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該很好/你若尚在場/天空多灰/我們亦放亮/一起坐坐談談來日動向/漠視外間低溫/這樣唱……”
在《聲生不息·大灣區季》的舞臺上,陳小春、古巨基的演繹,將張國榮這首《春夏秋冬》帶回我們的視野。不論秋冬,不論春夏,歌中的“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那個“你”。“能同途偶遇在這星球上/燃亮飄渺人生/我多么夠運”,這是靈魂與靈魂的相遇。
把歌中這個“你”換成書,似乎也成立。對于閱讀者來說,春夏秋冬,365天,只要有書,就可以“燃點飄渺人生”。
社科類
《秦漢史講義》
秦暉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漢唐陽光,2024-11
學者秦暉在清華大學講授“秦漢史”課程。他以課程內容為藍本,新增了近年來發現的考古資料,擴充為這部《秦漢史講義》。
不同于傳統的斷代史著述,本書從縱(時間上的周秦、漢唐對比)、橫(空間上的秦漢與羅馬帝國對比)兩個維度,來探討秦漢帝國政治經濟制度和觀念的由來,以及它們在秦漢以后的影響。
史學并不是“史料學”,而是需要在史料基礎上,給出一整套“歷史解釋”,這就是秦暉希望在本書完成的工作。當年的人物和事件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朝代更迭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怎樣的改變?當時形成了怎樣的制度邏輯,影響此后兩千年的歷史演進?面對社會巨變,當時的諸子百家提出了什么樣的主張?如此種種,都需要“解釋”和“認識”。
《襯紙:關于書籍、戰爭、逃亡與故鄉的家族故事》
[美]亞歷山大·沃爾夫 著,王聰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11
亞歷山大·沃爾夫是一名體育記者,他有一個著名的祖父——庫爾特·沃爾夫,萬神殿出版社創始人。庫爾特出生于波恩一個德裔猶太家庭,23歲創立自己的出版公司,與卡夫卡、黑塞、托馬斯·曼、漢娜·阿倫特等作家過從甚密。1933年國會縱火案發生后,庫爾特與第二任妻子海倫逃離德國,最終定居紐約。他們在格林威治村的小公寓里創辦了萬神殿出版社,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就是由該出版社出版的。
庫爾特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兒子尼科被留在德國。盡管尼科有猶太血統,“二戰”期間卻在德國國防軍服役,移民美國后閉口不談過往。有這樣的祖父和父親,挖掘他們的故事并寫成一部家族史,對于亞歷山大來說,似乎是責無旁貸。
“襯紙”是一個出版術語,指襯于圖書封面與書芯之間的紙。它通常不為人注意,起銜接、保護作用,就像作家背后的出版人。亞歷山大將之用作書名,應該是向祖父致敬。
《觀看愛情:浪漫劇的生產、敘事與消費》
曹書樂、帕孜麗婭·阿力木 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11
有讀者戲稱,這本書的出版,讓嗑CP有了學術指南。浪漫劇反映了當下社會的情感結構,對它的探究,確實是重要且嚴肅的學術議題。本書從梳理浪漫愛與浪漫敘事入手,進而對浪漫劇進行了生產與消費、創作與傳播、制度與流程、敘事與接受等多個維度的觀察與思考。
比如,當代人對愛情的自我想象。“或許這也是當下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即從虛擬的對象那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哪怕這個人并不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對他/她的感情也是真實存在的,產生的愛情幻想也同樣是真實的。許多編劇在做的,正是將她們對浪漫愛情的想象寫出來,用這些粉紅泡泡讓更多女性觀眾獲得情感共鳴。”
《成為單身母親之后》
[日]黑川祥子 著,韓曉丹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4-11
作者黑川祥子采訪了六位單身母親,加上她的自身經歷,書中一共講述了七位單身母親的故事。
自由寫作者黑川祥子跟出軌的丈夫離婚時,兩個兒子一個12歲,一個4歲,一家三口組成了沒有父親的母子家庭。起初前夫會支付撫養費,小兒子就讀學費高昂的私立高中后,前夫不再支付撫養費,教育貸款成為這個家庭的沉重負擔。“前夫偶爾請兒子們吃豪華大餐,給他們零花錢,但是對于他們的學費一毛不拔。”
書中講述的母子家庭,抗壓能力普遍偏低,非常脆弱。作者指出,女性的貧困是結構性問題。1985年,《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在日本頒布實施,這部本意實現男女平等的法律卻將女性貧困編織進了嚴密的結構之中。這一年也被稱為日本“女性貧困的元年”。“日本的政策沒有為不依靠男性扶養的女性留出生存空間,這才是造成單身母親和單身女性貧困的元兇。”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日]宇野常寬 著,余夢嬌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望moutain,2024-11
日本當代文化評論家宇野常寬這部出版于2008年的著作,被視為亞文化研究的必讀書之一,2024年終于出了簡體中文版。
進入2020年代,為什么還需要閱讀一本出版于十多年前的作品?學者鄧劍在為本書撰寫的導讀中指出,這是因為我們仍未走出2000年代的問題設定。2000年代,被宇野稱為“動員游戲/大逃殺”的文藝范式誕生。這一范式在2020年代的今天不僅沒有消退,反而有加速流行之勢。游戲《絕地求生》、電視劇《魷魚游戲》、電影《饑餓游戲》系列等作品的風靡,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本書可與另一部同樣關注世紀之交日本社會轉型的亞文化必讀書——《動物化的后現代》——對照閱讀。
《穿破黑暗:燈塔的故事》
[意] 維羅妮卡·德拉·多拉 著,馬睿 譯
譯林出版社,2024-11
作家梭羅說過:“燈塔是所有目光的焦點。”意大利文化地理學家維羅妮卡·德拉·多拉發現,人們莫名地對燈塔充滿迷戀,有“燈塔學”,還有“燈塔收集者”——比如,去探訪蘇格蘭海濱最危險角落里仍在照亮海面的209座燈塔。因為,燈塔既是實體上的信標,也是心理上的錨點,具有多種象征意義,在人類思想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在維羅妮卡·德拉·多拉自幼生長的威尼斯利多島,有一座小小的鮮紅色燈塔。它的正式名字是“光源”,但當地人都親切地稱之為“燈塔”。她在書中寫道,對成長于海濱的人而言,燈塔構成了自身身份記憶的象征物,“凝固著集體記憶,也是所在地身份的錨點”;而對于生活于內陸的人來說,燈塔則變成了海洋景觀的“主角和象征物”,是新奇的、非日常的。
《怪異與陰森》
[英]馬克·費舍 著,王知夏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行思,2024-11
本書是英國當代文化理論家馬克·費舍去世前一年出版的。“怪異”(weird)是無所歸屬之物,與怪異一脈相承的謬誤感——對它無所歸屬的確信——往往是我們正在面對新事物的一個標志。它表明,我們過去的概念和框架已經過時了。“陰森”(eerie)則關于從日常生活的緊要事物中抽離。它帶我們從凡庸中超脫,從通常被人當作現實的禁錮中逃離。
正如美國哲學家、詩人尤金·薩克爾所說,費舍對這兩大主題的論述,遠不同于我們所熟知的吸血鬼、僵尸和惡魔陣容,他“直指恐怖題材的中心主題之一:人類知識的局限性,恐懼的諸多變形,以及所有類型的模糊邊界”。
從H.P.洛夫克拉夫特、菲利普·迪克的小說,到斯坦利·庫布里克、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再到墮落樂隊、布萊恩·伊諾的音樂,都是費舍進行論述的材料。從本質上說,怪異和陰森是對未知的刺探,是日常世界偏離自身的方式。
《菌絡萬象》
[英]默林·謝爾德雷克 著,羅丁豪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后浪,2024-11
有評論指出,與其說這是一本介紹真菌的科普類書籍,不如說它更像以真菌為敘述主題的自然文學作品。
按照大多數人的理解,“真菌”等于“蘑菇”。但實際上,蘑菇只是真菌的子實體,即負責生產孢子的結構。作者指出,子實體是真菌與世界交流的一種方式——真菌通過子實體懇求外部媒介(可能是風,也可能是路過的動物)幫忙散布孢子,或者阻止它們干擾繁殖過程。
松露為什么會散播特別的氣味?它們生長在地下,無法靠氣流卷起孢子,動物也看不見它們,于是它們通過散播氣味來解決這個問題。松露的味道必須足夠強烈,才能穿透層層土壤,進入空氣;也要足夠特別,才能從森林中的眾多氣味中脫穎而出,吸引動物的注意。
《來自蘇格蘭的帝師:莊士敦爵士的生平與時代(1874—1938)》
[英]史奧娜·艾爾利 著,馬向紅 譯
東方出版中心,2024-11
1919年,時年45歲的莊士敦成為時年13歲的清遜帝溥儀的英語教師。他對溥儀的第一印象是:“我的學生是一位相當不錯的好少年,很聰明。為他授課令人愉快。”而且,“他(溥儀)似乎急于學習,想法很多”。通過教授英語,莊士敦為溥儀打開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子。在他的熏陶和影響下,溥儀終于下定決心,剪掉了辮子。
“帝師”的經歷,讓莊士敦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見證人。莊士敦本人著有回憶錄《紫禁城的黃昏》,但對于還原他的一生,仍然不夠。傳記作家史奧娜·艾爾利耗費多年時間,尋訪莊士敦生前的蹤跡及相關資料,最終寫成了這部涵蓋莊士敦一生的傳記。
史奧娜·艾爾利搜集到的原始史料中,包括莊士敦與前任上司駱任廷的通信——她丈夫正是駱任廷收藏品保管員,這讓她在收集資料上比別人更具優勢。
《大禮議:嘉靖帝的禮制改革與皇權重塑》
尤淑君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萬有引力,2024-12
所謂“大禮議”事件,指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的一場重大帝統禮儀之爭,即嘉靖帝朱厚熜對其父母尊號的確定與朝臣之間的爭議。經過24年的拉鋸,嘉靖帝最終確立了對生父的尊稱和祭祀地位。學者尤淑君這部《大禮議》,就是一部條分縷析的明朝政治史、禮學史,同時也是嘉靖帝的成長史。
書中寫道:“或許可以大膽推測,嘉靖皇帝之所以屢屢宣傳自己繼承君統的正當性,正因為其政權正當性不足以讓士人信服,如同拉斯韋爾(Harold D. Lasswell)所說:‘一個基礎穩固的意識形態……并不會從事大量有計劃的宣傳,以求自保……當人們開始思考要以什么方法和工具來說服百姓時,百姓的信心已然凋萎。’”
文學類
《無暇他顧》
[英]厄休拉·勒古恩 著,姚瑤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未讀,2024-11
“我是自由的,但我的時間不是。我的時間被睡眠、白日夢、經營、給朋友和家人寫電子郵件、閱讀、寫詩、寫博文、思考、遺忘、刺繡、做飯吃飯、清理廚房、弄懂維吉爾、見朋友、同丈夫聊天、出門購買雜貨、散步(如果能走的話)、旅行(如果我們在旅行)、時而坐禪、時而看電影、練習中國八段錦(力所能及時)、拿一卷《瘋狂貓》躺下來午休所占據……所有這些都不是空閑時間。我無法撥冗。下周我就八十一歲了,我可沒有什么空閑時間。”
2010年,時年81歲的“科幻女王”厄休拉·勒古恩受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啟發,開始創作個人博客。本書收錄的,就是她81歲至85歲時寫的部分博客文章。
80歲,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已經是暮年,但勒古恩不那么看。她確實感受到了衰老,比如因為腿腳不便,她再也不能隨時出門,需要什么就買什么,而只能一周大采購一次。然而,“如果記憶力完好無損,思維頭腦保持活躍,老年的智慧或許有著廣度與深度皆非凡的理解力”。
《更遠之地》
[美]喬納森·弗蘭岑 著,潘泓 譯
文匯出版社|新經典文化,2024-11
好友大衛·福斯特·華萊士離世后,喬納森·弗蘭岑帶著華萊士的骨灰、一本笛福的小說、一頂帳篷,前往位于南太平洋一座與世隔絕的火山島,即《魯濱遜漂流記》原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當年待過的地方。當地人把它稱為“馬薩弗拉”,意為“更遠的地方”。
“我可以從觀察鳥類中找到樂趣來解放自己,可是,他(華萊士)不行”,弗蘭岑寫道。觀鳥與環保正是這部隨筆集討論的主題之一,其他主題也是弗蘭岑向來關注的:文學及其意義;現代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等。
弗蘭岑表示,由現代性造成的麻煩,尤其是技術帶來的令人擔憂之處,就是所有事情都變化太快,分散了我們思考人生根本問題的注意力。然而,“快感按鈕不可能永遠按下去,某個滿心悔恨的蒼涼清晨終要來臨,這些都是虛無主義的漏洞,透過它們,人性化的敘事才有空子可鉆,卷土重來。放縱過后,故事才能開始”。
《但是還有書籍》
[波]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楊德友/趙剛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4-11
本書是一套兩冊的《米沃什詩歌》(便攜版)的下冊,收入米沃什1981年至2001年創作的詩歌。上冊則收入他于1931年至1981年創作的詩歌。上下兩冊,上冊是前半生,下冊是后半生。
1981年,米沃什71歲,進入老年狀態。在他的詩歌里,開始出現衰老、死亡等議題,但也不乏“清晨的明朗”這樣的句子。1988年,他寫道:“但愿我能夠說出:‘我已經滿足,/凡是今生可以體驗的,我都體驗過。’/但是我像一個怯懦的人拉開窗簾,/張望一場無法理解的漫長的盛宴。”
有些讀者——如學者馬凌,會更愛下冊。馬凌寫道:“到現在這個紙質媒體的嚴寒,我不敢像他一樣樂觀,書架上也許不再有書了,可是詩歌,總會以什么形式降臨。”
《人生的定義性時刻》
許知遠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鑄刻文化/單讀,2024-11
本書是“十三邀Ⅱ:行動即答案”叢書的其中一冊,其余四冊為:《站在歷史的遠處》《你愿意活出什么樣的世界》《保持對生活的一些刺》和《創造一個自己的時間》。
許知遠在序言中寫道:“相遇是一個切面,它帶有過去,亦映射出未來。提問是某種雕刻行動,提問者要在紛繁的信息中塑造出某種邏輯,要試著打破受訪者凝固的話語,令被忽略的旁枝蔓延而出,呈現出另一種面貌。我也感覺到,自己同樣被雕刻,對方的勇敢、堅韌、遲疑、突然的浪漫,也不可避免地內化為我的一部分。”
本書收入的10位(組)受訪者,堪稱各自領域的藝術家:何多苓、陳傳興、賴聲川、張曉剛、費翔、馮遠征、陳曉卿、徐皓峰、寧浩、五條人。跟文藝界人士對談,應該是許知遠的舒適區,對話更深入、更沉浸;而對讀者來說,這些藝術家言之有物,表達到位,這一冊可以說是整輯叢書中最好讀的。
《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
朱德庸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貝貝特,2024-11
這是幽默漫畫大師朱德庸暌違6年的新作。“人生未爆彈”是朱德庸自創的一個組合詞。在他看來,每個人都單獨地面對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每天都在轟炸我們的心靈,久而久之,就累積了非常多的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不小心觸碰就會爆炸。
朱德庸說,他沒有辦法提供解決方案,但可以提出問題。這本書收錄了他或手繪、或手寫的180則人生情境,對應不同的情緒,或者不同情緒所造成的困境。人的一生總會面臨各種“未爆彈”,有的人能盡早發覺它的存在并小心拆除,有的人則是等到它要爆的那一刻才發現、并因此徹底崩潰。
按照朱德庸的理解,未爆彈的存在是我們不知道怎么選擇。這也想要,那也想要,就會權衡、妥協。他自己的應對方法是:他學會了任何事都不再搞平衡,想怎么做就怎么選擇,而且能夠接受任何結果。
《去您的巴西》
胡續冬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24-11
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年初,詩人胡續冬被外派到巴西,在巴西利亞大學擔任客座講師。當時,正如胡續冬遺孀阿子在后記中所寫,“恰逢中國朝世界敞開,大家都要走出去四處看看的時候”。到巴西后,胡續冬定時給國內媒體發回專欄文章,跟讀者分享“以現在進行時的方式不斷積累和完善的巴西生活體驗”。這些文章最終結集成書,于2007年出版,并在2024年再版。
盡管這些文章寫于20年前,但今天看來依然十分鮮活。比如,在巴西有一類女性叫“瑪麗亞·卡索里娜”,即“汽油小姐”。她們只跟有車的男性交往,如果對方沒車,會立刻扭頭另尋目標。因為巴西人日常高度依賴汽車,尤其是在首都巴西利亞,沒有汽車簡直寸步難行。
《今晚出門散心去》
田嘉偉 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重光relire,2024-11
學者田嘉偉生于重慶秀山,曾在北京、巴黎就讀,如今在上海任教。他這部介乎虛構與非虛構的隨筆集,可以用其中一篇隨筆的題目來概括——“秀山和巴黎之間的日與夜”。
整部集子從作者留學法國之前的個人生活史進入,之后,盧梭、艾略特、賈科梅蒂、普魯斯特、瓦爾澤、康拉德、巴塔耶、巴別爾、瓦萊里、阿爾托等歷史人物漸次登場。作者通過這些人物的身邊人來講述故事,比如以攝影師布拉塞的視角看賈科梅蒂,以法語教師瓦東的第一人稱談論他的學生巴別爾,等等。
正如書評人李琬所寫,作者由此把自己投射到另一個時代的另一個人身上:“田嘉偉并不僅僅是在復寫、引用和致敬,不僅僅是以蔥郁的歷史想象力重構這些人物的人生,而是在這些人那里——同時包括這些敘事者和他們所講述的大人物們——找到了他們和他自己的連接點。”
《九詩心:暗夜里的文學啟明》
黃曉丹 著
上海三聯書店|理想國,2024-11
2020年,古典文學博士黃曉丹在一席錄制課程《與詩人一起夢游》,她希望通過古典詩詞來回應當下——她發現,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己親身觸及與古代詩人類似的生命問題,因此產生了親近古典詩詞的愿望。
她將講稿擴充成《九詩心》一書。書中講述屈原、李陵、曹丕、陶淵明、杜甫、歐陽修、李清照、文天祥、吳梅村等九位詩人的處境和生命之問,“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身處于大變局的時代,用文學轉化生命的痛苦,完成偉大的創造”。而他們對所處時代的應對方式,值得今人借鑒。
書名中的“詩心”源于《文心雕龍》的“文心”。顧隨先生認為“詩心”是作詩的第一念。詩的根本不是格律,而是生命精神的注入;人可以不作詩、不懂詩,但不能沒有無偽、專一的詩心。
《春暉》
阮筠庭 著
新星出版社|漫編室,2024-11
阮筠庭畫筆下這個故事,2012年開始在《文藝風象》雜志連載。雜志停刊,她依然繼續畫著,在2024年得以出版。
故事的主角“春暉”,29歲,名牌大學出身,留校任教,做著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盡管她一直都很努力,不斷追求“正確”和“完美”,但仍然有很多困惑。“通過弱而小的春暉,阮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深刻的社會畫卷:個人與體制的矛盾,職業與藝術理想之間的掙扎,邊緣化與社會性的張力,年輕女性在職場中的孤獨,東亞家庭中的親子關系……”漫編室主編鐵雄在編輯手記中寫道。
也因此,鐵雄認為,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藝術價值上,《春暉》都為中國漫畫的敘述拓寬了疆域。
《幸福世界》
[美]喬治·桑德斯 著,孟雨慧 譯
中信出版集團|大方,2024-11
到底什么樣的世界,可以稱之為“幸福”?“向善”是人心的天然朝向,還是只是一種權衡利弊的選擇?這是喬治·桑德斯這部短篇小說集試圖回答的問題。
《幸福世界》由9個故事組成。這些故事有的發生在似乎離我們很近的現實世界,有的發生在似乎遙遠的未來的幻想世界。它們之間沒有情節上的接續,但又呈現了某種內在的、隱秘的關聯,那就是不同情境下人的不同反應。
以第一篇《解放日》為例,它講述了一個類似“西部世界”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他”是一個改造人。改造人被刪除記憶,掛在墻上;他們就像喇叭,只有在脈沖的刺激下,才能按照主人設置的關鍵詞進行發言。然而,“他”得知真相后,并沒有與前來解放自己的人站在一起,而是貪戀被奴役的日子里的幸福。
· END ·
整理丨刀鋒時間
編輯丨譚山山
校對丨河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