偉大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一部內(nèi)涵深邃、詞句洗練的“哲學詩”,是中國乃至東方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其影響跨越歷史、跨越宗教、跨越民族、跨越文化。有學者考證,《道德經(jīng)》問世以來,歷代文獻所著録的注本約有兩千種。自隋唐以降,《道德經(jīng)》又廣泛流傳到海外,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是《聖經(jīng)》,其次就是《道德經(jīng)》。老子不僅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傳爲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後改爲《道經(jīng)》三十七章在前,第三十八章之後爲《德經(jīng)》,共分爲八十一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道德經(jīng)》最初版本,是一九九三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爲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jīng)》放在《道經(jīng)》之前,受到學者的重視。
唐朝,玄奘法師將《道德經(jīng)》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等國。從十六世紀開始,《道德經(jīng)》就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十九世紀初歐洲人深入研究《道德經(jīng)》,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出現(xiàn)六十多種《道德經(jīng)》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對《道德經(jīng)》都有深刻的理解。尼采曾説,老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經(jīng)》産生以來,歷代進行注釋者頗多,此本爲宋范應元集注《道德經(jīng)》,宋刻本,有抄配,有繆荃孫、沈曾植、楊守敬、鄧邦述、章鈺、王闓運等多名家題跋。書末沈曾植墨筆跋云:“此書《道藏》不收,焦氏《老子翼》采摭亦不及,真道家佚典矣。范應元無可考,褚伯秀《南華義海》所録諸家有范無隱者,或即此人。沅叔更詳考之。乙盦。”(後有“吳興”朱印。)范應元生平不詳,可考者,見褚伯秀《南華義海纂微》後序。序云:“淳祐丙午歲,幸遇西蜀無隱范先生游京,獲侍講席,幾二載。”又云:“師諱應元,字善甫,蜀之順慶人。”可知范應元爲褚伯秀之師,淳祐戊申(一二四八)尚在世。褚氏後序作於咸淳六年庚午(一二七〇)。褚氏又云:“江湖宿德,稔知其人。”因知范氏在南宋末葉頗負盛名。
范氏《老子道德經(jīng)古本集注直解》,徵引古本及前人音訓注釋凡四十餘家,附以范氏本人的見解。書末章鈺朱筆跋云:“案:范氏所據(jù)古本,《音辯》外,凡三十家。河上公、王弼、李若愚、張君相、楊孚、傅奕、孫登、嚴遵、蘇子由、應吉父、司馬溫公、淮南子、揚雄、張玄靜、梁帝簡文、阮籍、馬誕、韓非、王誗、郭雲(yún)、陳碧虛、阮咸、董遇、司馬談、陳韶、李奇、司馬遷、開元御注、梁王尚、張嗣是也。又有稱爲西晉本(下篇天下皆爲吾天下)者,或有舊注,或稱引所及,皆所取也。説解則爲傅奕、王弼、韓康伯、蘇子由、河上公、司馬溫公、成元英、陸德明、程伊川、司馬遷、韓非、王雱、張沖應十餘家,或闡名理,或采訓釋,亦不盡拘此經(jīng)本注,是道家言之實事求是者。從沅叔傅君許叚讀,以鄰蘇所述未全,撮記於後。元黓困敦除夕長洲章鈺同寓析津。”(後有“章鈺假觀”“茗理題記”印。)《直解》體現(xiàn)由精氣至性命,最後歸結(jié)爲修心的解《老》思路。此書書末有楊守敬墨筆跋:“此范應元《道德經(jīng)集注》,不見著録家徵引,韓非、司馬談、嚴遵、河上公、郭雲(yún)、王弼、傅奕、唐玄宗諸本異同,可謂詳博,而獨未及景龍石刻。其説解則祇引司馬溫公、蘇子由兩家,則較焦氏《老子翼》爲略。而焦氏亦未引其書,不唯《道藏》本不收也,可謂秘笈矣。壬子仲冬宜都楊守敬記於上海寓廬,時年七十有四。”(後有“楊守敬印”“鄰蘇老人”朱印。)認爲《道藏》失收,焦竑《老子翼》采摭亦不及,洵爲道家之佚典,甚爲珍貴。書末有范應元自序稱:“偶因道友來求,難以稿付。復念老矣,將形槁於一丘,惟恐此經(jīng)寢失古本,遂命工鏤板,藏諸名山。”由是知此書在范氏生前曾經(jīng)付梓。又,書中有卷上葉二十八“敦兮其若樸”之“敦”字缺筆,卷下葉五十二“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之“慎”字缺筆,由其避諱可證其爲宋本,亦或即此書之初刻本。
此本鈐有元末明初陳汝言藏印“陳印汝言”等,傅增湘先生《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録》卷十考證:陳汝言爲元末中人,名汝言,字惟允,又字秋水。能文善畫,倜儻知兵,張士誠辟爲太尉參謀,貴寵用事。可知此本自元末即由名家收藏。此書至清末爲鄧邦述收藏。又鈐“沈氏家藏書印”“沈彥忠父”“李印藏書”“冬涵過”“白室道人”諸印,流傳有緒,彌足珍貴。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名録號爲〇〇九九〇。(陳紅彥)
內(nèi)頁欣賞
實拍欣賞
限量毛邊本
■ 文章來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古籍編輯室
供稿 | 黃鑫 劉靜怡 編輯 | 王自晨
監(jiān)制 | 張頎
審核 | 弘文
點擊" 閱讀原文",進入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微店購買! 或聯(lián)系發(fā)行部: 01 0- 8 8003146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