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突破性發現:大腦的內部時鐘受到一種新機制影響
最近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研究揭示了一種影響大腦內部時鐘的新機制。通過西奈山、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和清華大學的合作,該研究發現單胺類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可以通過與組蛋白化學結合,直接修改DNA結構。這一機制打破了對神經遞質信號作用的傳統認識,并揭示其可能對晝夜節律紊亂疾病如失眠和抑郁癥等具有重要影響。這一發現為理解大腦復雜生物過程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未來治療策略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首個在美獲批用于嬰兒的體內基因編輯療法初見成效
2025年1月9日,美國iECURE公司宣布其基因編輯療法ECUR-506在一名患有OTC缺乏癥的嬰兒患者中顯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該療法仍處于早期試驗階段,僅有一個樣本。盡管男嬰在接受最低劑量輸注后耐受性良好,但一個月后出現了肝酶水平升高,通過免疫抑制治療后恢復正常。目前,療效持久性和基因編輯是否成功融入基因組尚待驗證,這些都是潛在問題。
我國發布黑猩猩腦圖譜,助力人腦演化研究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發布了迄今為止最精細的黑猩猩腦圖譜,這項研究揭示了黑猩猩與人類大腦皮層連接模式的顯著差異,尤其是在外側顳葉和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研究發現,物種間存在連接性不對稱的區域,并且這些區域的高表達基因在神經回路演化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些成果為跨物種神經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源和思路,有助于進一步理解人類認知能力的演化過程。
Nature Plants | 中國農業大學揭示黃瓜馴化過程中單性結實的分子遺傳機制
中國農業大學眭曉蕾課題組在《Nature Plants》上發表研究,鑒定出一個新的馴化基因NPF1。該基因作為生長素合成基因YUC4和果實苦味基因Bt的上游調控因子,協同調控黃瓜單性結實和果實苦味。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術敲除CsNPF1基因,證實其在黃瓜單性結實中的關鍵作用。此外,該基因還抑制Bt表達,降低苦味。這一發現深化了對黃瓜馴化過程的理解,為育種提供理論支持。
南昌華廈眼科專家王衛星揭秘:升級版的全飛秒4.0到底有哪些優勢?
南昌華廈眼科醫院在第四屆洪城華廈眼科學術論壇上啟用了微創全飛秒精準4.0-VISULYZE技術。該技術是對SMILE 3.0的全面升級,增加了個性化Nomogram軟件,以提高手術安全性和效果。然而,引入新技術還意味著需要關注其準確性和穩定性,因可能面臨來自設備、操作習慣等因素的干擾。這些潛在誤差可能影響手術結果及患者滿意度,因此在實施過程中需特別關注以確保預期效果。
Neuron | 周魯明等揭示衰老特異性創面愈合缺陷是阻礙老年脊髓損傷修復的關鍵因素
近期,周魯明團隊與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合作在《Neuron》期刊發表研究,揭示了衰老特異性創面愈合缺陷作為老年脊髓損傷修復的關鍵障礙。研究發現,一類自然殺傷細胞樣的CD8+ T細胞在老年脊髓中增殖,并通過產生毒性顆粒蛋白GZMK影響小膠質細胞,導致其過度活化和炎癥反應增強,從而加劇脊髓損傷后的愈合困難。這一機制為老年脊髓損傷的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靶點與思路。
勃林格殷格翰口服HER2抑制劑申報上市,治療NSCLC
勃林格殷格翰的口服HER2抑制劑宗格替尼片(BI 1810631)已在中國申報上市,用于具有HER2激活突變且曾接受系統治療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然而,重要研究表明,這類HER2突變患者預后較差,中位總生存期僅為1.6至1.9年。盡管如此,在Beamion LUNG-1試驗中,宗格替尼顯示出顯著療效,經BICR評估確認的客觀緩解率達到66.7%。該藥物已獲得突破性治療認定和優先審評,標志著其潛力和挑戰并存的前景。
Nat Commun丨荷蘭伊拉斯姆斯醫學中心高振宇團隊揭示小腦與前額葉協同調整運動節奏
2025年1月12日,高振宇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研究,揭示小腦和內側前額葉皮質在適應性運動計時中的神經元動力學變化。研究發現,小鼠在不同條件反射訓練中表現出快速的時間適應,這一過程涉及小腦間核和前額葉皮質的活動調制。然而,IpN神經元的活動與行為適應性不完全相關。mPFC失活會阻斷CR時間的適應,顯示其在TEC和DEC范式雙向適應中的重要作用。
四川農業大學揭示植物感應過氧化氫信號調控免疫機制
2025年1月14日,四川農業大學陳學偉/王靜團隊在國際期刊Cell Research發表研究,揭示水稻轉錄因子bHLH25通過甲硫氨酸殘基M256感應過氧化氫(H2O2),調控木質素和抗菌素合成增強植物抗病性。研究顯示,bHLH25的M256位點氧化狀態在植物中高度保守且功能關鍵。然而,該機制若失衡可能影響植物正常生長,提示需謹慎在育種中利用此抗病特性。
Cell Metab | 曹雪濤團隊揭示腺嘌呤激活細胞核內hnRNPA2B1增強抗細菌天然免疫
2025年1月14日,曹雪濤研究團隊在《Cell Metabolism》發表的研究揭示,細菌感染時細胞核內的腺嘌呤含量升高,通過結合并激活hnRNPA2B1,促進Il1b基因轉錄和IL-1β產生,增強抗細菌免疫。這項研究發現了Adenine作為內源性代謝物,發揮抗菌作用的新機制。研究還通過動物實驗證明,補充Adenine能夠提高血清中的IL-1β水平,有效降低細菌感染導致的死亡率,為感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種新潛在治療策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