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億最近在忙著一些商業書。
我一般很少接外出采訪的工作了,但寒暑假我還接,為了孩子。
我兒子已經初三了,我覺得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補課,是帶著他去工作,真實經歷成年人的職場。我兒子一米七八,走出去說自己是“實習生”。
我特別喜歡帶著他去采訪、去開會、匯報工作、讓他看到真實成年人每天的roution是什么樣子的。
在《三聯》的一篇報道里,北大六院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見過太多精神問題的孩子。
家長帶娃看病目的是——怎么讓孩子趕快上學?
林醫生語重心長地說:心理都出問題了,家長就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孩子成績上學這個籃子里了。
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孩子已經不能上學,叫社會功能受損。其實孩子走到這一步,往往已經經歷了一個非常艱難的痛苦過程。
如今的孩子越來越晚熟。
三十而立,幾乎不可能。
大量的孩子去擠考公考編的獨木橋,很多孩子幾年考不出來,心理都出了問題。
年輕人希望被看見、被尊重、被友善對待,有平等對話的機會,但是他們的肉體又是軟弱的,常常被情欲與網絡捆綁。一方面立志行善,一方面常常跌倒。
雅億看到太多名校畢業找不到工作、學霸忽然就不上學了、抑郁癥多次自殺的孩子。
我從中得到的感悟是,我們一定要趁著孩子年輕,告訴他們——“不能把你生命全部的意義,放在一個籃子里”。
這個籃子,可能是考試成績。
可能是你對某人的戀情。
可能財富,是榮譽,是權力,是父母,是世間美好的東西。
也很有可能是編制、是鐵飯碗、是大家都在告訴你可以帶來安全感的東西。
我經常告訴我兒子——男人最重要的是謀生。你現在如果輟學了,你怎么養活自己?怎么未來養活一家人?
我常提供一些“兼職工作”給兒子,比如他幫我整理資料,寫寫稿子,錄音、陪我出差,我都給他發工資,讓他有“獲得感”,有從小寒暑假打工的經歷。
這,太太太太太重要了。
如果你身邊有做生意的、自己開廠開店的朋友,你一定要求人家給你孩子去兼職的機會。哪怕工資是你偷著給的,也要讓孩子看到他可以謀生。
謀生,可以幫助孩子在挫敗的時候,人生不至于忽然陷入虛無。我們要告訴孩子,你可以追求好成績,追求名校,追求感情,但是,不要把幸福感像賭博一樣押注在幾個籌碼上。
鼓勵孩子培養愛好,做義工,去幫助弱勢,建立友誼,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是告訴孩子:你的角色越多,你的支點就越多。
如果你找到你在永恒里的價值,找到你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感,那么世界對你的論斷與羈絆就越少,你就越不可能失去意義感。
李開復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說: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最容易自卑,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最容易怯弱,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最容易自信,在稱贊中長大的孩子最懂得寬容。
1
人生的大多數題目
答案都是略
魯迅先生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認為,我們一定要教育孩子從小懂得共情。
情商的源頭,恰在于你理解別人的悲歡離合。
通過文學作品、電影電視、平日的聊天,告訴孩子,人和人之間能實現“同情式理解”,由己度人的共情心會幫助你在最緊繃的時候找到活下去的理由與釋壓的方法。
命令孩子不許自私,他可能反其道而行之。
告訴孩子別人的感覺與悲歡,他就逐漸變成一個有愛、慈悲、同理心強的人。
雅億喜歡帶兒子坐慢車、去農貿市場,去民工聚集的小飯店吃飯。在煙火氣里,問他,你猜猜這個大媽為什么笑呵呵?你知道賣掉這堆菜,賺到幾十塊錢,對她的家庭來說意味什么嗎?
讓孩子看到不同階層人的生活細節,揣度對方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在我們的日常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
很多年輕折損的人,不愿過底層的生活又沒有維持體面生活的能力。如果父母幫他們看到,低收入的人也有自己的天地。他們就不會在挫折面前選擇“寧可玉碎,不要瓦全”的激烈自戕。
我常會拷問兒子,以史為鑒——如果你遭遇了祖父祖母這代人的命運,上山下鄉。在你中學時代,忽然學業戛然而止,你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像祖父一樣進工廠,然后邊工作邊學習,又重回大學?
我一直告訴兒子,我的某某客戶,某某領導,都遭遇過哪些挫折,他們是怎么從曠野里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的?
這些真實的社會經驗,多講給孩子,孩子就知道,條條大路通羅馬,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分數。
要先找到信仰的根基再尋找人間的溫情。像那個宰相一樣,自己強大起來之后,你就能明白,為什么我要受盡磨難與貧窮?為什么血肉至親會出賣我?為什么我不被愛?……
時候到了,一切都有報答。
你不需要自暴自棄,更不能自殺。
等著那雙翻云覆雨的手來做事,你就可以知世故而不世故,可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可以成為自己家族的祝福。
2
用平和與喜樂的情緒
來滋養孩子的內心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的問題,每種異常行為的背后,一定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我們一定要傾聽青少年的聲音,即使覺得他們的煩惱“不值一提”。
長青春痘、乳房小、閨蜜說壞話、學業壓力、進入社團受挫……這些對成年人來說無關痛癢的小事,對青少年來說是天崩地裂的災難。有父母的理解,他們就不至于完全失去勇氣和信心。
發現孩子的睡眠不好,食欲減退,飯量減少,千萬不要覺得“羞恥”,要及時帶孩子尋求醫療幫助。
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你就千萬不要再過度懲罰了。
這無疑,令人絕望、把人逼瘋。
家長的懲罰就像雷霆之怒,瑟瑟發抖的孩子會感覺最后的一根稻草,也徹底沒有了。聰明的家長懂得反思自己、控制情緒,與孩子交友,和諧相處。
多好的學校教育,都抵不過一個好的親子關系。
我們看到太多的悲劇,都在提醒——不要追悔莫及,要未雨綢繆,用穩定的情緒滋養孩子,好好跟孩子做朋友、陪他們經歷無條件的接納與愛,走過死蔭幽谷,迎來蛻變重生。
人是什么身份,先守住這身份。
人的生命真不建立在血肉上,而是要先尋找到精神的歸宿與信仰的基石。
忘記背后,努力面前,手扶著犁不能向后看,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安常若素,凡事感恩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