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州多地的“電雞”車主反映,家門口的電動自行車充電樁都悄悄漲價了。有市民稱其為“充電刺客”,皆因充電樁的漲價幅度將近一倍。
▲相關網帖
還有市民擔心,長此以往,電動自行車的充電費用是否會趕超電動汽車,又是否會導致更多人將“電雞”帶回家充電,助長危險發生呢?
01
充電價格翻倍
白云區的王先生表示,以前電動自行車充滿電只需兩塊多,現在卻要五、六塊錢。他在村內充電樁上充電8小時,扣費總計6.78元,消費明細中電費僅為1.25元,而服務費則高達5.5元。
▲圖源網絡
有廣州網友吐槽:“以前充滿電只需要3塊錢,現在充滿就要近10塊錢,一下子漲了一倍,算下來一個月預計多花100多塊,一年就要多花1200多塊,小數怕長計,真的快充不起了。”
還有網友曬出賬單:“以前5元能充滿,現在還要加收7.2元的服務費,服務費比充電費還要貴,現在這么坑人了?”
▲網友觀點
實際上,充電樁漲價的影響不容小覷,如果充電費用過高,難免會有人為了省錢而將電動自行車偷偷帶回家充電,這無疑增加了安全隱患,容易引發火災等嚴重后果。
▲網友觀點
有網友算過這樣一筆賬,一部電動自行車充滿約消耗1.5度電,家充換算一下才1塊錢,但如今充電樁收費卻要8-9元,確實貴得多。”
02
充電樁問題多
除了漲價之外,電動自行車充電樁還存在其他使用問題。
一是備受爭議的預付款模式。不少充電樁要求用戶“先充值再使用”,這種預付卡模式讓不少市民感到不滿。有番禺市民表示,充電樁品牌太多太雜,每次都需要重新注冊,都要求預充值,難道每個樁都得先交一筆錢嗎?
▲圖源網絡
這種預付款模式不僅增加了用戶的經濟負擔,還可能導致用戶在更換充電樁時面臨退款難的問題。有網友分享自身經歷:“每個地方小區充電樁完全不一樣,搬了個家,剩下的60多塊還沒法退,也沒其他地能充。”
還有網友指出,甚至有的充電樁是同一個公司,但不同小區不能通用。
二是部分充電樁小程序廣告多。在掃碼充電的過程中,需要點擊十余次才能關掉各種跳轉頁面和充值廣告,這種繁瑣的充電流程大大影響了用戶體驗。
▲圖源網絡
三是價格公示不清晰的情況也很普遍。盡管有的充電樁品牌用紙牌標明了充電價格,但存在人為涂改及公示牌以及公示牌放置不夠突出等問題。
03
法律如何規定?
“電雞”充電樁的種種問題突出,那么目前法規又是如何規定和監管的呢?
早在2024年10月,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就發布了《關于規范我市電動自行車充電收費行為的通知》,提出自2025年1月1日起,電動自行車戶外充電設施的充電電費和服務費應分別標示、分別計價。
▲圖源網絡
充電電費方面,居民住宅小區內的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用電,電網企業均應按居民合表用戶電價計收充電電費;居民住宅小區以外的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用電,按其所在場所電價政策執行。
至于服務費,商家可結合市場供需狀況,自行制定充電服務費標準。
對此,有市民就覺得:“不讓漲電費,商家就漲服務費,這種變相收費不合理。”
▲圖源網絡
廣悅律師事務所律師莫碧琪則分析:“當下收費構成為電價+服務費,電價是根據場所用電價格確定,較為固定。但目前對于服務費標準,確實是沒有上限的,是交由市場進行調節,所以有可能出現服務費比電價高的情況,商家應當尊重市民的需求,合理制定服務費,才可以穩健發展。”
▲圖源網絡
另外,關于部分充電樁采取預充值模式,律師認為屬于霸王條款,不合理地限制了消費者的權利,增加了消費者的維權成本。
04
如何平衡利益?
電動自行車充電樁漲價的情況,令不少人想起其他行業的類似現象——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網約車等等。
初期,企業往往先通過低價策略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隨著用戶基數的增長和市場的逐漸成熟,再逐步漲價。這種做法在短期內有助于企業擴大市場份額,但長期來看卻可能損害用戶的利益和信任度。
▲圖源網絡
況且,對于一般的消費者而言,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網約車平時是可用不可用,可替代性高,但對于很多“電雞”車主來說,電動自行車充電樁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剛需,也影響著公共安全。
所以說,如何平衡消費者、充電樁運營商和社會利益,是不容小覷的問題。
各位自己友,
你身邊的電動自行車充電樁漲價情況如何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羊記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