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半個月就要過年了,蛇年馬上就要來了。
關于“蛇”的成語,你能想到多少呢?
虎頭蛇尾、杯弓蛇影、引蛇出洞、斗折蛇行……
很多人說,關于蛇的成語很多都是貶義。
事實上,關于蛇的褒義成語也有很多,如驚蛇入草、蛇雀之報、靈蛇之珠、筆底龍蛇……
明年是蛇年,一定還會用到很多關于“蛇”的成語。
詩詞君總結了52個關于蛇的成語,新年讓孩子出口成章。
1.驚蛇入草
【解釋】驚恐的蛇矯捷的竄入草叢中。多用以比喻草書筆勢矯健,豪放不羈。
【出處】唐·韋續《書訣墨藪》:“作一牽如百歲枯藤,作一放縱如驚蛇入草。”
2.蛇雀之報
【解釋】大蛇曾銜明珠報答救助者,黃雀曾銜白環報恩,后以之為報恩的典故。
【出處】宋·歐陽修《〈歸田錄〉序》:曾不聞吐珠銜環,效蛇雀之報。
3.不辨龍蛇
【解釋】龍和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優劣,不識好壞。
【出處】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二折:“如今那憲臺疏亂滾滾當路豺狼,選法弊絮叨叨請俸日月,禹門深眼睜睜不辨龍蛇?!?/p>
4.引蛇出洞
【解釋】比喻引誘壞人進行活動,使之暴露。
【出處】梁實秋《聾》:“弄蛇者吹起笛子就能引蛇出洞,使之昂首而舞?!?/p>
5.虎頭蛇尾
【解釋】指裝著虎頭,拖著蛇尾,比喻為人詭詐,言行不一。后來引申指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做事先緊后松,有始無終。
【出處】元·康進之《李逵負荊》:“這廝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6.打草驚蛇
【解釋】打的是草,卻驚動了藏在草叢里的蛇,原指懲罰了別人,也警戒了自己,后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對方有了警覺和防范。
【出處】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涂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癁楹檬抡呖趯嵮??!?/p>
7.貪蛇忘尾
【解釋】比喻只圖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后果。
【出處】宋·文瑩《玉壺清話》:“貪蛇前行,必忘其尾。”
8.蛇蝎為心
【解釋】蝎:一種蜘蛛類的毒蟲。形容心腸狠毒。
【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腸,不似恁般毒害?!?/p>
9.膝語蛇行
【解釋】指跪著說話,伏地而行。極言其畏服。
【出處】明·袁宏道《徐文長傳》:“是時公督數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事,膝語蛇行,不敢舉頭?!?/p>
10.撥草尋蛇
【解釋】意思是招惹惡人,自找麻煩。
【出處】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十五回:“ 猴王 拿著棍,趕上前來,撥草尋蛇,那里得些影響?!?/p>
11.牛鬼蛇神
【解釋】牛鬼:牛頭的鬼。蛇神:蛇身的神。泛指妖魔鬼怪。形容作品虛幻怪誕。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
【出處】《李賀集序》:“鯨呿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p>
12.蛇入鼠出
【解釋】比喻行動隱秘。
【出處】嚴復《原強續篇》:“于是深怒積怨,退而治兵,蛇入鼠出,不可端倪。”
13.蛇盤鬼附
【解釋】意思是相互勾結。
【出處】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五·詩文論于肅愍是非》:“嗚呼!自昔權奸將有的不利于忠勛之臣,則必內置腹心,外張羽翼,蛇盤鬼附,相與無間,而后得以逞焉?!?/p>
14.筆底龍蛇
【解釋】指人的書法或文筆。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一回:“聞公博學廣記,筆底龍蛇,真才子也?!?/p>
15.斗折蛇行
【解釋】像北斗星一樣彎曲,像蛇一樣曲折行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出處】唐·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p>
16.鯨吞蛇噬
【解釋】像鯨魚和蛇一樣吞食。比喻侵吞兼并。
【出處】清·魯一同《秦論》:“秦人一出其師以撓山東,諸侯莫能支,鯨吞蛇噬,不及百年,天下席卷而入于秦矣?!?/p>
17.杯蛇鬼車
【解釋】指因疑慮、驚懼導致幻覺中產生的怪物。杯蛇,“杯弓蛇影”之??;鬼車,傳說中的九頭鳥。
【出處】《水滸傳》第九五回:“況我兵驚恐,凡杯蛇鬼車,風兵草甲,無往非撼志之物。”
18.飛鳥驚蛇
【解釋】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一樣。形容字體飄逸像小鳥飛翔,筆勢遒勁連蛇也受驚嚇。
【出處】《法書苑》:“唐時一僧釋亞樓善草書,曾自題一聯:‘飛鳥入林,驚蛇入草?!?/p>
19.封豕長蛇
【解釋】意思是貪婪如大豬,殘暴如大蛇;比喻貪暴者、侵略者。
【出處】《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p>
20.畫蛇添足
【解釋】指畫蛇時給蛇添上腳,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多此一舉。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蝗松呦瘸?,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闯?,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p>
21.龍蛇混雜
【解釋】比喻好人和壞人混在一起。
【出處】《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皂帛難分,龍蛇混雜。”
22.春蛇秋蚓[chūn shé qiū yǐn]
【解釋】比喻字寫得不好,彎彎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跡。
【出處】明·宋濂《序》:“近世以來,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連翩?!?/p>
23.養虺成蛇[yǎng huǐ chéng shé]
【解釋】把小蛇養成大蛇。比喻縱容壞人,任其強大,將產生后患。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吳語》:“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
24.一蛇吞象
【解釋】指人心不足,貪得無厭。
【出處】佚名《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睉饑こで短靻枴罚骸耙簧咄滔?,厥大何如?”
25.蛇頭蝎尾
【解釋】指蛇蝎之毒;亦泛指毒害人的東西。
【出處】唐·盧仝《憶金鵝山沈山人》詩之一:“暫時上天少問天,蛇頭蝎尾誰安著?!?/p>
26.行行蛇蚓
【解釋】形容字體如蛇蚓盤繞,難以辨認。
【出處】《晉書·王羲之傳》:“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彼巍だ恰兑稗r謠》詩:“行行蛇蚓字相續,野農不識何由讀?”
27.龍蛇不辨
【解釋】比喻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出處】元·王伯成《李太白貶夜郎》第四折:“大唐家,朝冶里龍蛇不辨,禁幃中共豬狗同眠。河洛間圖書皆現,日月下清渾不辨?!薄?/p>
28.龍鬼蛇神
【解釋】比喻奇詭怪僻。
【出處】清 錢謙益 《列朝詩集小傳·鐵崖先生楊維楨》:“ 張伯雨 序其《樂府》云…… 廉夫又縱橫其間,上法 漢 魏 ,而出入於少陵 、二李 之間。所作古樂府辭,隱然有曠世金石聲。又時出龍鬼蛇神,以眩蕩一世之耳目。斯亦奇矣。”
29.蛇食鯨吞
【解釋】蛇食:像蛇一樣吞食。鯨吞:像鯨一樣吞咽。比喻強者逐步并吞弱者。
【出處】隋·薛道衡《老氏碑》:“天齊地軸之所,蛇食鯨吞;銅陵、玉壘之區,狼顧鴟跱?!?/p>
30.佛口蛇心
【解釋】佛的嘴巴,蛇的心腸;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諸佛出世,打劫殺人,祖師西來,吹風放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p>
31.楚相斷蛇[chǔ xiàng duàn shé]
【解釋】比喻人做好事必將得好報。
【出處】漢·賈誼《新書·春秋》載:“春秋楚相孫叔敖,幼時遇兩頭蛇,恐他人又見,埋之,懼,謂其母曰:‘吾聞見兩頭蛇者死。’母曰:‘無憂,汝不死。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以福。’人聞之,皆諭其能仁也。及為令尹,未治而國人信之?!?/p>
32.長虺成蛇[zhǎng huǐ chéng shé]
【解釋】比喻縱容敵人,聽任其強大起來。而留下后患。
【出處】《洛陽伽藍記·建中寺》:“養虎自嚙,長虺成蛇?!?/p>
33.豕[shǐ]分蛇斷
【解釋】比喻支離破碎。
【出處】后蜀·何光遠《鑒誡錄·知機對》:“一擊而魚潰鳥離;四合而豕分蛇斷?!?/p>
34.蛇欲吞象
【解釋】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貪欲極大。
【出處】《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p>
35.龍屈蛇伸
【解釋】比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
【出處】清·陳恭尹《送雪公歸耕蒼梧歌》:“毛摧羽落君莫嘆,龍屈蛇伸自終古?!?/p>
36.壁間蛇影
【解釋】形容疑神疑鬼,徒自驚擾。
【出處】據漢應劭《風俗通·怪神》所記:杜宣飲酒,見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醫治不愈;后知為壁上所懸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
37.龍蛇飛舞
【解釋】形容書法筆勢遒勁生動。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八回:“閨臣聽了,把神凝了一凝,只得打起精神,舉起筆來,刷、刷、刷如龍蛇 飛舞一般,一連寫了幾句?!?/p>
38.握蛇騎虎
【解釋】比喻處境極險惡 。
【出處】《魏書·彭城王傳》:“彥和手握蛇騎虎,不覺艱難?!?/p>
39.蛇神牛鬼
【解釋】形容氣候寒冷惡劣,也比喻周圍人際環境惡劣嚴酷。
【出處】清·李必恒《謁浮山禹次昌黎石鼓韻作歌》:“楚俗紛紛竟淫祀,蛇神牛鬼爭媕婀。”
40.蛇行鼠步
【解釋】形容膽小謹慎。
【出處】清·新廣東武生 《黃蕭養回頭》:“雖小道亦有可觀,但我見賢弟蛇行鼠步,鬼鬼馬馬,無文無氣,不過想你學些正經啫?!?/p>
41.蛇珠雀環
【解釋】指大蛇銜明珠、黃雀銜白環報恩的故事。
【出處】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方正學蛇報之妄》:小人之說不止蛇珠雀環之可笑也。
42.蟬蛻蛇解
【解釋】蟬蛻:幼蟬化為成蟬時所脫下的皮;解:脫。蟬脫殼,蛇換皮。比喻解脫而進入更高境界。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精神訓》:“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蟬蛻蛇解,游于太清,輕舉獨往?!?/p>
43.歲在龍蛇
【解釋】指命數當終。
【出處】《后漢書·鄭玄傳》:“五年春,夢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儒?,以讖合之,知當命終,有頃寢疾?!崩钯t注:“北齊劉晝《高才不遇傳》論玄曰‘辰為龍,巳為蛇,歲至龍蛇。賢人嗟,玄以讖合之’,蓋謂此也?!?/p>
44.杯弓蛇影
【解釋】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為蛇,后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出處】《太平御覽》卷二三引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予之祖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不為愈。后郴因事之至宣家窺視,問其變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還聽事,思惟良久,顧見懸弩,必是也。則使門下支將鈴下侍徐扶輦載宣,于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蛇,因謂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
45.龍蛇飛動
【解釋】仿佛龍飛騰,蛇游動;形容書法氣勢奔放,筆力勁健。
【出處】宋·蘇軾《西江月·平山堂》詞:“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p>
46.封豨修蛇[fēng xī xiū shé]
【解釋】比喻貪暴者、侵略者。
【出處】《淮南子·修務訓》:“吳為封豨修蛇,蠶食上國?!?/p>
47.杯蛇幻影
【解釋】意思是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出處】《花月痕》第五回:“杯蛇幻影,鬼蜮含沙??M愁緒以回腸,蔓牽瓜落;拭淚珠而洗面,藕斷絲長?!?/p>
48.一龍一蛇
【解釋】意思是忽而像龍的出現,忽而像蛇的蟄伏變化多端。比喻人或藏或出,或顯或隱,隨著情況的不同而變更。
【出處】《莊子·山木》:“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p>
49.草蛇灰線
【解釋】比喻事物留下隱約可尋的線索和跡象。
【出處】金圣嘆《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第十一回:“「次日天曉,時當二月中旬?!褂幸鉄o意,所謂草蛇灰線之法也?!笔幕?“不唯照顧吃酒,有草蛇灰線之法,且又得一寬也。”“非寫石碣村景,正記太師生辰,皆草蛇灰線之法也。
50.蛇化為龍,不變其文
【解釋】比喻無論形式上怎樣變化,實質還是一樣。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p>
51.蛇蟠蚓結
【解釋】指比喻相互勾結。
【出處】明·宋濂《題司馬公手帖后》:“當是時,章惇、蔡確、黃履、邢恕等蛇蟠蚓結,牢不可解。”
52.靈蛇之珠
【解釋】意思是隋珠。原比喻無價之寶。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出處】《淮南子·說覽冥訓》:“譬如隨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