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是《道德經(jīng)》第七十九章原文。本章主要論述了和怨之道,也叫為善之道。
常言道:天下事盡皆人事。
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各種各樣的人事活動展開的。人與人關系的總和,就叫做社會。
在整個天下、整個社會之中,每一個人都必然會與其他人產生各種各樣的交際與交往。在這些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與交往的過程中,也必然會產生出各種各樣的愛恨情仇。
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大致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就叫做和,一種就叫做怨。
和可以使天下興旺,怨可以使天下衰亡。
和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融洽和睦,怨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背離崩壞。
和則互幫互助,怨則相互傾軋、離心離德。
古人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和一怨也是道。
和則溫暖舒適,屬于陽;怨則憤懣涼薄,屬于陰。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陰怨是常態(tài),陽和則需要人們不停地付出與維護。
在天下間、在人與人之間,可以任由人們心底的陰怨情緒持續(xù)發(fā)酵嗎?顯然是不能的。
假如人們任由怨懟的情緒在私下里恣意發(fā)酵,那么人與人、群與群之間的關系必然會變得離心離德,甚至會徹底的對立起來。所有的社會矛盾基本上都是這樣慢慢積累起來的。
當人與人之間的積怨再也無法遏制的時候,就會像洪水一樣猛烈爆發(fā)出來。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基本上都算得上是陰怨恣意生長的時代。所以古代中國才會漸行漸弱,才會王朝更迭不斷。
臣拜君、子跪父、妻尊夫,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些雖然都是封建社會的固有制度,人們在表面上也不得不遵守這些制度,但是在每一個人的內心里、在人們的心底深處,又何嘗不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各種各樣的陰怨和怨懟呢?
有陰怨就需要及時化解,然而封建制度本身如此,又如何能夠化解得了一絲一毫呢?因此,現(xiàn)代社會的人人平等制度,要遠遠優(yōu)越于古代的封建制度。
好的社會制度可以讓天下和睦友善、蒸蒸日上;
壞的社會制度,即使人們什么都不做,也會讓人們心底的陰怨恣意橫流。
陰怨是人們心底的一種氣,是人們精神領域中的一種氣機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它雖然看不到、摸不到,但卻能被每一個人切身的感受到。
假如人們不懂得如何化解自身的陰怨、心底的怨氣,那么每一個人都會像是在負重前行一樣,這無疑會大大降低人們生而為人的樂趣,也會大大降低人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
老子說:“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
有怨就需要化解。天下間的和睦不會無緣無故地到來。天下和睦是通過化解陰怨來實現(xiàn)的。
和怨,就是化解怨。怨得以化解,便成為了和。
古人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大一小也是道。
怨分兩種:一種是大怨,一種是小怨。小怨,又叫做余怨。
和大怨,就是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巨大的怨恨、仇恨。世間的仇恨不可能一下子就化解于無形,在化解掉巨大的怨恨之后,還必然會余留下很多的怨懟與憤懣。
也就是說:誰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化解怨,人們只能遵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順序去化解怨。
在大怨變成小怨之后,安穩(wěn)舒適的環(huán)境與關系,可以讓人們的內心真正變得和善溫暖起來。這就是“安可以為善”的意思。
假如人們最終無法獲得真正安穩(wěn)的生活,那么一切化解陰怨的努力也終將功虧一簣。
也就是說:假如人們生活安穩(wěn),自然就會心生和善;假如人們生活困苦,也自然就會心生仇怨。
如此一來,人們又何須化解仇怨呢?天下的陰怨又何須特意的化解呢?假如人們的行為正確,根本就不會產生仇怨;假如人們的行為有差錯,怨就會恣意生長。
圣人之所以能夠無為而無不為,也在于此。圣人只需要如天地般去保護人們的生計,就可以使得天下逐漸和睦。
“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契,是契約,是古人用刀子刻下的文字,也是古人用刀子刻下的承諾、刻下的諾言。
徹,是貫徹、透徹、徹底;一項制度的貫徹、實施、執(zhí)行,就叫做徹。
圣人執(zhí)掌天下所真正關注與重視的內容,是自己曾經(jīng)許下的承諾與諾言,而不是過多地責備于別人。
古人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左一右也是道。一契一徹還是道。
有左契,就會有右契;左契是自己承諾,右契是別人的承諾。
有契,就會有徹;有承諾,就會有執(zhí)行。承諾是契,執(zhí)行是徹。承諾在前,貫徹執(zhí)行在后;也就是說:契在前,徹在后;或者契在左、徹在右。
圣人只是一門心思貫徹執(zhí)行自己的承諾,而不會去無端地相信或期望別人的承諾。
不責于人,就是不責求于人,就是不過分的強調與期待別人的契與徹、別人的承諾與執(zhí)行。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司,是主管,主持,經(jīng)辦,司掌,司令。
意思就是說:有德之人更注重自己主管與經(jīng)辦的事物,更注重自己的承諾與執(zhí)行;無德之人更注重責備他人的承諾與執(zhí)行,而不責備自己的承諾與執(zhí)行。
有德之人更注重人的承諾,無德之人只看重人的貫徹執(zhí)行結果。
漢武帝劉徹,他的名字就是一個徹字。不知道給他取名字的人是什么心理,是想讓他做一個徹徹底底的無德之人呢?還是想讓他做一個貫徹執(zhí)行能力強的人呢?
漢武帝劉徹的一生功過,還真像一個徹字的寓意。
“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為什么有德必須司契?為什么無德必然司徹?為什么有德之人重承諾、不責人?為什么無德之人必然會苛責于人?
為什么要取契而舍徹、取左而舍右?因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真正的善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大多都是先責備自己,而不是先責備別人。
責己而不責人,便可以最大程度地不讓陰怨產生,陰怨不產生,事后哪還需要去和怨、化解怨呢?
沒有怨,就不需要化解怨。人們只需要逐漸學會改過從新、知錯就改,便可以不斷進步。
天道于萬物而言,利而不害。它不會特意地對誰利,或對誰害。人世間的利、害與否大多都是通過自己內心的安危愛怨所招引來的。
天道不會像人一樣有選擇地親近誰,卻會一直天然地站在那些安穩(wěn)、和善、和睦的一方。
那些驕狂、傲慢、急躁、陰怨、歇斯底里的人,只會離天道越來越遠。
道德經(jīng)本章的核心思想就是和與怨。天下和,才能天下興;天下怨,就會天下衰。
圣人執(zhí)左契、只責己、不責人,則天下無怨、百姓安居樂業(yè);
無德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看事物的貫徹執(zhí)行結果,則天下危如累卵、難以和睦安穩(wěn)。
世人都知道和比怨好,卻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和,怎么做就會怨。
本章就是在告訴我們:司契者,和;司徹者,怨;天道也只親近和善安穩(wěn)的一方,而遠離陰怨無德的一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