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蕙是誰?20年前,她因“老院子”畫風系列之創(chuàng)作而于中國臺灣藝術界聲名漸起,盡管其后因患疾而深居簡出,但至今依然深為臺灣畫壇矚目。自2011年于成都四川博物院,以及2017年臺北歷史博物館的二次大型個展后,2024年底所舉辦的展覽,則是她首次在北京的集中亮相。在“新潮”藝術的沖擊下,其堅守印象派的抒情寫生,并融合中國老莊哲學的美學內涵,形成董小蕙獨具個人辨識度,以及深具生命強度的畫面力量。然而在這剛柔并濟的畫面背后,卻隱含著一顆寧靜、安定的心。
繪畫一定是真實的呈現
在亞洲藝術中心(北京)舉辦的“平淡清澈·湛靜有光——2024董小蕙‘老院子’與‘靜物’系列個展”,藝術家用標志性的小景寫生與靜物畫,以不徐不疾的筆觸,典雅清麗又富細膩變化的色彩,兼具古典氣質與現代技法,描繪著她親手照顧的四季花草,以及她舊居老院子里的日常景致。
平淡清澈·湛靜有光
——2024董小蕙“老院子”與“靜物”系列個展
2024.11.16-2025.1.23 亞洲藝術中心(北京)
在中國臺灣畫壇,董小蕙有著數十年的繪畫創(chuàng)作資歷。她的畫作既承接西方印象派醇熟技法,亦兼融中西美學境界于一身,于臺灣當代藝術發(fā)展現況中成為獨樹一幟的風格,廣受大眾與評論界青睞。
2025年1月23日閉幕的個展,不僅是董小蕙第一次在北京舉辦個展,也是她自2017年臺北歷史博物館備受矚目的“老院子·韶光·年華”大展后,作品首次集中亮相的個展。
2017年董小蕙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個展現場
2023年參展香港巴塞爾作品《老院子金色年華》創(chuàng)作現場
展覽總計20余件作品,囊括了她最具代表性的“老院子”系列,持續(xù)多年的“靜物”主題,包括“黑桌”“白桌”“寫生”“抽象”,以及“水彩”等不同風格系列的作品。隨著這批貫穿近20年的作品脈絡,可以感知到藝術家如何以“靜觀”為體,觀察外物并不斷向內心探索的純粹藝術境界。
這些寫生與靜物畫中,時間如定格鏡頭般停駐,不沾染當代生活的躁動與不安,只有來自舊日生活的恬淡、質樸與一派天真。這是董小蕙作品獨有的氣質,乍看上去,這些定慧十足的畫作更像出自一位“老”畫家之手,而不是一位出生在1962年的當代人。
董小蕙《老院子 - 金色年華》
布面油畫 194×112cmx2 2023
董小蕙《春顏 - 粉茶》
布面油畫 130×97cm 2020
很多人曾問她,在新潮藝術接連出現的時代,為什么仍鐘情于近現代之藝術風格?承續(xù)印象派的畫風內涵,以風景和靜物寫生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最主要的方法,是否意味著相對傳統與保守的傾向?換言之,這種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取舍,是否也導向著某種藝術觀念的形成?
然而,對于董小蕙來說,創(chuàng)作似乎并不關涉于觀念。反而,她認為強調觀念、創(chuàng)新不是重點,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質意義才是應該重新省思的問題。“我的創(chuàng)作完全出自個人喜好,都是直覺性的真實選擇。我所有的繪畫都是在自然自在的狀態(tài)下形成,而逐漸走到今天的樣子。”
董小蕙《靜日百合》
布面油畫 100x80cm 2010
董小蕙《晨曦杜鵑》
布面油畫 91x72cm 2022
受讀研究所時消化老莊哲學的影響,在她心中,了悟了繪畫創(chuàng)作與外界所涌起的風潮無關,而是一個不斷內求,并探索自身本質的修行。在這一過程里,董小蕙不斷反思沉淀,讓純粹的心靈與藝術合二為一。誠如老莊哲學中所言,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成為圣人,而是真人。
“我們很多人都有尋求中國傳統文化的心,但現代的生活觀念其實已經非常西化,我們生來就處在一個中西并存卻又十分混淆的時空環(huán)境里。然而我一直認為,只要順應自己的本心,誠實地表達內心的自我感受,假以時日,一定可以形成水到渠成的文化相融。不需要刻意強調中西融合,避免形成符號概念的形式主義。”
董小蕙《夏韻蒔光 - 百子蓮》
布面油畫 130x97cm 2024
董小蕙對《藝術栗子》說,繪畫一定是真實的呈現,寫生與靜物是她順應內心真實喜好的選擇。這些畫作是藝術家自我映射與自抒心境的物質載體,在這種純粹動機的引領下,觀者與藝術家在不同生命階段中,本真的心靈感知會產生交流與對話。
“靜觀”的副產物
1962年出生的董小蕙,高中時對繪畫萌生莫大的興趣,隨后她考入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西畫組,正式開始系統性學習,并以第一名成績畢業(yè)。臺灣高校當時的藝術教育體系通常以現代主義繪畫為教學取向,尤其以印象派到野獸派、立體派之間的畫風為學習主軸。
2023年參展香港巴塞爾作品《祝福 - 許愿藤》局部
以及花器原件
與徐悲鴻、林風眠等藝術家從歐洲、蘇聯引入中國大陸的西畫傳統不同,中國臺灣早期的西畫教學更多由日本輾轉而來,近似某種“轉一手的西畫風格”。董小蕙由個人的抒情喜好出發(fā),加之美術教學體系的熏陶,她致力于印象派以降的畫風學習。隨著研習的逐漸深入,后期的她也逐漸超脫了印象派風格的創(chuàng)作范疇。
畢業(yè)后,董小蕙踏上西方之旅,用一年的時間暫居歐洲,一方面順著印象派畫家身歷其境的風景,探尋西方現代藝術的根源。歐洲特有的田野風光與光線色彩,使畫家充分消化并掌握了西方印象派的技法內涵,也大幅提升了畫家視覺意象的造型能力。
董小蕙《月下弦歌》
布面油畫 100×80cm 2010
另一方面,董小蕙也逐漸接近到中國文化內涵的審美意境,源自西方印象派的抒情寫生,銜接了道家“觀萬物生意”的自然觀,使她油然而生與當代藝術風潮截然不同的創(chuàng)作理念,并選擇了與藝界同儕間不同的努力方向。雖然在這探尋自我過程中,她也曾淺嘗新潮的風格模式,但是畢竟不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初心,這使她更加堅定地追隨自己的內心,從而忠實地表達自身感受。
董小蕙對《藝術栗子》說:“許多繪畫風格只是在營造一個不同于他人的形式效果,并非源自初心的感受。因此我仍舊老實本分地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寫生方式,去涵養(yǎng)自我與自然間的互動聯系。”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寫生的自然觀照中,完成了一個回歸自我、探尋本心的修行鍛煉過程,不但自外于當代藝術風潮的強烈風格,也摒除了人世間喧囂亮麗的誘惑。
董小蕙《麗日對語》
布面油畫 91x72cm 2023
靜物畫是董小蕙最具特色的創(chuàng)作主題,本次展出多件“黑桌靜物”系列作品。她喜愛木桌古樸厚實的質感,也鐘愛花卉生動的清麗多姿,兩種不同的美感調和,形成其靜物畫的特色。平面化的造型融入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不但發(fā)展出兼具中西美學的特質,也表現出藝術家清靜平淡、與世無爭的人生意境。
由“黑桌靜物”衍生出的“白桌靜物”,以灰白色系調子呈現出清新浪漫的現代感。與黑桌靜物的古典樸實形成一種不同強度的美感特質,同樣蘊含著對美好日常生活的珍惜與眷戀。
董小蕙《麗日杜鵑》
紙本水彩 75x55cm 2024
經常被視為缺乏創(chuàng)作新意的靜物畫,反成為董小蕙偏愛的主題,主要原因或許是藝術家對“靜觀”意境的追尋:“我由‘靜觀’而提筆描繪,由描繪而有了作品。所以,靜物畫可以說是我‘靜觀’的副產物。”
換言之,靜物觀照亦是董小蕙的自我審視。通過畫一件靜物,她在獨處專注中,將“靜觀”的過程呈現在空白畫布上,使心靈得到極大的安適與寧靜。“由靜而觀,由觀而靜,輔之以筆墨,畫作乃成。”心靈的湛靜與觀照,乃是她創(chuàng)作的始終初心。
在繪畫中安頓自己
印象派畫風開啟了董小蕙對西方藝術于光影色彩,以及視覺意象方面的認知與掌握,而致力于中國道家老莊哲學的學習領悟,深刻影響了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內核,引導了藝術家邁向中西融合的創(chuàng)作領域。然而其中的分際難度極高,若是刻意為之,則容易產生不中不西的困境。
董小蕙《河濱散記 - 微風Ⅰ》
布面油畫 100x80cm 2014
董小蕙《河濱散記 - 微風Ⅱ》
布面油畫 100x80cm 2014
“西方人畫靜物,是表達物的存在,是存在主義的思維;中國繪畫展現的則是人的心靈感受,講求創(chuàng)作者的心性功夫。因此中西繪畫即使表達相同的主題,但內涵卻是完全不同。在中國哲學中,靜與觀互為因果,因此中國繪畫的美感,永遠跟隨著畫家的心靈呈現。” 董小蕙對《藝術栗子》如是說。
董小蕙的“靜觀”態(tài)度,是她在漫長歲月中安靜生活、細微體察,與環(huán)境和平相處中自然萌發(fā)而出,外在的寫生也轉化成一種向內在探尋的功法。
董小蕙《老院子 - 廊前欲雨》
紙本水彩 76.7×57cm 2006
無論是風景還是靜物寫生,畫家總是盡力進入寧靜專注的狀態(tài),這時的自然觀照則是主觀心靈與外在物象的合而為一。這似乎是帶有東方神秘主義色彩的內觀體驗,然而實際上,對于董小蕙來說,這種內觀是在不斷觀察事物的省思過程中,得到一種巨大的寧靜,引導元神回到自己的內心,進而感知內在心境的平和、清澈與寧靜。
猶如莊子謂之“坐忘”的精神內涵,每一次繪畫過程都必須摒除雜念,一層層地克服通往真實自我的阻礙,最終進入一片澄明純粹的心靈意境。這是道家虛靜精神的具體呈現,也是董小蕙所努力追尋的目標。
故居老院子實景 2009
董小蕙現在居住的陽臺依舊滿布植物花草
董小蕙另一重要的創(chuàng)作主題“老院子”系列,則呈現出居家生活的寧靜美好。就某種程度而言,可以說是中國隱逸文化的現代承續(xù)。她所生活的老院子,原是夫家配住的公屬眷舍,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
雖地處鬧市,院外人車喧囂,但院內大樹環(huán)繞,草木扶疏。這些日據時代留下的院落,很多已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消失,但董小蕙有幸于其中生活了15個寒暑,這不但喚醒了她的童年記憶,也成就了“老院子”畫風體系的生成。
董小蕙《老院子 - 扶疏》
布面油畫 80x100cm 2010
1995年,懷著尊敬和珍惜的心情,董小蕙第一次動筆畫下平凡居家生活中的老院子,而不再追逐遠離住家的美麗風景。院落中陽光穿透大樹的景象,產生了一種聯結自我生命的感受與韻致。
2002年,母親過世未久,移植多年而未曾綻放的紫色菖蒲突然開花,于是畫下了第二張老院子畫作。由此開始,為留住老院子的美好記憶,董小蕙每日不停地大量作畫,畫遍了老院子四季變換、陰晴圓缺、白晝黑夜、晨昏月色,油畫寫生風格也逐漸脫離印象派亮麗光影,而表現出具有水墨風格的筆法意象。
董小蕙《老院子 - 晨間花圃》
紙本水彩 75.5×55.3cm 2023
2010年以后更陸續(xù)發(fā)展出老院子的“濃蔭系列”“花映系列”“黑白系列”等不同風格表現,自此建立了成熟完整的繪畫風格體系。
自家居所的院落,歷來似乎與許多中國文人的生活都有著密切關系,也成為他們詩文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劉禹錫的《陋室銘》便是最好的范例,而中外畫家更有著不勝枚舉的例子,莫奈寫生的家園可謂是舉世聞名。
董小蕙《老院子 - 快樂花圃》
布面油畫 100×80cmx2 2021
董小蕙數十年如一日地觀照生活,且孜孜不倦地描繪日常,她平淡自在的家居生活,一方面接近隱居的狀態(tài),但更接近于天性的使然。多少年來,老院子在她的創(chuàng)作上,已上升為一種對“心靈空間”的自我提升過程,她認為在現代生活的壓力下,人們的內心深處都向往著一座心靈的老院子。
不僅在繪畫上,董小蕙在很多與創(chuàng)造有關的事物上都傾注著熱情,例如版畫、攝影、書法、詩文、寫作、繡花、烹飪、烘焙、空間設計等,蒔花弄草是她最喜愛的嗜好。
2025年1月董小蕙于臺北工作室
2015年后,董小蕙罹患重疾,她多次在生死間徘徊,迄今尚未安度險境。然而她卻表現出異于常人的坦然。“多次觸碰生死邊緣的經歷,讓我開始更加學會放下。但放下不是隨便與不在乎,真正放下或許是接納,我的心變得更加不被雜念所干擾,我的繪畫也越來越安靜。”董小蕙對《藝術栗子》說。
曾有論者將董小蕙與常玉、王懷慶等三位畫家風格做一比較:“常玉的創(chuàng)作是有感覺的‘符號’,王懷慶的創(chuàng)作是有感知的‘造型’,董小蕙的創(chuàng)作則是有感受的‘生活’。” 對董小蕙來說,藝術與生活或許是同一回事,都有關于生命感受的提升、美感意境的呈現,而兩者都具有宇宙創(chuàng)生與天地化育之美。
文字|羅雯
圖片|亞洲藝術中心、董小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