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從1月7日開始,美國加州洛杉磯陸續發生了一百多起山火。起初人們并沒有在意,但今年當地氣候干旱,火災發生時又恰逢大風天氣,于是風助火勢,火借風威,一發不可收拾。洛杉磯住了很多好萊塢明星和政商名流,他們的豪宅曾掩映于湖光山色之中,但這場大火把雕梁畫棟燒成瓦礫,不少名人在網絡上發布自己家被燒的慘狀,令人觸目驚心。
和以往很多次一樣,美國在這場大火中繼續表現出松垮的社會治理水平。消防員將水管插入消防栓后才發現,里面竟然沒有水。消防直升機起飛后,卻被無人機撞停。為什么消防部門表現這么拉垮,他們也有說辭:因為去年剛剛被削減了1700萬美元的預算。那一個山火頻發的城市,為什么要削減消防預算,洛杉磯市長面對提問則一言不發。
對消防基礎設施投入重金,于民眾而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肯定不如把錢投到選民能看到的地方,才更有利于自己的選票。這個國家確實很奇怪,一旦出了事,政客們拼命在鏡頭面前表現自己的義憤,但在位者又有幾個愿意在那些基礎性的、長遠性的,但短期不會被看到的事情上下功夫?
洛杉磯這場山火,讓人想到了2022年重慶那場山火。其實這兩場火還真有不少相似之處,當時重慶也是出現少見的干旱少雨天氣,而且同樣出現多處起火點。不同的是,重慶縉云山海拔更高、山體更寬,周圍缺乏可用水源,且當時正值酷暑,在40多度的高溫下救火,其挑戰可想而知。
但結果如何?重慶用了八天的時間就撲滅大火,把生命財產損失降到了最低。而洛杉磯山火發生至今救援進展緩慢,死亡人數和房屋被毀數量仍在上升。之所以出現這么鮮明的差異,是因為重慶救援背后有一整套成熟高效的機制。山火發生后,重慶市政府立即啟動了應急響應機制,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派出工作組赴前線指導,并從外省調撥人力物力。群眾自發充當志愿者,給救援隊送水、送飯、送設備。
洛杉磯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呼吁,希望市民能向重慶學習,而現實是當地居民在紛紛撤離,沒有人像重慶人那樣“硬杠”山火。是洛杉磯人不珍惜自己的家園么,其實問題并不出在他們身上。
沒有被組織起來的群眾是“原子化”的,他們需要一種感召力才能被凝聚起來。如果消防隊員英勇沖鋒,后勤保障堅強有力,群眾看到救火有希望,自然也會生出保衛家園的強烈愿望。但如果人們看到組織救援一盤散沙,政客們推諉作秀,也就沒了心氣,只能放棄。
從一次次的災難中,我們看到美國社會可能最缺乏的就是這股“心氣”和凝聚力,而這種凝露力不是短時間能建立起來的,它需要群眾一次次看到,每遇天災一定會有人來救我們,進而形成近乎條件反射式的堅固預期。一旦這種凝聚力建立起來,就會在災難面前迸發出驚人的力量。
救災的力度,確實體現出制度的活力。一些美國政客辯稱,“救災是社會主義的事”,意思大概是說資本主義更尊重個人,應該通過個人奮斗自我負責。但加州是美國最有錢的州,洛杉磯更是名流云集,按理說他們能調動各種資源,實現自我救濟。但面對山火這樣的公眾難題,再有能力的個體也無可施救,眼看著豪宅毀于一旦的時候,他們頂多能發發視頻。如果連拜登的兒子都束手無策,那普通民眾又談何自救呢?
在面對大自然的偉力時,其實人類的困境是一樣的,而救贖之途只能依靠有能力、有作為、有預案,也有執行力的政府,依靠集體凝聚力才有可能對抗自然的無常。這是中國幾千年來同災害搏斗后總結出的真理,中國也正是因為走了這條路,才能在歷次災難中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這就是制度優勢。
洛杉磯大火中,有些“神話”燒成瓦礫。 在一個最發達的、以“免于恐懼”為信仰的國家,連頂層人士的財產都難以保全,更何況于普通人。一個國家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樣,人民能感受到,也會給出回應。重慶山火和洛杉磯山火后,人民是奔赴火場,還是各自逃命,這兩條不同的軌跡就是答案。
(文/于永杰)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