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天使支教并“設為星標 ★ ” 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前段時間,我看到了微博用戶“內藤君與西瓜醬”的文章,一些細節讓人印象深刻——
孩子在溫泉池內大吵大鬧,爸爸就說:“你別再鬧了,要是再鬧了今天晚上不讓你玩游戲。” 孩子在公共場合拿餅干,媽媽哄道:“如果你現在聽話了,這周末帶你去玩兒。” 孩子自己點的面不肯吃,一定要再點炒飯,“采取不吃飯的行為威脅媽媽,媽媽為了阻止小孩罷工,決定與孩子交易——讓他再點炒飯。”
由此,人們開始反思,當教育變成了交易,不就變味了嗎?這種“以物易物”的教育,雖然可能立刻見效,但長此以往,孩子卻會形成“我給你錢,你幫我做是應該的”、“我做這個,有什么好處”等觀念,不僅會把父母和他人的照顧與幫助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會產生勢利的想法。
這個問題,絕不是“中國特色”,而是全世界父母都在面臨的難題。比如在美國,就非常流行一種叫做“積分獎勵表”的工具,以有形回報鼓勵孩子守規矩、做事情,不少中國父母也很依賴這種工具。
但是,他們慢慢發現,把“交易”和“回報”引入家庭教育,不僅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更會對家庭關系造成危害。今天,分享一篇我們編譯的文章——來自大西洋月刊,作者是美國資深心理咨詢師Erica Reischer,就“積分獎勵表”展開了詳細的利弊分析,也歡迎大家在文末分享您的看法。
01
積分獎勵表不僅無用
甚至還有反效果?
“當我要求8歲的兒子去照顧一下弟弟時,他回答說——你會給我什么——我知道,我得把他那套積分獎勵表給扔了。”
不久前,一個媽媽曾經這么對我說。這是一個很注重培養孩子好習慣的媽媽,她一直很想知道,有沒有一種工具,能讓兒子行動力更強、自覺完成好家務和作業。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和家庭教育導師,我接觸過上千個家庭,這是很多父母都非常看重的問題。
為了達到目的,很多父母都開始使用“積分獎勵表”。這是一種行為管理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孩子們可以用父母提出的好習慣,比如打掃房間、做家務、做作業,來換取貼紙或者積分,然后兌換父母給的獎品,或者“外出”、“吃大餐”等獎勵。
遺憾的是,這種方法不僅無用,甚至有驚人的反效果。
02
“打掃廚房有額外分數!”
“不用了,謝謝。”
在今天,積分獎勵表全球范圍內被用得有多廣泛?
在谷歌搜索“積分獎勵表”、“家務獎勵表”和“獎勵表”,有超過100萬個搜索結果。在Amazon搜索,有1300多個產品組合結果,在各種教育論壇上,無數父母在詢問它的優點,討論其操作方法……
這種獎勵表有用嗎?當然有用——父母再也不需要苦口婆心地勸孩子干活,孩子變得很有內驅力,能夠自覺地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家庭氛圍也變得更加輕松,親子關系更加和諧。尤其是放到家庭事務中來,當孩子不愿意幫忙洗衣服,只要給他們一張貼紙,搞定!
但這種有用,實在太短暫了。當父母們發現獎勵的效果原來這么好,就會不斷地往表里添加更多項目。但問題也就出現了,當孩子習慣了獎勵,積分獎勵就開始失效。
我的家教班里有一對夫婦,他們使用積分獎勵表已經很久了,一直很奏效。但最近,當他們問女兒,“晚飯后能幫忙打掃廚房,可以獲得額外的分數。”女兒卻回答:“不了,謝謝。”怎樣才能讓女兒樂意做家務呢?夫婦倆完全找不著方法了。
這還是沒那么嚴重的結果。積分獎勵表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心理工具,對孩子的內心有極大的暗示作用。就像開頭所舉的例子——一個8歲的小男孩需要獎勵才會去幫助弟弟——他已經習慣了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有即時的回報。
03
罰款后遲到的人更多?
“獎勵經濟”影響孩子人際關系
這個男孩的心理,如果用一個專門的詞來概括,就是“獎勵經濟”,它讓所有行為都成了一種交易——孩子們期望因為良好行為得到獎勵,并對“免費提供幫助”猶豫不決,這不僅破壞了孩子們做事情的內在驅動力,更會誤導孩子對人際關系的思考。
比如說,當孩子看到身邊的人遇到問題時,他們的第一反應,也許同樣是“我要去幫忙解決這個問題”,但隨之而來的,可能會在“算計”自己能得到什么好處?研究表明,習慣用有形回報激勵自我的孩子,幫助他人的傾向更弱。
行為經濟學家、杜克大學教授的丹·艾瑞里(Dan Ariely)曾進一步解釋說,這是“社會規范”和“市場規范”的碰撞,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市場規范往往壓到社會規范。換言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會變成商業的交易關系。
什么意思呢?
他進一步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個公司曾試圖減少父母接孩子的遲到率,建議學校對遲到的父母進行罰款,但實行罰款后,遲到的父母卻更多了。為什么?因為實施罰款后,學校和家長之間在“接送”這件事情上的社會規范,就變成了市場規范。
以前,父母會約束自己,因為覺得遲到會給老師們造成不便,甚至覺得內疚。現在,他們通過支付罰款為遲到買單,反而覺得心安理得了。
父母使用積分獎勵表也是這個理,相當于把市場規范引入家庭生活,孩子的想法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做得好,是為了得到獎勵,做得不好,也不會因此自責,“大不了就是沒有積分嘛!”長期以往,于孩子而言,本來就應該做好的作業、家務,居然變成了父母給自己布置的“有償工作”!
Dan Ariely還舉了另一個例子。他曾任教的一所大學,曾使用積分來考核老師,結果是什么呢?有個老師一年只教了一門課,但通過別的活動得到了112分,名列前茅。還有一些老師會用各種方法,去優化“公式”,從而讓自己符合學校的教學要求,而不是關注學生本身,這種積分制到最后,也沒有任何信譽可言。
(丹·艾瑞里是著名的暢銷書Predictably Irrational作者。)
同樣,如果把類似的情況類比回家庭呢?也是在培養一個個善于“優化公式”的孩子而已。
Ariely也強調,“孩子因為做家務得到了積分”和“孩子因為幫助了弟弟妹妹而得到了積分”之間的區別。因為當孩子習慣了“關心別人而獲得獎勵”、“沒有獎勵就不關心別人”之后,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就產生了:“當你以后變老了,孩子會怎么對你?”
當然,Ariely的意思,并不意味著,給孩子們有形的獎勵,會導致他們長大后就會對大人置之不理,那只是一種最極端的結果。但只要我們往這個方向稍微思考一下,就會知道,積分獎勵表的潛在危害到底有多可怕。
04
用內在驅動代替外在激勵的7個建議
那么,不用積分獎勵表,我們如何激勵孩子自覺做家務、做作業、關愛身邊的人、養成好習慣呢?以下是7個建議:
1、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通過觀察我們的行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有禮平和,自己就多說“請”,說話時盡量輕聲細語。
2、說出你的感受:誠實地告訴孩子,他們的行為對你有什么影響,讓他看到你的感受,教會他們站在你的角度去看問題。例如,“我很不開心,因為你每天都睡得很晚,早上又起不來,為了等你,要耽誤我不少工作。”
3、信守承諾:當你履行諾言時,孩子也會信任和尊重你。孩子會知道,你不會讓他們失望,更知道,當你已經明確了一個想法之后,就不會輕易變卦。
4、盡可能減少抱怨:當孩子抱怨某件事時,如果你很快就讓步或妥協,可能會無意中訓練他們多發牢騷。
5、用積極的語言描述要求:“用完電腦就關起來”比“你總是不關電腦”好,“早點睡覺”比“不要那么晚睡覺”好。
6、讓孩子學會承擔后果: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你可以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給他們更多機會去體驗這種行為的自然后果。例如,孩子上學忘記帶飯盒,那就餓著肚子,孩子熬夜第二天早上起床好痛苦,那就去痛苦。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你得先和他們解釋清楚后果,而且孩子提前同意愿意承擔這樣的后果。
7、讓你的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你來幫忙洗菜,讓我做飯快了好多,而且不會無聊”——類似的贊揚,能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行為和努力確實在發揮作用,有助于建立他們的信心。這種良好的感覺,會讓他們更愿意做更多家務。
Erica Reischer,臨床心理學家、家庭教育導師。原文首刊于大西洋網(www.theatlantic.com),由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編譯,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來源: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
兒童的未來在教育
未來是一個需要創造力的時代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當下環境下培養出應有的創造力?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在老師陪伴下建立屬于自己文化的歸屬?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老師
與孩子一起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尋找有緣家庭,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