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川渝跨界河流銅缽河入選全國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這是兩地生態環境共治結出的碩果之一。
成都向東、重慶向西,巴蜀一家親,川渝一盤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5年來,成渝兩地相向而行、同頻共振,唱好生態環境“雙城記”。“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全面筑牢,長江干流川渝段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成渝空氣優良天數比例超過85%,巴蜀大地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這些都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5年來取得的十大標志性、突破性和引領性重大成果之一。
川渝共處長江上游,成渝地區自然稟賦優良,在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指引下,兩地簽訂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協議130項,扎實開展入河排污口、化工污染、固體廢物等專項整治行動,實施川渝“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新實施營造林超200萬畝,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130平方公里,推進長江、嘉陵江等六江生態共建共保,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共抓大保護,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以綠色為引領,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兩地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六江”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2—2035年)》,為開展生態共保、生態共建、生態共享提供了重要依據和空間指引。統籌建立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共同印發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加快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創建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工廠1292家、綠色工業園區122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8家,碳市場累計成交近9000萬噸。建成45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6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河流有上下游、湖泊有左右岸、山脈有南北坡,“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治理模式已無法滿足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川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有81條,是守護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關口。四川達州市與重慶梁平區因銅缽河互為左右岸、上下游,由于水環境管理標準不統一、治污設施短板等原因,長江4級支流銅缽河一度污染。5年來,兩地開展流域水生態環境聯防聯治,落實資金近6億元用于共同實施流域污染治理和河湖生態環境修復。2021年7月以來,銅缽河流域水質長期保持在Ⅲ類以上,實現了從“黑臭”到水清岸綠的轉變。
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各要素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無論是大氣污染防治,還是水污染防治,只有下好生態保護“一盤棋”,才能不斷提升生態治理的系統性和協同性。兩地通過聯防聯控、共建共享,跨界河流“四亂”得到全面遏制,跨界河流的多項重要信息納入“一張圖”管理。川渝跨界河流聯防聯控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協作18條經驗做法之一,向全國推廣。去年12月,川渝兩地還達成全國首單跨省取水權交易,為全國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川渝兩地一衣帶水、山水相連,大氣環境相互影響。兩地完善共治共保協作機制,協同防控臭氧、PM2.5污染,協同開展火電、鋼鐵、水泥超低排放改造,加快玻璃、磚瓦行業和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加強毗鄰地區移動源污染和“散亂污”企業聯合整治,聯合開展幫扶指導。建立全國首個新污染物環境風險省際聯防聯控機制,首創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白名單”制度,在全國率先開展跨省“無廢城市”共建。建設“無廢”工廠、醫院、小區等“無廢城市細胞”近5000個。
五年磨一劍,砥礪自生輝。站在新的時間坐標上,成渝地區緊密協作、相向而行,在“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過程中,協同推進美麗中國地方實踐,共同打造綠色低碳經濟圈,建設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質生活示范地,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中發揮更大的示范作用。
來源:中國環境
兩訪兩送精準服務,為民便民暖民心
兩訪兩送精準服務,為民便民暖民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