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加州通過的一項嬰兒食品新法規引發關注,其在重金屬檢測、標簽透明度等多方面制定了嚴格標準,旨在為嬰幼兒食品安全保駕護航。這一法規的頒布在嬰幼兒食品行業激起層層漣漪,對于國內嬰幼兒食品行業而言也具有可借鑒之處,為國內保障嬰幼兒食品安全、提升產品質量、增強消費者信任等方面提供可行的參考方案。
Part 1
重金屬檢測,守護嬰幼兒食品安全底線
鉛、砷、鎘和汞等重金屬猶如隱匿在嬰幼兒食品中的 健康殺手,對嬰幼兒的健康有著比較大的潛在危害。嬰幼兒時期是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各器官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對重金屬的代謝能力較弱,因此嚴控嬰兒食品中的重金屬含量非常重要。
加州新法規針對嬰兒食品中的重金屬檢測制定了詳細且嚴格的標準,自2025年1月1日起,要求嬰兒食品生產商每月對嬰幼兒食品(不包括嬰兒配方奶粉)進行砷、鎘、鉛和汞等重金屬的檢測,并將檢測結果通過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公開。
就以常見的嬰幼兒食品米粉來說,美國曾出現過多次重金屬超標的風波,涉及多個全球知名的輔食品牌。彼時在國內社交網絡上也掀起了刷屏,也一度引起了國內消費者的擔憂。
據報道,過去十年,消費者維權組織和美國國會委員會發現,超市中銷售的嬰兒食品中含有嚴重超標的重金屬,這些物質被認為與癌癥、慢性疾病以及神經毒性效應相關,尤其對嬰幼兒的大腦發育構成威脅。根據新法,所有嬰幼兒食品需確保每種重金屬含量不超過該食品重量的十億分之六,加州的此項立法在全球范圍內尚屬首創。大型生產商如Gerber和Beech-Nut表示,將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二維碼標識,以便消費者了解產品的重金屬檢測結果。
盡管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尚未出臺所有重金屬的限值,但這一法律的實施將迫使食品行業提高透明度,推動更多生產商改進產品的安全標準。
反觀國內,目前在嬰幼兒食品重金屬檢測方面也有相關標準。此前《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GB 10769》中有對鉛、無機砷的限量規定,2018年6月又發布了《關于發布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中鎘的臨時限量值的公告》,明確規定了嬰幼兒食品中的鎘含量,可見國內對于嬰幼兒食品中的重金屬含量也相當重視。只是相比加州此次要求公開檢測結果來說值得國內市場學習,確保每一批次的嬰幼兒食品都更加安全。
Part 2
食品標簽透明度與消費者信任度掛鉤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消費者對于食品的來源、成分、營養價值等信息愈發渴望了解,當食品標簽能夠清晰、準確、全面地呈現這些信息時,消費者能夠自行判斷食品的安全與否以及是否合適,進而對品牌產生信任。
例如一款嬰兒果泥產品若標簽詳細列出了水果的品種、產地、采摘日期,以及加工過程中是否添加糖分、防腐劑,出廠檢測了哪些項目,檢測結果等信息,家長們便能直觀地判斷產品的優劣,放心地將其喂給寶寶。這種信任一旦建立,不僅能提高消費者的忠誠度,還能促使他們自發地為品牌進行口碑傳播,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潛在客戶。
加州新法規明確要求在產品包裝上公開重金屬檢測結果,對企業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對于那些嚴格把控產品質量、重金屬含量遠低于標準的企業而言,這無疑是彰顯自身實力、脫穎而出的絕佳時機。當家長們在貨架前看到不同的產品有明確標注 “鉛、砷、鎘、汞”等重金屬檢測含量,部分產品卻沒有相關信息,大概率標注相關信息的產品會被選擇。這對于品牌來說也能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能助力企業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
對于國內嬰幼兒食品企業來說,加州法規帶來的啟示不可忽視。目前國內部分嬰幼兒食品標簽信息仍存在不夠完善、詳細的問題,一些關鍵信息如原料的具體來源、生產工藝細節等未能充分披露。
筆者觀察電商平臺上嬰幼兒食品產品發現,部分產品會在詳情介紹信息里展示部分檢測結果,但有時候這些檢測信息并不清晰,并不能清楚的知道檢測了哪些成分,哪些批次進行了檢測,是對成品的檢測結果還是對某一原料的檢測結果。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加州法規是可以借鑒的一個形式,主動提升產品標簽的透明度,除了展示基本的產品名稱、配料表、營養成分表等信息外,還可以考慮增加原料的有機認證情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管控節點等內容,對于重金屬檢測結果,若暫時無法做到每批次都標注,可定期公布抽檢結果,向消費者展示企業對產品質量的重視,逐步提升品牌形象。
Part 3
數字化助推食品信息公開度
在當今數字化浪潮下,各行業都在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食品企業也不例外,數字化已經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少企業已經把數字化應用到企業的生產過程中,甚至一些上市企業還會在年報中特別指出數字化建設的進程和成果,而且數字化的應用也確實能夠幫助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此外還能構建更安全透明的生產過程。
就拿嬰幼兒食品中相當重要的嬰配粉來說,當下大多數品牌的奶粉都有二維碼,只需掃描二維碼便能獲取奶粉從奶源、配料、生產車間的加工工藝、出廠檢驗報告、甚至物流配送等全程信息,這一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家長們對嬰兒食品 知根知底 的需求。
從市場應用現狀來看,二維碼在嬰幼兒食品領域的應用已初顯成效,許多知名嬰幼兒食品品牌紛紛在產品包裝上搭載二維碼,通過掃碼鏈接到企業官方網站或專門的產品溯源平臺,為消費者提供詳細的產品信息。不過嬰配粉行業的“可追溯”和政策關系較大,因為國家在幾年前就已經牽頭建立統一的嬰幼兒配方乳粉追溯系統,并專門開發程序接入眾多嬰配粉企業,在監管部門的推動下,嬰配粉行業可以說是嬰幼兒食品中信息相對透明的存在。
而在米粉產品中也有不少應用,查詢網絡平臺也能夠看到各個企業針對其質量監控的宣傳。例如某品牌在其有機米粉的宣傳中介紹“已獲萬泰有機認證,1920 項農殘未檢出,品質過硬,構建起全方位的質量監控網絡,從種子篩選、農場測試、食材種植溯源,到有害元素篩查、農藥殘留監測、土壤測試、運輸儲藏,再到產品檢測體系,全鏈路、無死角把控質量,確保從農場到寶寶餐桌的每一口輔食都安全可靠、全程可溯”。電商平臺查詢該品牌米粉產品也有一罐一碼,全程有機可溯源等介紹。
智能手機的普及為二維碼在嬰幼兒食品行業的應用提供了基礎,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我國智能手機普及率已超過90%,而年輕父母群體智能手機持有率更是接近100%,這為嬰幼兒食品企業借助二維碼與消費者建立緊密聯系創造了條件,國內企業可以抓住這一機會加大在二維碼技術應用方面的投入。
Part 4
在生產中增強質量控制
對于嬰幼兒食品行業來說,生產環節的質量監控是食品安全的核心環節,直接關系到產品的品質和嬰幼兒的健康,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此均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比如對嬰幼兒食品生產企業的廠房設施、生產設備、人員資質等方面都制定有嚴苛的標準。在廠房設施上除了硬件設備外,還要求生產車間具備嚴格的分區管理,如清潔區、準清潔區和污染區界限分明,空氣凈化系統需達到特定的潔凈度等級,確保生產環境無菌無塵等。
而在銷售環節國內外也均有相關政策,國外監管部門有著嚴格的不合格食品召回政策,不時能夠看到國外的嬰幼兒食品企業發布召回產品的信息。比如2021年澳大利亞生產的Bubs Organic嬰兒米糊驗出砷含量超標,長期食用可能對嬰兒構成安全威脅被令全部召回。2024年8月,美國FDA發布召回通報稱,Perrigo Company plc因為產品中維生素D含量超過允許的最高水平正在召回兩款嬰兒配方奶粉。
而國內監管部門不論是監管總局還是各個省市監管局基本每月都會對市面上銷售的嬰幼兒食品進行隨機抽檢,并會將抽檢結果對外發布,如果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合格也會責令召回,嚴重的還會被立案調查。筆者了解到,至今已有多家生產企業、經銷商被立案,并被要求整改,如果整改不到位沒有通過核查,生產企業甚至不能恢復生產。
國內嬰幼兒食品生產企業在質量監控方面有很大的進步,但仍有提升空間。比如在一些監管部門對生產工廠的檢查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如一些企業的物料通道與人員通道交叉,增加了交叉污染的風險,在原料管控環節,雖然大多數企業建立了供應商審核制度,但審核的深度與廣度仍然有待拓展,建立起對全部原料的溯源追蹤體系。
而且為了提升國內嬰幼兒食品的品質,企業還有一些可以優化的空間,比如在生產布局優化上,合理劃分生產區域,確保人流、物流、氣流互不干擾,加大設備更新投入,定期淘汰老舊設備,引入智能化、自動化生產設備,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穩定性。原料管控方面深入源頭,對供應商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審核,建立原料全程追溯體系,從農田、牧場到餐桌每一個環節都有據可查。此外,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產品配方研發以及安全性研究,為產品提供更科學支撐等,都是企業可以加大力度拓展的方向。
Part 5
提升監管力度
嬰幼兒食品關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加強對國內生產廠家的監管很有必要。一直以來雖然大多數企業都嚴守遵守食品安全紅線,但仍有個別不良企業為了追逐利潤或者其他,不惜犧牲產品質量,違規使用劣質原料、超量添加食品添加劑,甚至篡改產品的生產日期,給嬰幼兒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威脅。
僅2023年、2024年就有多個省市場監管部門在抽檢中發現部分嬰幼兒輔食存在微生物超標問題,這些不合格產品一旦流入市場,可能會引發嬰幼兒嘔吐、腹瀉等健康問題。
從可行性角度來看,國內也具備加強監管的條件,在法律法規層面,《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為嬰幼兒食品監管提供了法律依據,明確了生產、銷售、檢驗等各環節的規范要求,對違法違規行為制定了嚴厲的懲處措施。在監管體系方面,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分工協作,從源頭的原料把控,到生產過程的質量監督,再到市場流通環節的抽查巡檢,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監管鏈條。而在技術支撐上,先進的檢測設備、大數據溯源系統等不斷投入應用也能為精準監管提供保障。例如一些地區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嬰幼兒食品溯源平臺,消費者通過手機掃碼,就能清晰查看食品從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到物流配送的全過程信息,一旦出現問題,監管部門也能迅速追溯源頭,精準定位責任主體。
此次加州新法規國內也可以借鑒一下來強化監管,比如提升生產環節的檢測頻率,將定期抽檢與不定期飛行檢查相結合,除了常規的季度抽檢外,監管部門可隨時對企業進行突擊檢查,確保企業時刻保持對質量的高度重視。而且提高監管透明度也很重要,建立食品生產企業信用評級制度,將檢測結果、處罰情況等信息向社會公開,讓消費者能夠一目了然地了解企業的信譽狀況,對違規企業則加大處罰力度,將其列入失信黑名單,限制其市場準入,使其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從而倒逼企業自覺遵守法規,保障嬰幼兒食品的質量安全。
Part 6
國際市場趨勢變化
在國外市場上,不同國家對嬰兒食品的重金屬含量監管政策各有不同,但大多數國家都有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規體系,對嬰兒食品中的重金屬限量標準制定得比較嚴格,且檢測流程規范細致。
以嬰兒米粉為例,美國自2019年起FDA就著手研究降低嬰幼兒食品中重金屬水平,2021 年宣布計劃進一步降低嬰幼兒食品有毒元素含量,如為嬰兒米粉制定100μg/kg 的無機砷含量行動水平,較之前下降近30%,還努力降低嬰幼兒加工食品中鉛含量行動水平,使鉛暴露風險減少。
歐盟地區一直對嬰兒食品重金屬實行監管嚴格,以鎘為例,牛奶蛋白質或蛋白質水解產物生產的粉末狀配方和液體配方各有不同的限量值,由大豆蛋白分離生產的粉末狀配方和液體配方也有不同的限量值,谷類加工食品及嬰幼兒食品鎘限量值也不一樣,明顯更加細致。
不過國內針對嬰幼兒食品重金屬也有明確法規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規定了嬰幼兒谷類輔助食品中無機砷、鉛的限量值,《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嬰幼兒罐裝輔助食品》中,以水產及動物內臟為原料的產品鉛和無機砷含量也有規定,應分別不超過 0.3mg/kg,汞含量不超過 0.02mg/kg 等。
與國外相比,國內對無機砷的強制限量與歐盟針對部分食品原料管控思路相近,但在鉛、鎘限量數值上,歐盟部分嬰幼兒食品標準更為嚴格,如歐盟某些谷類加工嬰幼兒食品鎘限量 0.040mg/kg,國內對應標準為 0.1mg/kg。
不論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對嬰兒食品安全要求都越來越嚴格,隨著育兒知識普及,家長對嬰兒食品成分、品質關注度飆升,健康意識越來越強,更愿為高標準產品買單,也促使企業提升質量迎合需求。而不時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成為 監管趨嚴的推手,從早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到近期歐洲某品牌嬰兒果泥被曝光農藥殘留超標,都提醒著監管部門加速標準升級、加嚴監管。
Part 7
食品安全意識
嬰幼兒時期是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嬰幼兒的健康成長,因此備受家長關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嬰幼兒食品的品質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嬰幼兒食品安全領域,重金屬污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重金屬如鉛、汞、鎘等可能通過土壤、水源、空氣等途徑進入食品原料,進而在嬰幼兒食品中殘留,因此加強對嬰幼兒食品中重金屬污染的防控,提升消費者對這一潛在風險的認知,是保障嬰幼兒食品安全的關鍵環節。
作為嬰幼兒食品的生產者,企業有責任提升消費者對嬰兒食品重金屬潛在風險的認識,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去做消費者教育。比如可以利用自身的官方網站、社交媒體賬號等平臺,定期發布關于嬰幼兒食品安全的科普文章、視頻等內容,制作生動有趣的動畫視頻,向外界講解重金屬對嬰幼兒身體發育的危害,以及如何通過食品標簽判斷產品的安全性。還可以舉辦線上專家講座,邀請食品安全專家為家長答疑解惑,普及科學的喂養知識。社交媒體的興起也可以成為加強消費者教育的助力,通過母嬰類博主、育兒專家等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熱門社交平臺,分享嬰幼兒食品安全的新資訊、實用技巧。
加州嬰兒食品新法規讓重金屬殘留、超標等問題再次引起關注,不論是重金屬檢測到食品標簽的透明呈現,還是二維碼技術的應用,還是監管力度的強化,都顯示出對于嬰幼兒食品需要有更加嚴格的監管保障,國內企業和監管部門不僅要加大消費者教育的普及,也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和行動汲取經驗來提升自身,從而為國內嬰幼兒食品的健康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行業思考:嬰幼兒食品的安全一直是業內關注的重點,從國內現有法規來看也有著明確的限量規定,并且經歷過2018年增加輔食中對重金屬鎘含量的規定后,對于嬰幼兒食品中重金屬問題要求愈加嚴格,只是目前大多還停留在嬰配粉、谷物輔食等常見品類中,隨著嬰幼兒食品種類的愈加多樣,重金屬限量的范圍也應該隨著擴大,并且提升相關食品安全的透明度,增加國內消費者對于國內嬰幼兒食品的信心,這對于整個行業發展來說也是有利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