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一幅作品,氣勢強則氣韻弱,氣韻佳則氣勢弱,二者有機統一起來較難,而米芾的《張季明帖》則是把二者有機統一起來的少有佳作。此帖被不少學者認為是米芾作品中格調最高的一件。
米芾《張季明帖》
粗觀此作,開局的“余”字大開大合,把一個縱勢的結體變成橫勢的結體,第一筆特別長,看起來如長槍大戟入陣,大有“舍我其誰”的氣勢,可謂勢如破竹。倘若不明白老米的字“風檣陣馬,快劍斫陣”,觀此帖可以明矣。對于書寫氣勢的體現,此作堪稱教科書式的典范之作。
隨后的字,有大有小,有斷有連,節奏有急有緩,看下圖的“季明”“不審”兩個字組錯落有致,很容易令人想到王羲之尺牘中的處理手法(見下圖得示帖)。
注意觀察“季明”“不審”細節處理
王羲之《得示帖》
至第三行“氣力復何如也”似高山瀑布,接連翻滾而下,令人震撼。此六個字直接取法于他自藏的張季明的《秋深帖》,張季明就是草圣張旭。
左張旭《秋深帖》刻帖局部;右米芾擬“氣力復何如也”
米芾32歲時在黃州初識蘇軾于雪堂。東坡勸其書學晉人。他便不惜代價搜羅晉帖,日夜摹寫。當他得到張旭的《秋深帖》之后,喜不自禁??雌浯颂u價就知:“長史世間第一帖也”。
據米芾《書史》45則記載,他購《秋深帖》頗費周折。此帖中的“氣力復何如也”一筆書,可謂直接仿張季明的《秋深帖》(見圖2-4)。但米芾的模仿可不是機械生搬,而是借鑒、化用。
王獻之《中秋帖》,疑為米芾書
有人認為此帖老米借鑒吸收了王獻之的《中秋帖》一筆書。但也有許多論者認為《中秋帖》為米芾臨本。本人臨寫《中秋帖》亦深感與米芾諸多書寫習慣一致,《中秋帖》的“秋”與張季明帖的“秋”結體幾乎完全一樣,第一個“不”字的起收筆與結體也完全是老米的。這里且不論《中秋帖》是王大令還是米南宮的,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米芾這種化古為己的手法。
我們繼續看之后的“好戲”:連綿六個字之后,節奏一變,字字獨立,大小錯落,閃轉騰挪,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如前面一筆書形成明顯對比。
另外,在單字的處理上米芾也變化多端。此帖中有三個“帖”字,從左到右,第一個寫成行書,用圓筆顯得靈動;第二個寫得厚重,“口”轉折用方筆,字帶有一點楷意;第三個點畫連筆較少,行楷顯得端莊。
第四行“行相間”三字各有風采?!靶小焙汀跋唷弊值淖笥覂刹糠执蚱瞥R帲扇∽蠓庞沂盏霓k法;“相”的右部采取內擫筆法,而下面的“間”字則采取外拓筆法,有顏字味道?!坝唷焙汀昂稀弊稚喜慷际恰叭恕弊诸^,“余”的人字頭寫得舒展。而“合”字的人字頭則寫得生澀、穩重。
在空間留白上,很容易令人想到《集王圣教序》中王羲之結字留白的技法。如圖中的“明”“深”“間”等字的中空留白。
這種氣韻根在何處?根在“二王”。此帖書于元豐七年(1084),一說元祐元年(1086年)。時米芾35左右歲。在杭州推官任,是米芾寫自己所購張季明《秋深帖》的感受。此時期的米芾,大量從晉帖中汲取營養,此帖很多地方具有二王風格。如第一、二行,特別是“不審”二字,直接脫胎于大王行書。在取法“二王”的同時,增加了“勢”的筆法,“沉著痛快,風檣陣馬”米氏書法風格脫穎而出。
一張39個字的手札,能蘊含著如此豐富而又和諧的技法和神韻,當不輸于右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