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一位81歲的美國女子生命走到了盡頭,彌留之際的她一直喃喃自語著:“志摩……志摩”
這位美國女子,因為一部作品,她同時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獎。她,與徐志摩有著的撲朔迷離的感情糾葛。
她的名字叫賽珍珠!
1892年6月,賽珍珠出生在西弗吉尼亞州,4個月時來到中國。長大后因崇敬名妓“賽金花”,取名“賽珍珠”。
1924年4月20日,賽珍珠前往南京的國立東南大學聆聽泰戈爾講學。那一天,她深深被充當翻譯徐志摩所吸引。
晚宴上,東南大學的負責人把她介紹給徐志摩說:“布克夫人,我們的英國文學教師——賽珍珠。”初次交談后,她對徐志摩的興趣更濃厚了,開始頻繁地打探他的消息。
平靜無波的生活被打破了,已經結婚七年的賽珍珠對丈夫約翰·洛辛·布克產生了強烈的不滿。
然而,徐志摩在林徽因那里遭遇了挫折,很快又娶了陸小曼,壓根兒就沒喜歡過她,她失落極了。
于是,她將情絲訴諸筆端。在《一個中國女子的話》中,將徐志摩的影子投射在男主身上:“有一個年輕漂亮的詩人,他才華橫溢,頗受讀者愛戴,被稱為‘中國的雪萊’……”
1928年,聽聞徐志摩婚后并不幸福,正在參與《水滸傳》翻譯的賽珍珠便以商量翻譯細節的名義給徐志摩寫信。
在信中,賽珍珠不露痕跡地探問:“為何在這亂世之中,真正的情感故事顯得如此珍貴?”
正為情所困的徐志摩答道:“這恰說明了他們看透世事的通達,好漢們知道世間只有‘情’字最累人。”
嗅到了徐志摩對婚姻的失望,賽珍珠埋藏在心底的那份愛意瞬間又躁動起來。當即在回信中還附上了一封的告白信。
“我跌倒在生命的荊棘里,只有康河的水能為我療傷。”心心念念等待回信的她終于明白了徐志摩的態度:沒戲!
愛而不得的打擊,迫使賽珍珠逃一般離開中國。
情場失意的賽珍珠將感情傾注在筆下,在1931年春完成了文學作品——《大地》,并于1932年和1938年分別獲得普利策小說獎和諾貝爾文學獎。
這年11月,青年詩人徐志摩因飛機失事不幸離世。賽珍珠得知消息后,連著好幾日以淚洗面。
后來,她才知曉徐志摩奔赴北京的原因,既是為了聽林徽因的演講,還是為了宣傳抗日活動。
因此,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賽珍珠勇敢地發表了大量批判日本的政論文章,并于1941年自創了一個宣傳抗日活動的民間團體——東西方協會,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戰工作。
當然,賽珍珠并未停止創作,只是她的愛情小說里面的男主公身上都深深鐫刻著徐志摩的烙印。
1972年,中美關系緩和。賽珍珠向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求助,想要一份入境簽證。然而,她只得到了令人失望的回復:“我們無法答應您的訪問請求。”
對此,賽珍珠頗感遺憾,她說:“我一生到老,從童稚到少女再到成年,都屬于中國。”
1973年3月6日,她的生命終結在81歲。據說,她死時穿著第一次見徐志摩時穿的那件絲綢旗袍,嘴里喃喃:志摩,志摩。
她的墓碑上刻的是她親手書寫的三個篆書漢字——賽珍珠。遺憾的是,徐志摩的日記和詩文里,竟連一絲賽珍珠的痕跡都找不到。
癡戀無果,她將一腔熱血傾注在寫作上,努力傳播著跨文化理解,加強中西友好交流。
“所有的悲傷,總會留下一絲歡樂的線索,所有的遺憾,總會留下一處完美的角落。”
如今人們再提起賽珍珠,總會想起她那部《大地》,想到她對中國最深切的愛!
作者:柳含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