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堯舜遺跡圖導讀》序
顧浩
堯舜禹漢畫像刻石(邱志榮攝)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與演變,篳路藍縷,生生不息,實現了多元一體,連綿不斷。史學家許倬云先生說:“這種不以血統界定民族,而是用文化認同來界定邊界的思想讓中華民族成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綿延五千年而不斷的民族。”
中華文明具有宏大的包容、傳承、創新的格局。中華文明史前的炎黃到堯舜禹時代,經歷了從部落聯盟到形成國家形態。堯舜禹可謂從禪讓的部落首領到華夏古國的開國元勛,而虞舜是明德至圣的完美巨像。幾千年來,無數人以堯舜為明君典范、人生楷模,常常用“堯天舜日”“堯風舜雨”“堯功舜德”等詞匯贊美堯舜、效仿堯舜。一代偉人的詩句“六億神州盡舜堯”既是對中華民族高尚品德的由衷贊美,也是對全國人民堯舜崇拜情感的確切表達。
堯日舜天
我的祖籍浙江紹興上虞,是一個很有文化的地方。她的文化史至少比堯舜禹的遠古信息還要長。考古證實,上虞東臨7000年歷史的河姆渡遺址,西有8000年前的跨湖橋遺址和5000年前的良渚遺址,西南有約10000年的上山遺址。上虞地區還是人類原始瓷的發源地。特別是,上虞人的心里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關于舜的鄉土故事,有虞舜故里、孝德淵源之稱。這里有舜江、姚江、百官鎮、大舜廟等許多紀念虞舜的地名,有韓美林根據鳥耘象耕故事創作的虞舜駕馭大象耕地的巨型群雕。在民間更有許多舜的傳說,有說他生于斯,有說他遷于斯,有說他在此守孝道、辦德政,充滿了一種文化自信。
紹興市上虞市百官街道舜帝嶺
(戴秀麗攝)
傳說中的堯、舜、禹,在歷代典籍以及民間三官文化中,都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然而,明清“歷代帝王廟”卻把堯舜禹三人區別開來:堯、舜被尊為“三皇五帝”居于神位,大禹則被“降一等”,列于夏朝君王之首,這就意味著大禹更多地被看作人而非神。2019年,水利部公布了中國的12位“歷史治水名人”,大禹名列其中且位居第一,這進一步淡化了其作為傳說人物的性質。
我國第一張現代禹跡圖——《紹興禹跡圖》問世后,編著團隊又制訂了《禹跡圖編制導則》。其中,“禹跡”的英文定義為“大禹文化遺存”(culture remains about Yu),在編制原則中對應的是“反映大禹文化影響、文化遺跡分布分類情況”,即只關注文化意義上的大禹,而不糾結于其情節真實性問題。這樣的編制原則巧妙地避開了爭議難題,為文化探源開拓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文化遺存”的編制原則同樣適用于對本書的理解。“堯舜遺跡”的核心含義也是“文化遺存”,涵蓋了文化認同和文化傳播意義上的所有文化遺產。因此可以說:所謂“堯舜遺跡”,是指對應于歷史文獻中有關堯、舜傳說的記載,留存至今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文化遺址、紀念建筑、石刻、壁畫、可移動文物、獨特自然地貌、傳統祭祀禮儀、節慶活動以及相關地名等等。
堯舜的遺跡在全國廣泛分布,其中在浙江的分布尤為生動且密集,尤其是舜的遺跡。可以說,浙江是虞舜文化的重要策源地和傳承地之一。這體現了一種文化傳承現象,彰顯了越地人民重視文化、崇尚信仰、尊敬祖先的民風。
紹興舜王廟會
舟山市岱山北峰大舜廟(邱志榮攝)
傳說堯帝為陶唐氏,舜帝為姚姓有虞氏,與“堯、舜、陶、唐、姚、虞”相關的地名,是特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非常古老的信息。比如:河北有唐縣,山西有陶寺和堯都,河南有姚墟和虞城,浙江有舜江、上虞、余姚、姚江,江西有堯山,山東有定陶,湖南有舜陵,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堯市、舜井、媯汭、雷澤、歷山、象田等相關地名或地物,數不勝數。而天官堯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等三官(三元)文化建筑以及堯舜禹廟祠,則散布于全國近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華夏子民或因身居堯舜故國而自豪,或因擁有堯舜遺跡而榮光,其中有的有文獻記載支撐,有的有考古發現佐證,有的依靠可信口頭傳說流傳,有的則成為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與此同時,系統性的附會之說也層出不窮、史不絕書,有的言之鑿鑿、實有所指,有的則坦言“此則后人因名思圣之義”(明·熊子臣語)。所有這些,都是文化認同和文化傳播的結果。
調查、梳理并核實堯舜遺跡信息,編制遺跡圖,是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創新性工作。《浙江堯舜遺跡圖導讀》是在《紹興禹跡圖》—《浙江禹跡圖》—《中國禹跡圖導讀》既有成果基礎上的順延,推進到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編制方法上,該書一如既往,對各種學說和觀點未作學術上的評論,而是廣采博收,將現存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同時輯錄了豐富的相關史料。
全書構思設計嚴謹。作為一部以資料為主的辭條型書籍,凡例完整,編纂概念清晰,結構合理,體例科學,文字流暢準確。
導讀的《上編》對浙江堯舜遺跡的記錄翔實具體,包括詳細位置(含經緯度)、類型、名稱、形態、文化信息等,信息完整全面。導讀對各處遺跡作了必要的說明和深入的解讀,使遺跡記錄內容豐滿、形象生動。解讀所引用的史料、典籍、志書、碑刻等來源清晰,為今后或他人進行比較研究提供了線索。遺跡記錄,貴在求實,這些資料極具價值;而比較和研究則是下一步必然且必要的工作,具有更高的價值。
南宋紹興府圖中的堯舜遺址
(錄自宋王十朋《會稽三賦》)
萬歷《紹興府志》《歷山舜廟舊圖》
導讀的《下編》輯錄的相關史料,涵蓋詩文、故事、論述、研究成果、新聞報道、考證等多個方面。時間、空間跨度之大,令人耳目一新。這對浙江堯舜遺跡是很好的映襯和補充;對這部導讀而言,增加了層次,提升了厚度,可以開拓讀者的眼界,滿足不同讀者的多樣化需求。
遺跡是客觀存在的,但不等于史實,需要通過科學考古、測定來證實。實在的遺跡所提供的信息,不但本身具有歷史、文化、學術的價值,而且對考古有啟迪作用。
堯舜禹是中國史前文化的里程碑式人物,其中堯、舜相比大禹年代更為久遠,因而“傳說”色彩更濃。一般認為,“三皇”屬于神話人物,“五帝”則屬于傳說人物。然而,先秦著作如《尚書·堯典》《尚書·舜典》,以及《孟子》《左傳》《國語》等,都把傳說人物虞舜和大禹一樣當作真實的歷史人物對待。在當今時代,浙江上山、小黃山、跨湖橋、河姆渡、良渚,以及陜西石峁,山西陶寺,甘肅南佐,山東城子崖,安徽凌家灘,湖北石家河、屈家嶺,四川三星堆等史前考古新成果的不斷涌現,為堯舜文化的存在提供了大量佐證。不少學者早已開始探索性地解譯堯舜禹時代的歷史傳說,近年來對于水耕火耨、象耕鳥耘等上古生產生活場景也有了新的解釋。
嵊州小黃山遺址現場
河姆渡“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的蝶形器
相信本書將對史前文化的傳承、普及及學術研究起到促進作用,對中華文明的探源產生積極作用。
期待古為今用,經世致用。
是為序。
作者簡介:顧浩,系水利部辦公廳原主任、中國水利學會原常務副理事長、水利部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導委員會原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編輯:程雪婷
審核:戴秀麗
總期:第826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