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喬治·馬洛里那句廣為流傳的名言:“為什么要登山,因為山在那里。”——這不僅是人類對自然高點的向往,更是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翻越那座無形卻真實存在的“山峰”的渴望。
在人類不懈追求與挑戰自我的征途中,“登峰造極”不僅是一個象征高度與極限的詞匯,更是對未知世界無盡好奇與探索精神的深刻詮釋。1月10日,PELLIOT伯希和攜手戶外探險OUTDOOR攜手打造「登峰造極」直播活動,匯聚攀登、探險的新老力量,用他們的親身經歷,講述那些關于勇氣、堅持和夢想的故事。
撰文|方舟
設計|Manny
· 本文為「戶外探險OUTDOOR」原創內容 ·
01
我們在攀登中的期待與獲得
火熱的戶外,期待人生第一座雪山的年輕人,以及對于攀登的不同意義解讀,構成了過去兩年的戶外一大主題。自由、曠野、可能性,在不同的視角里,攀登這件事有不同的意義與價值。
談及接觸攀登的契機,國內早期民間攀登者、北大山鷹社第二任社長曹峻回憶道,他與山結緣其實是一次巧合。
1989年北京大學山鷹社成立,彼時大二的曹峻看招新海報后抱著好奇的心態,幸運地成了第一批“山鷹”。“那時候看什么都覺得新奇,什么都想試試。登山這個事情,沒見過,想象中也應該很刺激,就參加了。”曹峻說。
1990年的夏天,曹峻一行人青海的玉珠峰,這是山鷹社成立后的第一次雪山攀登。“第一次看到雪山的時候非常興奮,因為從來我們大部分隊員都來自南方,從來沒見過那么多的雪,更沒有感受過這么痛苦的高原反應,但是確實是一件非常難得的青春體驗。”
中國首位無氧登頂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攀登者何靜的攀登經歷于四姑娘山二峰起步,她坦言,雪山更多給了她治愈的力量。2012年春節前,何靜的外婆突然病逝,至親離世讓她一時無法接受。當年春節,何靜和朋友們相約去了四姑娘山二峰散心。“當時是想逃避家里睹物思人的環境,我至今還記得陽光照耀在雪山之巔熠熠散發的光芒,在山上我仿佛可以感受到與親人的靠近、鏈接,感悟到人在大自然的渺小。”
珠峰南坡登頂最年輕的女性攀登者徐卓媛回憶,她的登頂之路始于父親的耳濡目染。“我爸爸曾在2007年5月登頂,是湖南省第一個登頂珠峰的人。小學畢業那年,爸爸帶我登了四姑娘山大峰。對于一個南方孩子來說,8月盛夏在山上看到雪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從那以后,我開始向往雪山。”
回望剛接觸攀登時圈內的氛圍,曹峻回憶,最開始由于缺乏活動經費,山鷹社絕大部分的攀登活動都是以半自主的形式完成,這也練就了他們扎實的登山技術與心理素質。
何靜也有同樣的感覺,她印象中剛接觸攀登時國內的商業隊不多,更多的是和相熟的搭檔一起去自主攀登。一直到了后期的7000、8000米級雪山的攀登,才有一些比較成熟的商業組織。“跟國外攀登者在一起攀登的時候,他們讓我看到了攀登方式的多元化——你可以選擇商業攀登,也可以選擇商業無氧,甚至可以選擇以自由攀登的方式去攀登8000米級別的高峰。我們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徐卓媛注意到,剛開始攀登的時候,周圍的攀登者以年齡較長的為主,但是隨著近兩年戶外行業的蓬勃發展開始,身邊也越來越多出現了更加年輕的新的面孔。“越來越多20多歲的年輕人進入到這個運動,新面孔、新生代的攀登者為登山運動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改變。”
當被問及在攀登過程中,是否遇到過危急時刻或者到達身體或心理的承受極限時,曹峻分享了他早年間一次以失敗告終的攀登經歷——那次他與幾個新搭檔嘗試從一條新的路線攀登雪寶頂,由于攜帶了一些不太熟悉的裝備,加之復雜的天氣情況,最終導致此次攀登失敗被迫下撤。“那次攀登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后來我就總結,自主攀登需要對所有事情都極度熟悉。新裝備、新路線、新搭檔,3個‘新’里最多只能有一個,其他地方都必須要保證成熟,如果這3個都‘新’,意味著風險會成倍增加。”
何靜坦言,她不是一個天賦異稟的攀登者,長期堅持的訓練養成了她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行動力,在之前的攀登經歷中,未曾達到她身體和心里極限。“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成就,與過去8年如一日的訓練是密不可分。登山其實就是‘熬’的過程,在你最想放棄的時候堅持下去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們之所以熱愛攀登,就是因為我們想要尋找和突破自己的極限在哪里。”何靜說。
徐卓媛記得,在登頂珠峰下撤途中,自己身體已經到達了極限。她從前一天晚上8點開始沖頂,第二天凌晨5點登頂,緊接著下撤走了一整天,回到 C2 營地的時候已經是7點,不間斷行走時間超過了24小時。“下撤途中,包括回去以后,我都想過以后再也不登山了。我在加德滿都醒來時,兩條腿跟灌了鉛一樣下不了床。但很奇怪,不到一個月后,我就又開始新的計劃,想要完成‘7+2’。”徐卓媛說。
02
探險者眼中的天際線
在地球的蔚藍蒼穹之下,橫亙著一條令人嘆為觀止的天際線——它由十四座巍峨聳立的8000米以上高峰共同勾勒。在登山探險界,“14+7+2”指登頂地球上全部14座8000米以上山峰、七大洲最高峰,并以探險方式徒步滑雪抵達南北極點,是很多人登山探險的終極夢想。
剛從南極點徒步歸來的高立目前已經完成了七大洲最高峰和10座8000米以上山峰的攀登,計劃在兩年之內攜手伯希和完成“14+7+2”的探險終極夢想。“我們為什么去挑戰這些自然界的極點?因為它不僅僅是地球的邊緣的探險,更代表著我們人類探索自然的勇氣和決心。”高立說。
高立分享道,完成“14+7+2”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2020年我去冬攀K2,天氣非常差,一個月只有兩天出太陽,最冷的時候達到了零下40多度,這個氣溫在超高海拔這個溫度是非常可怕。最后我們也沒有登頂,大概只到了 6500 米的位置。”回顧過去10年的攀登歷程,高立認為信念感至關重要。“每攀登一座山,都需要極大的信念與毅力,只有這樣才能堅持下去。”高立在攀登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了對自然的敬畏,“當站在世界之巔時,真正感受到了人類的渺小以及自然的偉大。”
在攀登高峰之巔的過程中,有些人的追求不在于達到山頂,而是致力于用鏡頭捕捉或文字描繪那些轉瞬即逝,卻永恒的景致。“想要拍攝世界14座8000米雪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發現此前相關的雪山視頻很少,大多是圖片,我相信動態影像能帶給大家更震撼心靈的力量。”作為極限運動攝影博主,流浪cookie表示登山只是他接近拍攝地的方式。
此前他一條“用無人機飛躍珠峰全過程記錄”的視頻在網上爆火,流浪cookie在現場分享了背后的故事:“出發前,隊內就有爭議,他們不理解我沖頂為何要攜帶如此多的拍攝設備。但我告訴他們,拍攝對我來說和登頂一樣重要。”除了自身的保障物資外,他還攜帶了9斤重的攝影器材,“相當于別人負重一臺氧氣瓶,而我背了兩瓶。”流浪cookie說。
“沒有最困難的一次拍攝,因為每次都挺困難的。”流浪cookie表示,拍攝雪山的難度極高,且常遭遇不可預測的情況和天氣。拍攝K2時,他與向導之間也出現了分歧。“向導不理解我為何要堅持拍攝加舒布魯木I、II峰,而非僅僅在營地留念。”流浪cookie表示,“我們爭執了很久,最終我還是決定繼續前行,連續走了14個小時才拍到了想要的畫面。”
前法國HUWANS中國區負責人,現徒步中國市場總監小黑,現場分享了他的環球探險徒步世界觀。小黑展示了今年穿著伯希和服裝登頂K2的照片,并分享了多年來在世界各地進行徒步旅行的經歷。
“從2000年開始,我幾乎騎遍了西藏所有的進藏公路,后來又去攀登了珠峰等高峰。最后我發現,把這份熱愛分享給大家,比完成個人挑戰獲得名聲更讓我感到滿足。”小黑表示,目前他正在致力將世界各地的徒步旅行項目引入中國市場,讓更多普通人有機會享受戶外。他認為,戶外不僅僅是一項挑戰,更是一種享受,一種探索自我的方式。
03
無畏、無懼、無我
從誕生那一刻起,人生便開啟了一場無法回頭、不可預知終點的單向度探險。在這場既孤獨又壯闊的征途中,“無畏、無懼、無我”成為了每一位探險者渴望達到的境界和追求。
中國著名探險家王鐵男現場分享了他喀什塔什古道探險的經歷。喀什塔什古道是《戶外探險》發起的「荒野計劃」第四季的線路。相比于其他古道,喀什塔什這條線更加神秘,更加原始蠻荒。“走在其他古道上,沿途還能看見歷史中前人走過的痕跡。但在這里,你甚至看不見古道的痕跡,它沉睡在昆侖山的深處,被歷史遺忘,被人類遺忘,道路上布滿雪豹、巖羊的腳印。”王鐵男說。
2023年7月,王鐵男組織了一支15人的古道探險隊,從尼薩村出發準備穿越。出發前,他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地圖上標注了每一處河流、峽谷,每對一個達坂都仔細看過無數遍,但當他們真正踏足古道,兇險程度依然超乎想象。探險隊的腳步在比仁其尕河谷停下,這里陡峭的峽谷更加險峻,深邃曲折,河道變得更加狹窄,洶涌的河道讓王鐵男被迫做出了下撤的決定。
當年10月,王鐵男組織隊伍重啟喀什塔什古道,探險人數精簡成5人小分隊。這時河水開始結冰,水位低,容易過河,但低溫和深厚的積雪將使這條線路的難度大大提升。歷經千辛萬苦,王鐵男一行終于走通了這條人類百年未曾涉足過的古道。王鐵男表示:“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靈魂深處的本能召喚,面對恐懼與脆弱,磨礪內心的堅韌,最終完成對自我的超越,達到無我的境界。”
老海盜則在現場分享了他沿著219國道萬里國境線摩旅的經歷。他的的旅程從新疆喀納斯出發,途經新疆、西藏、云南最終到達廣西東興,全程共23100公里,歷時112天。
老海盜回憶,剛走到新疆特克斯時,摩托車意外傾倒,車連同裝備共500多公斤的重量壓在了他的身上,在當地醫院診斷老海盜的右腳腳踝骨折,醫生強烈建議他打石膏固定并靜養。“我心里明白,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持走下去。于是我拿著片子離開了醫院,附近的一家藥店買了一根伸縮拐杖別在摩托車后面,它從此成了我行走的‘另一條腿’。”老海盜表示。
帶著拐杖,老海盜開始了一邊摩旅一邊養傷的旅程。他跨過界山達坂,走過吉隆、定日等地,深入中尼邊境的哨所,與當地居民、邊防戰士們交流……“當我們以自己熱愛的方式去探索世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熱愛與執著的力量。”老海盜說。
人稱上海“貝爺”,中國著名野外生存探險家朱煒強現場分享了紀錄片《野境求真》背后的故事。該紀錄片中,朱煒強和6位科普UP主深入中國多處秘境,探尋熱帶雨林昆蟲世界、尋找神秘水果馬檳榔、勇闖天坑植物秘境、勘探溶洞古生物印記……
朱煒強表示,《野境求真》打破了社交平臺美好的“自然濾鏡”。“觀眾會看到,野外徒步可能會遭遇蛇蟲鼠蟻的侵擾,可能會因為野外失溫而危及生命,也可能會在溶洞探險時迷路……這些真實的、甚至是危險的場景,喚醒了大眾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也讓更多人意識到,真正的自然探索并非一場浪漫的旅行,而是一次對勇氣、智慧和生存技能的考驗。”朱煒強說。
探險,是一場對自我的挑戰與超越,它讓我們在面對自然的力量時,學會敬畏與尊重。同時,探險也是一次對生命的深度體驗,它讓我們在艱難困苦中磨礪意志,在孤獨與壯闊中找尋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在這場「登峰造極」直播活動中,展現了許多探險者用勇氣、堅持和夢想跨越極限、攀登高峰的壯麗瞬間,他們的故事關于人類對未知世界的無盡好奇與探索,激勵著每一個普通人用探險的精神去面對困難與挑戰,追尋屬于自己的遠方與夢想。
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探險去了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