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文創幾乎成為各家博物館的標配,春節更是被視為文創圈粉的最佳時機。乙巳蛇年春節臨近,北京各大博物館上新年味兒文創,儀式感滿滿,將館藏文化與生肖蛇元素巧妙綁定。
●福建泉州古城的“七彩刺桐蛇”,由7條造型各異的蛇組成,融合了拍胸舞、福茶、福船等閩南文化和非遺元素。
●年輕一代消費者對“中國式”審美的偏愛,為博物館文創興起提供了市場動力。購買文創產品不僅是擁有一件具體的實物,更是獲得一種獨特的文化體驗。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李瑞琪
隨著農歷蛇年的臨近,新年氣氛愈加濃厚,各種帶有“蛇元素”的文創產品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其創意獨特且富有濃厚年味兒的精巧設計捕捉了眾多年輕人的目光。這些文創作品不僅帶有濃濃年味兒的節日氛圍,更成為冬日季節里最耀眼的焦點。
蛇,在中國自古被稱為“小龍”,是聰慧、祥瑞之物。乙巳年,亦即青蛇年,而2025年還是擁有兩個立春的“雙春年”。俗語有云“一年難逢兩頭春,百年難逢歲交春。”好上加好,預示著一個令人期盼的美好年景。
冰箱貼、月歷、卡牌,博物館扎堆兒上新
近兩年,文創幾乎成為各家博物館的標配,春節更是被視為文創圈粉的最佳時機。乙巳蛇年春節臨近,北京各大博物館上新年味兒文創,儀式感滿滿,將館藏文化與生肖蛇元素巧妙綁定。
故宮博物院以院藏文物“十二辰鈕章料——玉蛇鈕長方章料”為靈感,設計了一款靈蛇獻瑞玩偶套裝。胖乎乎的金色毛絨小蛇,戴著虎頭帽和紅圍巾,身上繡著梅花紋和四合如意紋。
故宮角樓咖啡也推出了蛇年限定——靈蛇運轉蟠虺紋精品咖啡杯,設計靈感是故宮院藏玉蟠虺紋佩。杯身以故宮紅為底色,蟠虺紋繞杯一周、首尾相連,彰顯濃濃的吉慶氛圍,象征圓滿與團圓。
國家博物館推出了一款活版印刷工藝打造的月歷,邀請“吉祥蛇”與12件館藏文物坐鎮,帶觀眾感受歲月流轉。月歷包裝上,“吉祥蛇”懷抱粉彩大吉葫蘆壁瓶,周身環繞各種吉祥元素。打開月歷,每個月的圖案和文字都與小蛇的形象巧妙融合。例如,1月選取象征新春祝福的清乾隆御筆《先春如意圖》,小蛇在畫中露臉;3月,小蛇戴上了2024年文博界“頂流”——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配上“有鳳來儀,為你加冕”的文案;10月將迎來中秋節,小蛇端坐在“大吉”嫦娥月宮紋菱式銅鏡前,體現人們對團圓的向往。
還有博物館趕著新年打造“爆款”,如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推出了一款吊墜冰箱貼,年初上架即躍升為銷冠。據了解,這款冰箱貼將古建筑與文物有機結合,懸掛陳太建七年鐘、羊角編鐘、永樂大鐘、紐鐘、秦公镈5個裝飾掛件,展示鐘鈴文化的獨特魅力。很多觀眾買它為了討個好彩頭,希望給親友送上吉祥永樂的祝福。
位于宏恩觀內的北京中軸線主題郵局推出蛇年藏書票,包裝封面原型來自西周蛇形青銅飾件,底紋采用清朝彩色蛇皮紋錦,端正典雅盡顯深厚文化底蘊。
前不久,“探秘秦潮”系列卡牌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考古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和淘寶陜西歷史博物館藝術品商店華夏文創微店集中上線。這套卡牌共9張,包含了春秋戰國時期9個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和成語,即《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圍魏救趙》《紙上談兵》《臥薪嘗膽》《一鳴驚人》《徙木為信》《按圖索驥》《東施效顰》等。購買了此套卡牌的龍媽說:“我是給上小學5年級的女兒買的,她的同學都在收集這套卡片,孩子們一邊集卡一邊學歷史和成語,可謂是一舉多得。尤其是能深刻理解成語背后的故事和歷史,真的是好事一樁?!?/p>
如今,作為一種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收藏媒介,卡牌正悄然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橋梁。據預測,其市場規模有望在未來幾年內超過300億元人民幣。這一龐大的數字背后,不僅是商業價值的體現,更是文化傳承的新契機。在這條百億賽道上,探索中國文化故事的新表達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引蛇出洞”鬧新春,國潮涌動耀中華
蛇年即將到來,各地都上新了生肖吉祥物或是蛇年裝飾,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
福建泉州古城的“七彩刺桐蛇”,由7條造型各異的蛇組成,融合了拍胸舞、福茶、福船等閩南文化和非遺元素。
近日,昆明一家花藝設計工作室將布朗族傳統簪花融入蛇年吉祥物中,耗時一個月制作出了獨具云南民族特色的“簪花小蛇”。這條“簪花小蛇”一經流出便在網絡圈粉無數,大家為其取名“滇寶”。小蛇造型可愛靈動,頭頂花環,全身赤紅,非常惹人喜愛。據了解“簪花小蛇”寓意為福從頭起,尾隨如意,每朵花都是純手工制作完成……
還有江蘇南京老門東的生肖蛇燈“舞動中國結”、上海豫園的生肖蛇年主題燈組、江蘇常州中華恐龍園旅游度假區迪諾水鎮的“萌蛇光影派對”……春節將近,金蛇狂舞中國年的氛圍已經拉滿。
在多個自媒體平臺上,蛇年文創的火爆熱潮討論度持續上升,小紅書蛇年文創產品有21萬多篇話題筆記,蛇年文創產品設計話題筆記更是多達388萬多篇;在蛇年紀念鈔首個兌換日來臨時,多地銀行門口排起長龍,“搶蛇鈔”成為熱門話題;北京冬季奧運會的吉祥物“冰墩墩”穿上新衣化為“蛇墩墩”,剛一亮相,“冰墩墩變身蛇墩墩”便沖上熱搜第一。
近年來,市場上涌現出了眾多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非遺元素的文創產品,從刺繡、螺鈿鑲嵌到三星堆文物復刻,再到敦煌壁畫再現,以及山海經神話人物、流金百子嬰戲紋瓜棱蓋盒等,這些創新的文化表達方式正在成為世界范圍內追捧的新風尚。它們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同時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獨特窗口。
“潮玩”成為年輕人的“情緒調節器”
“有溫度有設計的文創產品讓我離開博物館后,仍然能回憶起在博物館時的美妙感受?!薄懊恳粡埳吣赅]票都是一段記憶的載體,讓我在未來的某一天翻開它,就能感受到當時那股年味兒與情感?!薄耙荒甑牟婚_心都被治愈了。”……在社交媒體上,關于蛇年文創的話題如火如荼。年輕人紛紛曬出自己購買的蛇年飾品、玩偶等文創美物,配上俏皮文案,瞬間收獲大量點贊與評論。
這種分享行為讓他們在社交圈中輕松開啟話題,共同分享、交流購買心得,極大地拓展了社交邊界,使蛇年文創成為年輕人間社交互動的優質“燃料”,足見“國潮”文創產品已成為年輕人的“情緒調節器”。文創產品之所以能夠吸引年輕人,是因為它們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更觸及了年輕人的精神世界。這些產品所蘊含的文化故事、歷史背景,激發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探索欲的同時,也讓他們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片精神的棲息地。
《2023青年消費調研》顯示,近一半年輕人愿意為情緒價值消費,人們從單純“購買——使用”,變成主動參與、沉浸其中的體驗者。相比于上一代人更加推崇的“勤儉持家”和“細水長流”,“取悅自我”成為年輕一代的主流消費價值觀。《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指出,“情緒釋放”將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也將是今后一個時期的新消費熱點。
的確,那些“走心”又“走新”的文創產品不僅拉近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更多年輕人愿意走進博物館,沉浸式了解當地文化,還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增長。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文創產品市場規模達到163.8億美元,同比增長13.09%。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三星堆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年經營流水都超過億元,且部分大型博物館的文創產業發展成熟,文創類收入占博物館總營收的2/3甚至以上。
業內專家認為,年輕一代消費者對“中國式”審美的偏愛,為博物館文創興起提供了市場動力。購買文創,不僅是擁有一件具體的實物,更是獲得一種獨特的文化體驗。年輕人在這些文創產品的探索、擁有中,找尋到了專屬于他們的個性標簽與情感寄托,成為他們追求生活新鮮感與創意表達的獨特途徑——在平凡日子里也能邂逅文化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