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刷手機,無意中刷到一條帖子,說滿清女真重裝騎兵有一種絕技叫五步射面,五步大概是七米半,射面就是用弓箭射對方的面部和脖子部位,這個距離射箭,對手是必死的。而滿清的弓箭用的箭要比其他民族用的箭更粗更重,跟一支小矛一樣。
重箭破敵 五步射面!
看了不由得如醍醐灌頂,瞬間明白了!薩爾滸大戰中,杜松、劉綎都是被射中面門而死!當時總覺得很奇怪,一般人射箭射中身體,怎么這幾個名將都是被射中面門呢?原來是后金的絕技啊!
一、滿人神箭絕技
我認真地查閱了幾天資料,把事情整明白了。
后金軍隊之所以會有這種戰術出現,是有幾個要點的。首先,是要糾正滿洲軍隊“騎射無敵”的論點。
哎,讀者要提出質疑了,不是你說五步射面是滿洲八旗絕技嗎?怎么又說八旗“騎射無敵”論不對呢?
這里有一個基本的錯誤,就是后世讀者以為后金軍絕大多數都是騎兵,而且他們的騎兵也都是馬弓手,都是會騎射的。
其實這個事情大謬不然,滿清并不是游牧民族,而是一個漁獵民族,他們部隊里步弓手倒是不少,馬弓手的比例一直不高。
按努爾哈赤時期的部隊編制:一個牛錄(最小軍事單位)合計有180-200人,內有150個披甲(披掛盔甲者)。
李三曰:現在終于明白了,為什么清朝立國以后,經常有對大臣的處罰,是判決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原來披甲人就是他們常備軍。
努爾哈赤隨后對150個披甲做了分配。以100披甲為戰兵,以“新甲”50人為守兵。“戰兵”又被分為“白甲”10人(滿語白巴牙喇,明朝人稱為白甲韃子)、“紅甲”40人、“黑營”50人,“黑營”是穿“棉甲”的步兵和楯車兵(下文詳述)。[1]
那么好,100人的戰斗部隊,有50個純步兵,40名紅甲兵只有一人一馬,配備的武器是火槍10長槍30,都是需要雙手操作的武器,說他們是龍騎兵或者騎馬步兵都可以;真正的馬弓手是有10名配三馬的白甲兵,而這些白甲兵有長槍3火槍2(也可能同時再攜帶弓箭),也就是說其中又有三個長槍騎兵和兩個火槍騎兵,真正的專職馬弓手只有區區5個,這5個人就是承擔“五步射面”絕技的軍中之鷹。[2]
[1]《滿文老檔》[2]《滿洲原檔》
[3]《明季北略》[4]《明史紀事本末補遺》
所以騎射無敵論者的理論基礎,就是要靠這全軍5%的寶貴騎射兵,去沖擊幾百支火槍和幾十門炮的明軍車陣,并且還要多次取得勝利,這當然是絕無可能的!
騎兵先沖
真實歷史還原,后金兵打仗其實是這樣的:在接敵的時候,后金軍肯定要用騎兵沖一下。如果沖下來了,那當然順理成章,沖進去用火槍、弓箭、長槍一通亂射亂刺就可以了。
但是發現敵人堅守營壘沖不動的時候,辮子兵就不會再用騎兵繼續沖了,這時候他們會用重甲步兵及一部分紅甲兵下馬,用遠距離步兵弓和火槍對射拖住明軍。而真正的精銳騎兵,則會先去掃平明軍的周圍,干掉其輔助兩翼騎兵和阻斷援兵。
掃平兩翼之后,才是把孤立的營壘圍起來,慢慢地一點點啃。等到炮兵和楯車到來以后,才會先以大炮轟擊打亂明軍陣型,再以楯車步弓手協同慢慢前進。
這里的楯車就是后金的秘密武器!基本就是裝甲部隊原理。
明史中的楯車記載
根據明朝人的記錄,后金使用的楯車,是“奴以牌車推遮一車二十余人”的大家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楯車能夠防御擋住明軍槍炮,后金楯車作為防護的楯,達到“前一層用板約五六寸”。如果一寸按照3厘米來算,那后金楯車的楯,厚度就是在15-18厘米之間,這種木板,明軍槍彈完全不能穿透。后金軍隊在后方發炮火力掩護,26人隨著這個大車盾牌前進,然后火槍手、騎兵不斷射擊,這是什么場景?是不是像極了現代步兵伴隨裝甲車坦克沖鋒的場景?不同的是,楯車還不能發射炮彈罷了。
楯車小組作戰示意圖
楯車戰斗小組在攻堅途中與明軍不斷對射,到了近距離,26人拆除鹿角柵欄,填平壕溝,明軍忙于沖上來抵抗堵口子之時,這時候,精銳白甲騎兵迅猛出擊!五人組或手持長槍挑殺對手,或手持鳥銃射擊士兵,另五名手持弓箭的白甲神箭手,抵近五步,專射敵軍主帥或將領頭面,一箭斃敵!
這種戰法,騎兵沖陣,掃除兩翼;步炮協同,“步坦協同”,拔除營壘車營鹿砦拒馬,最后是精銳騎兵五步射面,一定勝負!
出自明軍而又百戰煉出來的努爾哈赤,總結出來的作戰陣法,實在是太難應對了!
五步射面絕技
這種戰法的典型分配:后金(滿清軍陣)戰兵,有五成是步兵和楯車兵,四成的是一馬的騎馬步兵,真正雙馬三馬的高機動騎兵只有區區一成。而這其中真正身懷五步射面絕技的頂級馬弓手,更是只有戰兵的百分之五!是特種兵一樣的存在!所以射死名將或者敵方主帥的都是貝勒或者名射手,譬如貝勒勒幕布(射死杜松)、皇太極或者代善(射死劉綎)、雅布蘭(射死張獻忠)。
后金白甲馬弓手(特種兵)萬軍之中一箭斃敵主帥,要求斬首行動特種兵的體力和臂力非常高,不是隨便一個射手可以充當的。
清弓對于使用者的體力和臂力要求非常高,據考證,當時“九斤四兩為一個力”。按明制16兩為一斤,則九斤四兩=9.25斤。入關之初的清軍,普遍能夠使用七力以上的弓矢,而據現代人實驗,80磅清弓即可輕松擊破楯車作戰2.5mm的鋼板。(1磅=0.907市斤,72.56斤),清初精銳部隊全部拉弓在十力以上,即100磅以上。所以,清弓又被稱為“弓箭中的標槍發射器”!
面對重鎧甲敵人,清軍的絕技正是“五步射面”。在1652年的寶慶府戰役中,面對南明孫可望統率的明軍最精銳“駕前軍”——全部披甲,不畏箭矢,清軍即以“五步射面”戰術大破之!
清弓為啥是弓箭技術的巔峰?
皇太極使用戰弓據說壯士力不能開,矢長四尺
八旗軍“五步射面”絕技的基礎首先依賴神箭手,其次要求弓箭夠力,一殺斃命。戰爭也是打裝備技術的,八旗軍的弓表現得非常搶眼,那就是他們手中的弓箭——清弓,又叫“滿洲弓”。
據后世的科學家統計,清弓在所有單兵弓箭里殺傷力數第一。不是我說的。
如前所述,女真是一個標準的漁獵民族。狩獵,特別是用弓狩獵,在女真人的生產生活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這就倒逼他們不得不進行技術升級,不斷吸納周邊各國各民族的先進制弓技藝為自己所用。時光倒流回四百年前,東北的白山黑水里最多的動物,是不是熊瞎子、梅花鹿、狼、東北虎?這種大型動物,最好的就是一箭斃命,不然輕傷逃跑了不說,激發兇性更不好辦。而且邊境貿易發達,建州諸部與關內物物交換的幾乎全是打獵物資(另有人參、東珠),最終他們所選擇出來的清弓,代表弓箭技術的巔峰!
清弓的形制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遼金時期女真人使用的大弓梢筋角反曲弓,之后經元到明,這種大弓梢反曲弓一直是各朝軍隊中大量裝備的制式兵器,尤其是在明朝的北方邊軍中,這種弓都深受歡迎。
靠近人的即為清軍戰弓
等到建州女真崛起之時,為了更好地使用弓箭,對其進行了一些改進,比如使兩端的弓梢變得更大更長,絕大多數的清弓都有著超長弓身,是反曲筋角弓大家族體型尺寸最大的一號。其下弦時弓身長度一般可達到180厘米左右,尺寸較小的騎弓(騎兵用弓)也差不多能達到160厘米左右,遠超其他各種反曲弓。
弓梢反向彎曲,使得在杠桿作用下,弓箭手只需用較小的拉力就能拉開更大磅數的弓。并且為了增強使用這種大威力弓的安全性和實用性,他們將弓上的環形弦墊改為了固定式的凹槽狀弦墊,更高更大,弦墊上還裝有皮革,以緩沖弓弦反彈時的巨大力量,減少對弓體本身造成的沖擊,還能夠很好的防止“翻弓”。
弓箭巔峰之作——清弓
清弓的弓臂內為竹制或榆木、樺木制的弓胎,面貼牛角或羊角,背貼牛筋或鹿筋,是標準的筋角反曲復合弓,也就是俗稱的“角弓”,所用弦墊有骨制、木制等,大反翹長弓梢選用堅固的木質,中夾角片,弓弦分為皮弦、絲弦、筋弦和棉弦等,各個都很堅韌。這種改造后的大梢弓,便成了清朝八旗兵的制式弓形——清弓。并在之后的歷史上名震天下,一統中國的弓圈江湖。被稱為中國弓箭的巔峰之作,亦是冷兵器時代的最后絕唱。
無數次實戰表明,清弓的威力極大,能面對早期火器而不落下風,在十米之內的距離,馬弓手隨身攜帶40支箭,在高速奔馳中隨放隨射,一秒一箭,遠超前裝藥的火繩槍火力速度,被現代人稱為“古代版的反器材步槍”。
清弓雖然在射遠、射速方面遠不如小弓梢反曲弓,這是它的兩個明顯短板,但在近距離射擊時卻非常穩定,配合重箭效果極佳。
如同醋配餃子,白糖配湯圓,使用清弓,就必須要用重箭,否則就發揮不出清弓的優勢來。再加上清弓本身的蓄能效果非常強,用其射重箭的話,箭矢飛行軌跡就會很平穩,命中率高,殺傷力強。若是用清弓發射輕箭,效率會很低,會造成顫動,準頭還不行,嚴重的還會傷害弓本身,類似于“空放”。
這些箭矢從左到右依次為土耳其箭、韓國箭、英國箭、日本和清箭,清箭看著就離譜,跟小型梭鏢一樣
由于清弓的高蓄能效果很棒,其所發射的箭重量也大,號稱“小型拋矛器”,清弓所用的箭矢也是比較特殊的,具有長箭羽、粗箭桿,重箭頭的典型特點,說是重箭,不如說是小型梭鏢。清箭普遍長度在一米左右,重量在100克到120克左右,特粗,能趕上成年人小拇手指粗細,整體形狀為兩頭略窄中間略寬的流線型,而非圓柱形,這樣形狀的物體具有更好的飛行速度和穩定性,抗干擾能力還強。
鏟形箭
其箭鏃相比于中原的箭鏃,更為奇特!除了少數傳統箭鏃外,清箭主力品種叫齊鈚箭,戰斗部極其寬大,俗稱“鏟形箭”或是“鏟箭”,像一把鏟刀一樣,殺傷力巨大,能夠給敵人身上造成巨大傷口,在戰斗時,甚至出現過一箭鏟掉敵人手臂或脖子的情況。
回到薩爾滸大戰,“劉綎與兩王子力戰,自巳時至酉時,苦戰近10小時,雙方不分勝負。四王子詐敗,劉綎不知是計,率軍追擊,追擊中被四王子射中左臂,劉綎一手拔箭,一手揮刀繼續作戰,不幸臉上又中一箭,一王子趁勢殺害了劉綎。”[3]
“廝殺中,他的面部中刀,被利刃削去半邊面頰,仍在左沖右突,浴血鏖戰,直至力竭而亡”[4]
劉綎被劈去半張臉兀自死戰的說法,流傳最廣,實際經不起推敲。將官戴頭盔,馬刀劈下去必然受到頭盔阻滯,不可能劈去半邊臉,如果劈去半邊臉那就是斬首了。綜合兩本書的記述,幾乎可以肯定劉綎是被“五步射面”絕技的鏟形箭射去了半邊臉面,一王子殺害其實是割首級,劉綎劉大刀戰后遺體無存(傳說劉大刀打仗太過兇猛,他這一路殲敵最多,被后金兵寸割尸體,邏輯很通),所以這段歷史無法復原,只能盡可能推理出符合邏輯的結果。
清軍幾種常用箭鏃
為了擊穿敵人甲胄,清軍專門制作有破甲箭,箭鏃包括針狀、三棱箭、四棱箭,例如都知道明軍西路軍主帥杜松是被射死的,但是不為大家所熟知的是杜松所戴的鐵制頭盔直接被神箭手一箭射穿了,當場斃命,可見“五步射面”威力之大!
所以,早期滿清首領是看不起拿火器的。崇德二年七月,滿清一份奏本把話說得更赤裸:“(漢兵)騎射、膽略素不精銳,若用之火(缺三字)長技,若用之沖鋒破敵,臣恐誤國損威”。奏本要求把所有漢兵都編為火器部隊。[5]
[5]《明清史料·丙一》
這份檔案非常有趣。證實滿清依然把騎射視為“沖鋒破敵”的決勝手段。滿清不愿讓漢軍當騎兵,寧可讓他們全用火器。借口說是漢兵不善于騎射,本質還是防備心理。滿清依然認為騎射要優于火器。
綜上所述,滿清入關前,始終把火器視為輔助武器或防御武器。即使最受重視的紅衣大炮,也主要用于攻城(擊毀城垛或造成部分墻面坍塌)。弓箭,才是滿清最重視的野戰決勝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清軍用鏟形箭對付戰馬,也非常好用,能夠快速癱瘓敵人的戰馬,使其失血過多而死亡。
胯下有良馬
戰馬是冷兵器戰爭時代最重要的軍事資源。宋、明之所以屢敗,原因之一就是戰馬數量不足。漢唐所以強勢,就是因為騎兵繁盛,擁有大量馬匹繁殖地。
騎兵追擊敵人
滿人建國最初五十年,野戰四方鮮有對手,以關乎國運的薩爾滸大戰為例,為什么后金軍五天轉戰300多里,連敗杜松、馬林、劉綎三大主力,取得斃敵4萬5000多人的恐怖戰績?
其中一條原因,就是因為滿人軍隊有極強的機動性,有高度的戰馬保有量。騎兵不是我們想象的,一人一馬縱橫馳騁三百里,人不累死,馬也累死了!真正的騎兵必須帶一匹備馬或兩匹備馬,長途機動時方能保證充足的機動性。如果騎過馬的就知道,到草原或者旅游景點騎馬游玩,騎馬奔馳小跑的最多兩圈就得換馬休息,走圈的半天也得換馬。
蒙古馬
滿清前期,因為徹底控制了蒙古高原,所以清軍戰馬尤多。其所用戰馬大多是烏珠穆沁馬,產自內外蒙古交界處的烏珠穆沁草原。烏珠穆沁草原(今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比海南省還要大。烏珠穆沁馬的特點是兼具耐力和速度。體質結實、奔跑力強、肩寬胸闊。
后金—滿清前期,軍隊騎兵基本都可以做到一人三馬,或一人四馬。比如康熙三征噶爾丹即一人四馬,乾隆平準噶爾一人三馬。所以,你也就明白,為什么明朝官軍一直不能徹底剿滅李自成闖軍,實際就是李闖騎兵多,官軍追不上。李闖著名的“三堵墻”戰術,就是以2萬余名精銳騎兵陷陣;到了山海關一片石大戰后,李闖為什么被八旗軍一路追擊,怎么也甩不掉,就是因為和清軍的騎兵數量和質量一比,李闖騎兵就有代差了。
崇禎十二年,與后金進行二十年戰爭后,明朝也意識到,弓箭的野戰效率遠遠超過火器。這一年,明朝政府發布全民公告,明確規定:“專恃火器,只能守而不能戰。必兼教練弓矢,然后可以遠戰挫鋒芒”。明朝政府還下令展開全民性的弓射手培養運動,“不拘城市鄉村,士民工賈,皆可練習(弓箭)”,“不拘官舍士民,但能操弓挾矢者,俱許當場報名。”為此還“懸示賞格”。甚至科舉考試都列入了騎射科目。但在缺乏戰馬的前提下,明末的騎射運動沒有得到真正普及。短期內也很難培養出大量的優秀弓射手。[6]
在明末清初直至清中期的戰爭中,清軍正是憑借重弓、良馬、精甲、重炮橫掃整個東亞大陸,征服了周邊各民族,拓地兩萬里!
清軍精甲立于不敗之地
接下來,我們就要講到精甲。還是回到清軍的“五步射面”戰術,無論楯車掩護步兵拔除鹿砦拒馬,馬弓手還是要面臨明軍的槍林箭雨的,如果沒有防護,不要說五步,二十步以外可能就被明軍神機營放倒了!還談什么射面?
清軍盔甲
所以,這些精銳騎兵必須身有重甲,有效防護自己,才能貼近敵人,再看滿洲軍隊的裝備,他們早期雖然沒有太多火器,但騎兵配備精良的鎧甲(明甲),重裝步兵身著的是暗甲、棉甲,普通的霰彈和彈丸打中后殺傷力變小。
從古到清,從國外到中國,甲胄的重要性甚至超過兵器。漢代周亞夫因為兒子私買500副甲盾陪葬,就被告發謀反,被迫自殺;特洛伊之戰,赫克托耳殺死帕特羅克洛斯,其后阿喀硫斯殺死赫克托耳,都是剝取了對方甲胄。
黃金甲胄
鎧甲價格也非常昂貴,遠超兵器。漢代鎧甲的價格在6800文銅錢左右,折價等于200畝土地的糧食,也就是漢朝農民兩年的收入(漢朝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土地是100畝);兩宋時期,一副鎧甲的價格是30多貫,屬于巨資!明朝末年,一副鎧甲的采購成本是紋銀3兩8錢(孫承宗《條次東西邊鎮疏》),相當于北方一畝土地的價格。不管怎么計算,鎧甲都是冷兵器時代極為昂貴的作戰物資。
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
努爾哈赤作為女真人,又長期在明軍中服役,自然知道戰爭中盔甲護體的重要性,他起家就是號稱“以十三副盔甲起兵”。以這13個甲兵起家(包括他自己),不斷積累甲胄,終于一統女真各部,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早期的戰斗,幾乎都是帶幾十個甲兵出戰,打其他部落數千人,和狼群襲擊羊群一樣,狠得不得了!
光描述八旗甲兵出戰還不行,我們得放一次小電影,看看八旗軍作戰的真實場景——
明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做導演還原了這幕場景。他說:建奴(韃子兵)與朝鮮軍對壘,韃子兵以重裝步兵率先攻擊,全身上下都有精鐵制作的盔甲保護,還有面具護臉臂手護臂,馬也同樣披甲。韃子步兵列陣向前,將朝鮮軍預設的拒馬鹿砦搬走,朝鮮軍不斷發射弓箭、火槍,但由于韃子兵盔甲太精良,無可奈何,導致兵敗。徐導演最后說,這是微臣采訪了從遼東前線歸來的朝鮮兵,問了他們交戰情況了解到的。
(“臣又見在遼回還人等,言賊兵所帶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故鮮營對壘,被奴步兵驟進,將拒馬木登時撤去。鮮兵非無銃箭,而無可奈何者,甲堅故也。”)
東北富有淺鐵礦,所以從不缺盔甲原材料,從契丹到女真都是冶鐵高手,“契丹”就是鑌鐵的意思,到現在本溪鋼鐵廠鞍山鋼鐵廠依然赫赫有名。努爾哈赤在他的地盤里有專門制造鎧甲的工坊,而且規模還很大,老城赫圖阿拉北門住了大批鐵匠,專門生產鎧甲,作坊長達數里。在《滿文老檔》里載,努爾哈赤規定八旗人每逢外出圍獵,無論到何地去,都必須,攜帶甲胄、槍、長矛、箭等武器裝備。這就基本上是斯巴達城邦全民皆兵的翻版。
將官身著暗甲
當時,清軍還有特制的暗甲(青甲),以鐵葉、銅釘、布料加濕棉氈等組成,重量在三十斤左右,比傳統的鐵甲輕便,主要目的是為有效抵御火繩槍的鉛彈。大名鼎鼎的“暗甲”,本來是明軍制式裝備,制作方法如下:
“取棉花七斤,用布盛于夾襖內,粗線縫緊,入水浸透,取出鋪地,用腳踏實,以不膨脹為度,然后將棉花曬干,反復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張這樣的棉片再綴成很厚很實的棉墊,兩層棉布之間是鐵甲,內外用銅釘固定。”這就是為什么這種盔甲外表有很多銅釘的原因。
暗甲制作成本相對明甲便宜(紋銀2兩一副),不需要量身定做;北方寒冷,暗甲還兼具御寒功能。當然,暗甲也有弱點,如果在多雨潮濕的南方,棉花容易進水,鐵片易生銹。所以在明朝,暗甲只在北方九邊軍隊中普及。后金軍多有繳獲,自然學習了制作方法。
還有純粹的棉甲(僅9斤),那就不是為了防弓箭,只是為了防鳥銃了,反正明軍晚期的弓箭部隊不是很強。
因為滿洲兵絕技在于五步射面,所以他們除了鎧甲、暗甲、棉甲之外還很重視戴面具保護臉部,除了徐光啟介紹滿洲兵戴面具之外,《滿文老檔》中記載過八旗兵被明軍火槍射中面部,但是因為有面具保護,未受傷,可見八旗兵甲胄防護的優越。
滿洲兵的盔甲質量也屬上乘,朝鮮(李朝人)所著《建州聞見錄》言,后金軍所用盔甲“甚輕捷精致,常用磨練,故臨陣照耀”。[7]
清人記載努爾哈赤出兵時,“滿洲兵盔甲明如冰雪”,堅固不說,還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給對手有極大的壓迫感。[8]
東野在遼沈戰役中繳獲的2400挺重機槍
東野繳獲的14門美式105毫米榴彈炮
除了自己生產加工鎧甲,戰斗中繳獲是清軍鎧甲非常大的來源。一如魯南戰役、萊蕪戰役、遼沈戰役對于敵軍裝備的繳獲,大大地提升了我軍火力配置,于是在遼沈以后,我軍重火力大大超過國軍,此系后話不提。
第一場繳獲是1613年后金擊破烏拉部,“破敵三萬,斬殺萬人,獲甲七千副”[9]
第二場大的繳獲,是1618年后金攻占撫順,繳獲盔甲7000余副。[10]
第三場大的繳獲就是薩爾滸大戰了。明軍軍士死亡45870余人,將官300余人,陣失的馬、騾、駝共28600余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余支,丟失的甲胄未統計,僅以陣亡官兵算,最低也有45000多副。
《滿文老檔》描述薩爾滸之戰的明朝川兵(即劉綎部隊),只披木甲和硬牛皮甲,朝鮮步兵披綿甲,面對八旗軍良弓勁弩,當然無法抵御。總體來說,明邊軍在崇禎時代,總披甲率往往是50%或更高,而內地部隊裝備很差,江浙兵幾乎不配盔甲。所以,清軍入關之后,可以催枯拉朽。
薩爾滸大戰之后,明朝開原鐵嶺遼陽廣寧相繼失陷,整個遼東丟失殆盡,甲胄的丟棄已經無法統計。僅僅廣寧一城就駐軍13萬,存糧50萬石。簡單估算,喪失甲胄6萬副已經算最低數字了。
后金對努爾哈赤發起撫順之戰有記載:“每牛錄五十甲,留十甲守城,四十甲出戰”。當時滿洲兵共400牛錄,當有2萬副盔甲。[11]
滿洲部隊從1618年撫順之戰起擁有2萬副盔甲的家當,前后俘獲12萬副甲,共14萬副甲胄,加上清軍26年來自身造辦甲胄,清軍盔甲至少可達20萬副,1644年入關時上盔甲數量可以覆蓋全軍20萬戰斗部隊。
重甲騎兵沖鋒
精良的鎧甲給了八旗軍強兵硬戰的勇氣。例如在護國嶺戰役,鄭成功軍擊斃清軍梅勒章京阿格商,鄭成功總結道,清軍之所以敢于下馬打死仗,就是因為“全身披掛是鐵”。鄭成功受到啟發,發明了“鐵人軍”,全身鐵盔鐵甲,跟機器人一樣。
在馬克沁機關槍沒發明之前,單靠前裝藥的火繩槍很難抵抗大規模的騎兵沖鋒,如果是三排槍手輪番上陣可能會彌補射擊精度及火力不足,但這種三線射擊的陣型需要訓練極其有素的軍隊才能完成。
明軍三線射擊術
明朝開國大將沐英最早發明三線射擊戰術(俗稱排隊槍斃戰術),在擊敗蒙元帝國和打擊北元殘部發揮了重要作用。土木堡之變后,明軍野戰主力包括三大營毀于一旦,以往火器作戰經驗以及原有指揮體系崩潰、規范的訓練及保護都失去了(神機營火槍手必須外依托車陣防御,內有弓箭手騎兵保護等等,裝填彈藥空隙的致命缺陷必須有火力及騎兵力量彌補)。
到了晚明,部隊編制不健全,弓騎兵及戚家軍發明的長槍手藤牌手狼筅手皆不具備,火槍手們更沒有配備盔甲,特別害怕近身,膽氣不足,看到敵人在50米開外,就匆忙射擊,遠距離命中率極低威力也小,三線射擊法形同虛設。(“惟有支吾不見敵面而已”戚繼光語錄)
八里橋之戰(《火燒圓明園》劇照)
于是,只要在“步坦”協同下,滿洲步兵破拆完明軍營壘或者城墻,趁著明軍火槍手來不及裝填彈藥,滿洲馬弓手疾馳近前,五步射面,龍騎兵則以馬刀斬首。后來的僧格林沁在八里橋戰役也準備用這一招,無奈那時英法聯軍已經大量裝備線膛速射炮、阿姆斯特朗野炮與來復槍,這種利用對手裝填彈藥間隙,騎兵突擊戰術等于送死,結果僧格林沁部三萬騎兵陣亡,英法聯軍只有12人傷亡。
攻城大殺器——紅衣大炮
再說到明清火器比較。
為現代明粉至為熟悉的是明軍中裝備大量的火器,自朱棣起,神機營就作為三大營的主力,其火力之猛打擊之狠,當世皆驚。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相比于葡萄牙堅船利炮讓人瞠目,50名倭寇即可橫行半個中國,明軍火器質量不僅沒有提升,反而卻越來越差。明軍火器質量差在戚繼光時期就存在了,他在自己的著作里就記錄明軍快槍做工極其低劣,口徑全無模具定制,彈藥和快槍的口徑也不匹配,即使彈丸放得進去,點火裝置又不好用,效率極低。在戚繼光時期的明軍火器就存在如此嚴重的質量問題,到萬歷后期更是雪上加霜。
明軍鳥銃
(北方遇敵,惟有快槍一種,人執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惡,身短體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無定制,不堪擊敵。而鉛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裝放無法,徒為虛器。故雖敵畏火,而火具又不足以下敵,惟有支吾不見敵面而已。)[12]
先來看看明朝的主要火器:三眼神銃,大名鼎鼎,但只是落后的火門槍,射程近,集體沖鋒可以,但與八旗良弓勁弩一比,就不是對手了;再次裝填速度太慢,威力小難以穿甲,后期明軍裝備并不多。
鳥銃:仿制西方的火繩槍,明軍單兵大量裝備,威力不小,射程與弓箭相當,弱點是怕潮濕,雨雪中使用不便,而且裝填速度慢,有致命間隙,沒有刺刀無法近戰。
紅夷大炮:由英荷西葡的艦載加農炮仿制而來,或直接進口,發射實心彈(或霰彈),威力巨大,但特別笨重,不適用于野戰。(僅限于天啟及崇禎早期)
從明軍裝備的火器可以看出來,普遍射速慢,威力較小,對披甲士兵造不成重大傷亡,且為前裝藥單發火器,每次擊發間隙最低要一分鐘,不僅不能滿足沖鋒需要,在防守時甚至造成致命缺陷。但是在當時的世界軍隊中,槍支確實都還處于前裝單發狀態;1841年后膛槍初步列裝普魯士軍隊,1860年后才大放異彩,后膛炮第二次鴉片戰爭才釋放出巨大威力(阿姆斯特朗野炮)。
在當時的世界軍隊配置中,單發火器無法勝任激戰需求,最好的裝備是紅衣大炮+佛郎機+神箭精騎兵。就是當時最好軍陣——西班牙大方陣也需要大量的騎兵以保護側翼。
我們再來看看滿洲軍隊的火器水平。
清軍火炮
努而哈赤最早在遼東總兵李成梁麾下效力,與其弟舒爾哈齊曾經十多次進京朝貢,對于明朝火器的優劣再了解不過了。他對單兵火器不屑一顧,但是對紅衣大炮印象深刻。同明朝的戰爭進入僵持之后,天聰五年后金通過破關掠奪而來的遵化工匠仿制出了紅衣大炮,并短時間內應用在大凌河之戰上用于轟擊明軍城池。
這種炮雖然并不能轟塌明代厚重城墻,卻可以用火炮轟擊跺墻,使城墻上守軍無法立足,從而掩護己方士兵攻城。并不擅長攻城的后金首次擁有了有效的攻城方式。
隨著毛文龍死后,孔有德帶領登萊軍隊降清,局勢發生了逆轉。這批登萊炮兵本來就是徐光啟費盡心血引進葡萄牙外籍教官買入大量火炮,在登萊訓練成軍。不料孔有德叛變,大批經過訓練的炮手以及鑄炮的匠師被帶到了后金一方,全面加強了后金的火器力量。這導致明清戰場上,滿清一方的火力優勢居然超過了明軍。事實上,在日后的戰爭里,精良的火炮成為了清軍打擊農民軍和南明部隊的大殺器。
清軍紅衣大炮
隨著炮兵技術流失,1643年,清軍入關前夕,清軍工匠已經可以用世界領先的“失蠟法“鑄造出35門高品質的鐵心銅體、復合炮身的“神威大將軍”炮。
皇太極并以軍事家的視角對清軍的戰術做了相當大的改進,在明清最后的戰略決戰——松錦大戰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最關鍵的松山戰役中,明軍被清軍合圍!為了殺出一條血路,明軍集中了數量驚人的火器部隊——一次性投入大小火器達3500枝以上,其中威力較大的有200門佛郎機炮。崇禎給明軍統帥洪承疇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價打破清軍的包圍圈。
明軍首先發動“炮火攻勢”:鋪天蓋地的炮火砸在清軍陣地上,緊接著關寧鐵騎開始發起集體沖鋒,他們身披重甲,手持三眼神銃,人人悍不畏死!一時之間,清軍陣地動搖!這如果是蒙元時代 ,明軍必勝無疑!
可惜,正在關鍵時刻,清軍的秘密武器登場了——三十七門威力驚人的重型紅衣大炮緩緩推出!
清軍只有三十七門炮(清軍早期單兵火器較少),明軍那里二百多門佛郎機(速射炮)+3000支火器,看起來,明軍火力占了優勢?
可惜,大家猜錯了!清軍火力可以十倍覆蓋明軍。
佛郎機炮
這是因為,“佛郎機”是葡萄牙在15世紀末就發明出來的一種輕型火炮(明軍仿制有時縮小后和槍的威力差不多),它的最大射程只有幾百米,而且裝藥量比較少,威力有限。
而清軍的紅衣大炮(明朝人叫紅夷大炮,滿洲人也是夷,于是改稱紅衣大炮)已經具備17世紀初的最新技術,用句時髦的話說,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紅衣打炮即當時歐洲國家普遍使用的平射型加農炮!射程最遠可達兩三公里,發射的炮彈重達十幾斤!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紅衣大炮雖然大部分不是開花彈(不會爆炸),炮彈是實心的,之所以當世無敵,它神奇威力更在于采用跳彈殺傷敵人,用法是炮手利用“打水漂”的原理,讓球形實心炮彈在平地上彈跳,高速破擊敵方的密集步兵縱列,試想一下,一個十幾斤重的鐵球被用重炮發射出來,在敵軍的密集沖鋒陣型之中,高速運動和不停彈跳——直接在萬軍之中砸出一條血線!一死一大片!
曾幾何時,袁崇煥在寧遠城頭以紅夷大炮轟碎了努爾哈赤一統遼東的夢想,也終結了老汗王的性命;不過十余年,清軍同樣以紅衣大炮轟碎了明朝重振雄風的希望。
史載,明軍大將樊成功說:“城中拾得打進炮子六百多個,俱重十多斤,目下南墻所列紅夷炮三十七門,大攻松山,搖撼八城”。
最終,明軍九邊精銳在松山被清軍全部殲滅,明朝滅亡指日可待。
復盤薩爾滸大戰
從徐達常遇春帶兵戰勝蒙元帝國,到和蒙古部落持續零星作戰的明朝大軍,一直非常迷戀自己的騎兵以及家兵(如麻貴蒼頭軍,杜松部隊、李成梁關寧軍)實力。此時蒙古諸部已經是殘渣余孽,火器不足,各部完全不統一,也不是正規兵團,所以在小規模的沖突中,明軍每每獲勝。然而,明軍在與后金做戰略決戰時依然奉行此道,不幸的是,努爾哈赤在李成梁手下做家將多年,對明軍戰法實力了如指掌。
八旗軍陣
后金軍進攻套路嚴密有秩序,可以說是針對明軍制定。他們分波次分兵種進攻,接戰先一波騎射,你開始利用車營,野戰進入膠著狀態了,努爾哈赤又派兩路精銳騎兵(紅甲兵白甲兵)夾擊消滅你的側翼部隊;兩翼被消滅之后,明軍開始收縮防守,努爾哈赤以重裝披甲步兵推楯車沖鋒(他明確下令楯車未到之前,不準攻擊),滿洲步兵攻城拔寨,拔除鹿角填平溝壕,迫近大營,明軍得出來阻止吧?好,你只要出戰,滿洲兵再來一次騎射沖擊波;重甲步兵繼續拔除擋道障礙,輔之以火炮及鳥銃射擊,這時明軍防守出現大的漏洞了,八旗中精兵(白甲兵)反復沖擊,明軍的火槍、鳥銃已經來不及裝填彈藥了,清軍五步射面,幾乎沒有不勝的道理。
后金巴牙喇(白甲精騎)
回看薩爾滸,明軍三路大軍,全部在硬碰硬中慘敗,何也?野戰打不過人家,必須塹壕深壘,以火器防御。而明軍依然拼起了野戰,這就是揚短避長,尋死之道。
杜松不帶車營渡河,軍敗身死咎由自取,不再贅述。
劉綎中計著急與杜松會合,為搶奪頭功,拋棄車營火器營,以精銳騎兵前行,中伏不敵清軍,英勇戰死。
馬林已經聽到杜松和劉綎敗訊,將軍隊分駐三處就地駐扎,挖掘三層塹壕,將火器部隊列于壕外,騎兵殿后,又命部將潘宗顏、龔念遂分屯大營數里之外,以成犄角之勢,構成一個品字形。
現在回看,馬林將軍聽聞敗訊后,布局可圈可點,不慌不忙,發揮了火器與塹壕攔阻騎兵的優勢,確是名將風范。
但是,后金軍鋒芒太盛,如同削鐵如泥的寶刀。
后金軍戰力爆表
代善率八旗主力北上直攻尚間崖,努爾哈赤親率三千精銳朝龔營最薄弱的一隅猛沖,三月初三,龔念遂營陣被破,龔念遂、李希泌戰死,中午,努爾哈赤直奔尚間崖,命“先據山巔,向下沖擊”。這樣看起來,尚間崖是一處不太高的山地。
馬林見勢不妙,立即命令壕內的精銳步兵出壕援助,努爾哈赤見馬林營內與壕外兵匯合,又命“停止攻取山上,下馬徒步應戰”,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各率軍前后夾擊,大敗馬林軍,奪尚間崖,當時明軍急發鳥槍、放巨炮,“火未及用,刃已加頸”。明軍血流成河,成了大殺場!
這場大戰,顯然是努爾哈赤的精銳騎兵起了決定作用,馬林將軍用兵沒有任何問題,但明軍野戰實在不是后金對手,離開塹壕與火器,只能是待宰的羔羊。
那么,以單發火器為主的軍隊面對裝備有重型火炮的龍騎兵沖擊是不是只能嗷嗷待宰呢?
腓特烈大帝
當然不是,與萬歷同時期的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即以步兵方陣創造了赫赫戰功!他的絕學即三線射擊戰術(排隊槍斃戰術),腓特烈大帝指導普魯士軍隊運用此戰術爐火純青,士兵訓練有素,每一排遞補極其迅速,火繩槍標準化制造,不會出現戚繼光抱怨的長短粗細不一,彈丸大小不一放不進槍口的局面。如戚繼光及滿洲頭領所述,明軍雖然也使用三線射擊術,但是槍械掉鏈子,裝不進子彈,打不著火炸膛的比比皆是,士兵們訓練水準低膽氣又小,敵人還在50米開外就開槍,不足以形成精準有效的彈幕,等到敵人再近跟前,手足無措,裝填手火槍手亂做一團,白刃加頸頭顱橫飛也!
普魯士軍隊三線射擊術
必須要承認,三線射擊術雖由沐英創造,但經過腓特烈大帝的錘煉才大放異彩,知識產權應該屬于腓特烈。直到上世紀,幾百年來三線射擊術都是世界各國陸軍的基本陣式之一。
在戰術層次,腓特烈更是近代第一戰術家。他更是大戰術的創始人,德國人口中的“大戰術”,就是現代軍事科學中的戰役學。他所確立的作戰原則,例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后方、迂回敵人的側翼和后方”,“我們注意力的目標,應該是敵人的軍隊”等等,更是拿破侖的戰術啟蒙。腓特烈這些理論為后來的克勞塞維茨(《戰爭論》)、毛奇、曼施坦因、隆美爾、巴頓等所借鑒,而腓特烈不以攻城拔寨為目的,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法,在中國古代,白起運用得爐火純青,到了明末清初,那個叫努爾哈赤的家伙也是無師自通!
努爾哈赤畫像
腓特烈吹得一口好長笛還會作曲,與巴赫、伏爾泰均有來往,他1740年寫下的《反馬基雅維利》(Anti-Macchiavell)在歐洲非常有名,當然,他更有名的一本書叫《戰爭原理》。至于萬歷能干啥?想立自己中意的兒子當太子都立不成,只能賭氣藏于深宮四十年,俺們就不多說了,請諸君參閱拙作《世上再無朱翊鈞》。
附注:參考資料
[1]《滿文老檔》
[2]《滿洲原檔》
[3]《明季北略》
[4]《明史紀事本末補遺》
[5]《明清史料·丙一》
[6]《保民四事全書》
[7]《建州聞見錄》
[8]《清武錄》
[9]《滿文老檔》
[10]《滿文老檔》
[11]《滿文老檔》
[12]《練兵實紀》
未標注者均引自《明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