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本屆香港100在即,看著撕搶名額的盛況和逐年加碼的贊助價格,賽事總監、在競技巔峰期后實現完美轉身的美女跑者、你們的秀華小姐姐,笑得比去年更燦爛了。然而,每一屆比賽,少不得會有若干精英與大眾跑者拗柴崴腳踝關節扭傷,甚至因此含恨退賽,并且在退賽后還要再因此經歷一段時間的身心痛苦與行動不便。踝關節扭傷是生活和運動中最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部分患者會出現反復扭傷并發展為慢性踝關節不穩,嚴重的還會導致踝關節骨關節炎。
上圖:知名專家科普踝關節損傷原理
踝關節是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在運動時,踝關節承受的重量可以達到體重的5倍以上。正規的保守治療效對大多數踝關節扭傷效果理想,然而,治療不當容易發生反復扭傷,其中約40%會成為慢性踝關節不穩,影響運動。損傷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充分了解這些危險因素,可以在損傷發生前進行保護和預防,減少損傷。
上圖:知名專家科普崴腳對越野的重大危害
1 內在因素逐個數。
1.1 年齡
40歲以下中青年患病率的增加,提示運動人群應采取相應預防措施,以減少踝關節扭傷。
1.2 體重和體重指數(BMI)
體重和體重指數是踝關節扭傷和慢性踝關節不穩的重要危險因素,隨著體重和體重指數的增加,踝關節在走跑跳時需要承受更大的負荷。體重指數超過26.69公斤/平方米者,發生踝關節扭傷的概率增加2倍。超重人群更是需要科學減重。
1.3 曾經扭傷踝關節
曾經扭傷是復發性踝關節扭傷和慢性踝關節不穩最常見、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因為發生踝關節扭傷后,關節周圍肌組織在一段時間內會持續虛弱。在過去一年中扭傷者,發生再扭傷概率,比從未扭傷者高41%。在運動期間發生的急性扭傷中,復發性扭傷占總體扭傷的比例約為12%-47%。因此,初次扭傷后,必須及時采取針對性治療。
上圖:知名專家科普踝關節損傷應急處理
1.4 姿勢穩定性
扭傷會導致關節中的各種機械感受器受損,導致關節不穩和功能障礙,造成復發性扭傷和慢性踝關節不穩。扭傷和慢性踝關節不穩患者可能同時存在靜態穩定和動態穩定缺陷。動態平衡能力的缺陷在初次受傷后至少持續6個月,有踝關節扭傷病史的患者在疲勞條件下的動態平衡能力也比健康人下降更顯著。
因此,扭傷和慢性踝關節不穩發生率較高的人群應該進行姿勢穩定性訓練,提高踝關節穩定性,改善關節在多個方向的動態神經肌肉控制功能。
1.5 本體感覺
本體感覺是指在運動或靜止狀態下,肌肉、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所產生的感覺,而肌肉和關節本體感受器感覺信息的傳入是關節穩定控制的關鍵。本體感覺在控制踝關節運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扭傷和慢性踝關節不穩,容易導致本體感覺受損,影響運動能力。原理是扭傷會致關節周圍的肌肉在運動過程中不能輸出恰當的肌肉力量,導致穩定性下降,更容易復發扭傷和發生慢性踝關節不穩。
對于既往踝關節扭傷的高水平運動員,需要加強本體感覺訓練,預防扭傷和復發性扭傷。
1.6 肌肉力量
我們知道關節周圍的肌肉對于關節的運動和穩定性至關重要,踝關節也同樣如此。踝關節扭傷和慢性踝關節不穩與下肢相關肌群核心力量關系密切,肌肉力量減弱或協同收縮失調都可能發生踝關節扭傷和慢性踝關節不穩。
上圖:知名專家科普手術治療踝關節損傷
1.7 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
踝關節周圍肌肉組織的力量不足會損害關節完整性,導致關節活動范圍受限,無法承受原本的運動強度。慢性踝關節不穩患者存在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不足,其內外翻、跖屈及背屈肌力都會減弱。
1.8 髖、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
馬拉松越野跑,下肢協同運動需要髖、膝、踝等關節的配合。因此,膝關節、髖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也是影響踝關節穩定性的因素之一。例如,髖關節外展肌力量不足是踝關節扭傷和慢性踝關節不穩的危險因素。
因此,預防踝關節損傷的肌肉力量訓練,在加強踝關節力量的同時,不應忽視雙下肢整體肌肉的全面訓練。
1.9 肌肉控制
過度跖屈內翻是踝關節扭傷最常見的損傷機制,因此腓骨側的肌肉力量及肌肉控制對扭傷和慢性踝關節不穩有重要影響。
?
?
1.10 踝關節活動度
每個關節都有正常的活動范圍,踝關節活動度減小是扭傷的結果,也是踝關節扭傷的誘因。扭傷后通常可見活動度減小,最常見的是背屈活動度減少。
如果踝關節不能完全背屈,則站立時關節將不能達到其閉合位置,更容易內翻和內旋。
1.11關節松弛和韌帶松弛
全身性關節松弛主要表現為全身各關節都可過度活動,通常是對稱的。以未成年人為主,女多于男,隨著年齡增長,關節松弛可能逐漸好轉。
全身性關節松弛可能是踝關節扭傷及慢性踝關節不穩的危險因素之一。
踝關節韌帶松弛更是踝關節易于扭傷和發生慢性踝關節不穩的危險因素之一。大部分韌帶松弛發生在初次踝關節扭傷之后,支撐踝關節的韌帶結構發生撕裂、延長及愈合不佳,結果是關節活動度和關節間隙增大,導致踝關節更容易扭傷。踝關節韌帶松弛者可能需要采取支具保護與肌力訓練,甚至通過韌帶加強等措施,預防后續的頻繁扭傷。
1.12 解剖結構
構成踝關節的眾多你知道和你不知道的韌帶、骨骼、肌腱的先天或后天因素,也有可能導致扭傷與慢性踝關節不穩的風險增加。例如曾經發生的下脛腓聯合損傷,曾經發生的脛距關節與距下關節損傷,足弓過高或過低等。
2 也說外在因素
2.1 時間、場地和運動類型
戶外運動旺季的周末是發生扭傷最多的時段;濕滑下雨的環境,也更易發生扭傷。原因人盡皆知,不再贅述。
2.2 身體接觸和對抗
各類需要激烈身體對抗的運動,更容易發生扭傷。比如,籃球運動,最常見的是落地時踩到對方腳上導致扭傷。
2.3 熱身
運動前的充分熱身對減少損傷、保持競技狀態十分重要,針對下肢以及踝關節周圍的熱身運動,對于減少踝關節扭傷也有積極作用。
2.4 鞋和護具
肌貼等護具可以保護踝關節,防止關節活動超過生理活動范圍,最大限度地減少靜態關節穩定器上的應力,還可以增強踝關節的本體感覺,增加對踝關節的運動控制。不舒適的鞋,至少會間接導致較高的損傷率。
2.5 以往損傷后的康復
康復訓練是治療運動系統疾病的重要內容,踝關節常見康復訓練包括踝泵運動、活動度訓練、本體感覺訓練和平衡訓練等。其中本體感覺和平衡訓練可有效減少踝關節扭傷和慢性踝關節不穩的發生——尤其是在踝關節初次扭傷后以及踝關節術后。
同時,踝關節扭傷后若康復效果不佳或沒有康復,則有可能無法恢復到過去的水平,并導致反復扭傷和慢性踝關節不穩。
3 總結
踝關節扭傷和慢性踝關節不穩的發生發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上述因素中,爹媽給的胎里帶的先天性關節松弛、扁平足與高足弓等解剖結構無法改變,因此,要重點關注是后天可以通過主觀努力與提高認識來改變的危險因素,例如體重、體重指數、姿勢穩定性、本體感覺、肌肉力量、肌肉控制、熱身、穿鞋、外部支撐、康復等。
從香港100擴大到其他越野跑賽,你最疼的經歷是什么?
文 | 周游 三峽大學附屬仁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圖 |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