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了物理,為什么一定要帶化學呢?其實這件事情有一定的淵源和歷史。我們現在的選課規則叫做 2024 年之后高考的選課規則,也就是 2024 年參加高考以及 2025、2026、2027 年的規則。但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我們現在應用的這套選課規則其實已經是第二次選課規則了。因為之前改過一次,在 2024 年以前,也就是說 2022 年到 2023 年參加高考的孩子,在新高考省份,如果選了物理沒有選化學,比如物生地、物政地這種組合。在 2024 年之前的新高考省份是可以報考計算機、電子信息、電氣工程、自動化、機械等專業的。也就是說理工農醫這些專業,只要你想報都可以報。但是把這個選科規則知識運用之后,發現了一個問題,什么問題呢?選化學的人越來越少了。
所以如果繼續延續這套選課規則,可以預見到未來選擇化學的人數量會大大降低。那你想,化學跟啥有關呢?跟材料有關,跟化工有關,跟食品有關。如果化學專業的人才儲備跟不上,那是不是將來化學行業的科研人才就供不上了?就業市場的需求也滿足不了。
所以,選課規則進行了二次改革,規定了物化要捆綁。啥意思呢?就是說如果你想學理工科,就必須把物化捆綁。你說這個規則合不合理呢?
說實話,從學科的角度來講,我覺得它不合理。比如有的學生選擇了物地政,我以后就學電氣工程自動化,主要跟物理的強電有關系,大家都知道跟化學有啥關系呢?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你要是想報電氣工程自動化,選科就逼著你必須帶上化學。
那這個背后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邏輯呢?邏輯在于高考的目的不是培養人才,而是篩選人才。高考之后報志愿為什么會有調劑這個選項呢?所謂的調劑就是好比你想學臨床給你調到了預防。為什么有這樣的調整呢?大家在報志愿的時候也要碰運氣嗎?而不是說孩子想學哪個專業就能學到哪個專業。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高考的目的是想用分數把你的孩子階段化,400 的和 400 的在一起,500 的和 500 的在一起。然后接下來,調劑的功能就發揮作用了,它會把這些孩子們平均分配到醫學、建筑、教育、食品、紡織、航空等各個領域。這樣一來,就不會出現所謂的“旱的旱死,澇的澇死”這種情況了。各領域可以平均發展,各行各業也會像齒輪一樣互相咬合轉動起來,給我們的衣食住行提供支持。每個行業都有不同的人才模型,可以使其良性運轉,比如銷售人才、科研人才、創新型人才、制造型人才。所以,這是高考的本質。
了解了這些以后,就不難理解為啥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一定要把物化捆綁起來了。但是你要說對于個人而言這個東西合不合理呢?說句心里話,我認為不太合理。
但是規則已定,我們無法改變,唯一能做的就是順應。所以這里我也要提醒大家一下,有的同學說老師我化學不好,真不想選化學,物地生、物政生、物政地可以選嗎?說實話,我真的不建議你這樣選。這三個選課組合你不要去碰。因為現在新高考都是賦分制,賦分制是啥意思呢?
就是說哪怕你化學考了零分,在很多省份也能給你賦到 35、36 分。你化學再差,稍微學一點也不至于考全省的最后 2%吧。只要你的化學排名能夠擠到全省的 90%,也就是說僅僅需要甩掉 10%的省內考生,大概率化學都可以給你賦分到 50 到 55 分。所以,即便你平時大大小小的考試化學只能考個 30 多分,但這并不意味著高考你就會定格在這個分數段了,很有可能到 50 甚至更高一點。
但是如果你放棄了化學,選擇了物地生、物政生、物政地,很多和物理有關的專業就都跟你無緣了,理工農醫都報不了。所以,你要算一下,放棄化學對于你未來的報考和升學來講劃不劃算。我認為這個買賣不劃算。
如果大家問我選科盡量不要選哪些組合,我的答案就是“5 選 3 不選”。“5 選”是哪 5 選呢?物化生、物化政、物化地、政立生、政立地?!叭贿x”就是物生地、物政生、物政地。物理不帶化學,我不太建議大家這么選。新高一選科,大家千萬要警惕這三個選科組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