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設為標,獲取AI深度洞察)
全文 2,000字 | 閱讀約6分鐘
2022年底,ChatGPT的橫空出世讓全球為之震動。兩年過去了,AI已經從一個令人驚嘆的技術奇跡,逐漸轉變為改變各行各業的基礎工具。
在這個關鍵時刻,比爾·蓋茨作為科技界的標志性人物,對AI發展有著怎樣的思考?
1月14日,在阿聯酋的阿布扎比CNN學院,比爾·蓋茨接受了深度專訪。從ChatGPT突破性的閱讀理解能力,到2025年即將到來的元認知革新;從歐美發達國家的技術進展,到發展中國家在醫療領域可能實現的"彎道超車",蓋茨分享了他對AI技術演進路徑的最新觀察。
在蓋茨看來,盡管AI在過去兩年取得了驚人進展,但2025年可能帶來更大的突破。尤其在醫療健康、新藥研發等關鍵領域,AI的落地應用正在加速推進。與此同時,他也特別關注如何讓AI技術更好地服務發展中國家,推動全球共同發展。
采訪文稿:
主持人:比爾·蓋茨當然無需任何介紹,尤其是對在座這 50 位在阿布扎比 CNN 學院就讀的學生來說。今天,這些立志成為記者的同學們將在 CNN 學院大師班之前,就人工智能如何應對全球重大挑戰這一話題,采訪這位世界頂尖的技術專家和慈善家,聽取他的見解。我們讓在場所有學生都向您提交問題。其中最常被提及的問題是:
“在過去幾十年里,您一直走在技術變革的最前沿,那么對于現在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您有多驚訝?還有很多人想知道,您對人工智能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威脅和機遇怎么看?”
我們先從這里開始吧。
比爾·蓋茨:“人工智能的夢想可以追溯到我出生之前。艾倫·圖靈(Alan Turing)當時就提出過這樣的問題:是否有一天電腦能讓人分不清自己在和人交談還是在和機器交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電腦甚至無法做到最基礎的事,比如視覺識別、語音識別。但隨著我們不斷擴大規模,并使用這些神經網絡技術,我們逐一解決了不同難題。
電腦在識別語音上越來越準確,在視覺領域的能力也越來越好,甚至在感知層面已經能與人類不相上下。
可我常提到的一道門檻一直沒有跨越:那就是電腦并不能真正‘閱讀’,也不能真正‘寫作’。所謂‘閱讀’意味著把海量文字中的知識進行編碼并可隨時調用,比如能通過醫學考試就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
而就在兩年多以前,OpenAI 的 ChatGPT-4 在這一尚未攻克的難題上取得了突破,讓我們驚訝地發現,原來這種技術可以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取得非常卓越的效果。在這兩年里,OpenAI 不斷改進他們的模型,其他很多團隊也在奮力追趕。沒錯,我一直認為這種突破遲早會發生,但它確實是其中最難的問題之一,而我們突然間就看到了這次重大進展。現在我們還正在迎來一些新的突破,比如所謂的‘元認知(metacognition)’。所以,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深刻的技術進步。
主持人:比爾一向在 CNN 上都對人工智能持積極肯定的態度。接下來請Leilani,您在現場嗎?請站起來。您的問題是什么?
學生(Leilani):“隨著人工智能重塑行業和經濟,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確保資源匱乏地區也能夠受益,尤其是在衛生保健領域——這些地方在數字基礎設施上可能相對薄弱。”
比爾·蓋茨:“通常來說,大的技術進步往往先惠及富裕國家,而在中低收入國家普及則往往需要一代人或者 20 年以上。如果我們不格外注意,人工智能也可能會重蹈覆轍。不過,這次我們要看一看:好的一面是,基礎界面并不復雜,我們可以教這些模型所有人類語言,不僅是文字,還包括語音輸入和輸出。收集世界各種語言的數據,現在包括我們蓋茨基金會在內,都在努力把非洲語言也納入進來。因此至少這部分問題會得到解決。
真正的難點在于,讓這些智能服務所需的云計算資源能在哪些國家使用。目前大家對這一點有不少討論。
在醫療領域,比如診斷學方面,如今很多工具價格在不斷下降,甚至可以通過手機攝像頭或一些簡單的外設進行檢測。我們也在努力讓超聲檢查設備變得更便宜,比如現在我們有一種辦法,只需要給孕婦做掃描,就能告訴她們:‘這次懷孕存在較大風險,你應該去能做破腹產的醫院’,或‘看上去一切正常’,單就這個功能本身就能帶來巨大的好處。所以,只有通過有意識的努力,比如準備好合適的數據,支持當地語言,幫助這些國家建立符合他們需求的監管體系,并且為他們提供一定比例(比如 4%)的云計算資源捐贈,就能覆蓋很多基本需求。因此,我認為只要我們努力,這次或許能與發達國家幾乎同步地讓這些地區受益。”
主持人:除了投資于 Butterfly Network 公司的便攜式超聲波技術之外,蓋茨基金會從 2023 年到 2027 年每年還將投入 3.7 億美元,用于促進孕產婦、新生兒及兒童健康的新型解決方案。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您怎么看人工智能在新藥研發上的前景?最讓您關注的是什么?
比爾·蓋茨:“拿瘧疾或結核舉例,很多疾病影響了大量人口,但這些患者并不富裕,無法在市場上獲得足夠的關注。因此,即使到現在,每年仍有超過 60 萬名兒童因為瘧疾而死亡,在所有 5 歲以下兒童死亡總數中的占比依然相當高,但研究經費卻很少。我們(基金會)在這個領域投入很大,也在利用人工智能來研發新藥、新疫苗,同時也在研究‘基因驅動(gene drive)’等基因手段來大規模減少蚊子數量,從而降低瘧疾的傳播率。如果這些工具能協同發揮作用,我們就有機會徹底消滅瘧疾。
就研究層面而言,我現在對消滅瘧疾的前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樂觀。但我們投入這些工具的世界卻正經歷動蕩:薩赫勒地帶的不穩定、蘇丹和烏克蘭的危機都讓人們分神,軍費開支、難民問題等等都要占用大量預算和精力。
對于許多最貧困的國家,尤其在非洲,這些基本需求很容易被忽視。氣候變化也是這里面的一部分:有的地區同時面臨沖突和氣候問題,所以形勢很嚴峻。
主持人:我們不少學生也提到了氣候問題。大家都想知道,人工智能可以怎樣幫助保護地球,同時我們也要考慮 AI 本身對能源的巨大需求。這兩者該如何平衡?
比爾·蓋茨:“相比把汽車、卡車或公共交通工具全面電氣化,或將鋼鐵、水泥等工業生產過程改為使用電力而非碳氫化合物,人工智能對能源的消耗還算小。但確實,AI 的數據中心會新增一部分電力需求。
好在這些建設數據中心的公司并不想加劇氣候問題,他們很希望找到核裂變、核聚變、風能或者太陽能等途徑,并且愿意為此投入資金,哪怕電價比天然氣發電略高一些,也愿意推動技術成本繼續下降。
當然,在近期,這些能源需求會快速增長,因此在未來 6 年內,我們仍然需要建設大量的太陽能電站,也有可能還要增建一些天然氣發電設施,以滿足需求。你提到,我一直以來都認為,我們需要混合多種能源技術,包括傳統化石燃料在內。沒錯,任何人要是覺得我們能立即完成一次極端徹底的能源轉型,那就太不現實了。我們需要讓核能更便宜,也需要探索各種方式讓天然氣使用沒有任何泄漏,甚至實現零二氧化碳排放,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考慮的。
星標公眾號, 點這里 1. 點擊右上角 2. 點擊"設為星標" ← AI深度研究員 ? ← 設為星標
原文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8mbxGQ9Ek&t=39s&ab_channel=CNN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 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