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生話題日益受關注的當下,“過午不食” 這一源自古代的飲食理念,重新進入大眾視野。有人奉行此道,認為能帶來諸多益處;也有人心存疑慮,覺得它缺乏科學依據。那么,“過午不食” 究竟合理與否呢?
從傳統醫學角度看,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午不食配合這種生活節奏,能讓腸胃在夜間得到休息,減輕脾胃負擔。中醫強調人體節律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午后陽氣漸衰,此時減少進食,符合陽氣收斂的規律。
現代醫學對此有不同觀點。人體新陳代謝持續進行,需要穩定能量供應。若長時間不進食,會導致血糖降低,影響大腦功能,使人出現頭暈、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而且,突然改變飲食習慣,可能引發胃腸功能紊亂,如消化不良、胃酸過多等問題。
“過午不食” 是否合理,因人而異。對于運動量小、代謝緩慢的人群,適當減少晚餐攝入量,或提前晚餐時間,一定程度上類似 “過午不食”,有助于控制體重,減輕腸胃負擔。但對于體力勞動者、運動員,以及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身體對能量需求大,“過午不食” 會造成能量供應不足,影響工作、訓練和身體發育。
要想通過飲食促進健康,關鍵在于合理搭配與規律進食。保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均衡攝入,一日三餐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同時,結合自身身體狀況、生活習慣和運動水平,調整飲食結構和時間。
今日水素提醒大家,“過午不食” 并非適用于所有人的健康法則。我們應理性看待,依據科學知識和自身實際情況,探索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才能真正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