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張為江堤、江沿街竣工前的情形
吉林城原本是一座古老的城垣,街道巷陌、房舍庭院盡顯古意盎然。由于傳統(tǒng)審美的根深蒂固,即便是東北最早的近代工業(yè)企業(yè)——吉林機器局,所營建的外觀也是城堡的模樣。直到清末民初,吉林城的房屋和街道的建設,才開啟了近代化進程,但洋樓、馬路多出現(xiàn)在東關商埠區(qū),老城區(qū)則仍然是平房鱗鱗、曲徑盤桓。算起來,老城區(qū)最早的現(xiàn)代派街道風貌,當是從“江沿街”的建設開始。
九一八事變之后,日偽當局為創(chuàng)造良好的殖民環(huán)境,開始在吉林城大肆營建。這其中大量工程都集中在東關地區(qū),老城區(qū)唯有修建江堤和江沿街堪為代表。在此之前,吉林城原本沒有永久性堤岸,老城沿江地區(qū)除二道碼頭(1927年建)、三道碼頭(1928年建)、官碼頭等處修有棧橋略顯規(guī)整外,大部分地區(qū)都比較臟亂。
史載1933年,偽市政籌備處(偽市公署前身)開始規(guī)劃建設永久性江堤。1935年4月,江堤工程開標,日資福昌公司以37.85萬元預算中標。6月20日,拆遷工作完成,筑堤工程正式開工。這道江堤為墉壁式,西起臨江門外200米處(頭道碼頭“洋灰臺”就是建于此時),東到東萊門外關帝廟前,江堤平均高7米,設有4處階梯連接堤上與江邊。江堤質量精良:先沿著江岸下挖“地槽”,然后灌注水泥形成堅固的基礎,然后再壘砌石塊形成立面。
與江堤同時開工的還有堤上的道路。此路連貫東萊門和臨江門之間,全長3040米,寬22米,耗資百萬元(《吉林市地名志》記載開工于1933年與偽滿《吉林事情》記載相悖,應有誤)。這條道路一側為江堤,另一側為加修護坡、甬路的臨江房舍。道路兩側栽種柳樹為行道樹(《船營區(qū)志》),原有木桿路燈全部改為水泥桿,由架空線改為地埋線(《江城路燈簡史》),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這條街道屬于一條按“現(xiàn)代化”標準建設的道路。
經過2年多的施工,1937年11月12日(《吉林舊影》記載了準確日期,《船營區(qū)志》記載為10月),江堤和道路施工同時結束,在偽吉林省公署前舉行了盛大的慶典。道路最初定名順江路,不久改為江沿街。對于這條道路,日偽當局是分外關愛的,出于保護道路衛(wèi)生等考量,據記載道路建成后,一度只允許通行輕型機動車、自行車和行人通行。但是后來的照片中,路面上還是看到了有騎馬的人和馬車。
作為老城區(qū)的一條“現(xiàn)代化”街道,街邊建筑也逐步朝著新式方向發(fā)展,從早期的松毓故居(松江第一樓)、吉林省公署、滿鐵公所、天主教堂開始,樓房越來越成為江沿街上的主角——偽警務廳、臨江閣、賓宴樓、偽市公署(原市水利局)等建筑緩慢地蠶食著舊式平房院落構成的江沿街景。
日偽當局還把江沿街打造成一條“觀景道路”,貫穿吉林城內的觀光旅游車經過了江沿街全線。在這條街道上,游客們不僅能看到新舊文化交織的人文風光,還能在夏季欣賞水天一色的江面,以及江面上“魚鷹捕魚”的獨特景觀。到了冬季,封凍的江面上有吉林特色“水院子”讓游客稱奇,即便后來江面不封凍時,江沿街一線又有了樹掛霧凇奇景橫空出世。
瀏覽這些老照片,回想現(xiàn)在的街景,滄海桑田巨變讓人不免心生感慨。如今已改名為松江中路的江沿街雖然有了嶄新的風貌,但歷經時光的不斷打磨的這一線江景,仍舊是吉林市最美的一道風光。
本文為優(yōu)雅的胡子原創(chuàng)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網名易林學館)、苗韞識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