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隨著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新政”的公布,在中小學和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這標志著這項延續40多年的知名賽事已全面收緊,從一項大眾化賽事變為小眾項目。雖然此辦法僅用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組織實施,但可以肯定的是,各地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及入選關聯賽事將會“參照執行”。
此前1天,中國科協發布《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實施辦法(試行)》,不再接受15歲以下少年兒童參賽,不再對選手創新作品進行評價,對弄虛作假、他人過度參與、移花接木等違規問題實行一票否決制。
這一全新的實施辦法,改革力度之大可謂前所未有。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創辦于1982年,是一項知名的青少年賽事。以上海為例,從1982年以來,幾乎每年舉辦一屆,是上海市中小學各類科技活動優秀成果的集中展示平臺,也是面向全市中小學生開展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
2024年的第39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兩項數據均創出新紀錄:一是參與評審的申報成果項目數量達到15790個;二是最終入圍率僅4.43%,其中,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板塊11921個,一等獎獲獎率僅為5.0%,可見青少年參與科創熱情之高。
對于青少年科創大賽,近年來爭議不斷。如2020年云南的“小學生研究癌癥獲獎”事件,經調查是在中科院任研究員的父親“幫助過度”,被專家組認定“這個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大賽組委會由此撤銷了該項目第34屆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此外,青少年科創大賽科技輔導員科教創新成果板塊的申報數量也持續攀升,如2024年上海地區賽事由2023年的2533項激增到今年的3545項,增長率為40%。
一方面是全社會對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重視的不斷加碼;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科創大賽的“含金量”不斷提升,獎項直接與中考綜評、高考綜評直接掛鉤,無論是中小學、教師、家長和學生都越來越重視,但各種亂象也不斷涌現。
此次對對創新大賽的參賽對象、組織方式、賽制規則等方面進行了大幅改革。在參賽對象上,不再面向小學生、初中低年級學生和科技輔導員參賽,僅面向15至24歲校內外青少年群體開展;在評價機制上,對弄虛作假等違規問題實行一票否決制,對參賽學生、學生家長、評審專家等存在弄虛作假、違規違紀、干擾競賽等異常行為記錄在案。
對于這項改革舉措,大家普遍叫好,認為“15歲以下不參賽,人數少了質量就上去了,以前很多‘小神童’都是家長代勞,現在可是真正比拼青少年的真才實學了。”也有家長認為,15歲以下青少年不再參加青少年科創大賽,是真正減負的具體舉措。
對此,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