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中寫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其中江楓,很多人以為是楓樹,其實不然。這里的江楓其實是指烏桕,因為每當秋天來臨的時候,烏桕的葉子就會變成紅色,與楓葉相似,因此古人常誤以為是楓樹。
烏桕是一種非常優良的觀賞植物,每當秋天來臨,它綠色的葉子就會變成紅色,提示人們秋天到了。不過很少有人真正烏桕,其實烏桕可不止是簡單的觀賞樹木,它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作用和價值。甚至古代人們用來照明的蠟燭都和它息息相關,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認識并了解這種植物。
認識烏桕、了解烏桕
烏桕,原產于中國,它最早記載于南北朝時期古籍《玄中記》以及賈思勰著寫的農業著作《齊民要術》中。烏桕,它的名字來源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烏鴉特別喜歡吃烏桕的果實,所以得名烏桕。還有一種說法是烏桕的根部腐爛之后,會變成黑色。它中間凹下,酷似盆,這種形狀酷似古人用來舂米或搗物的器具,這種器具在古代稱之為臼,故而得名烏桕。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就提到了烏桕名字的由來,說:““烏桕,烏喜食其子,因以名之。或云:其木老則根下黑爛成臼,故得此名”。烏桕,也叫木蠟樹、蠟燭樹,因其種子外面包裹一層白色的蠟質物,在古代通常用來溶解之后制作蠟燭,故而有木蠟樹、蠟燭樹之稱。
烏桕是大戟科、烏桕屬高大中大型落葉喬木,它的植株高可達15米左右,全株具乳汁。烏桕葉子互生,葉片菱形,通常是綠色的。冬天之后變成紅色,原理就是冬天日照不足,它葉片中的葉綠素就會急劇減少,所以會變成紅色。它的花果期在4-12月份,花黃綠色。果實橢圓狀球形,成熟之后會裂成三瓣。
里面的種子近球形,外面被一層白色的蠟質層包裹,里面的種子黑色。烏桕在我國分布非常廣泛,基本上各省都有分布,是重要的園林綠化植物。尤其是秋天的時候,一眼望去萬山紅葉,非常的震撼。
烏桕的價值
烏桕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植物,它可遠不止好看那么簡單。首先烏桕的葉子富含單寧酸等化學成分,可以用來提取天然黑色染色劑,是天然的染色植物。可以用于織物染色,南宋詩人楊萬里在《晚衙野望》中寫到:“可憐烏臼能緇素,卻被清霜染作緋”。意思就是說烏桕葉能夠將素色的絲或織物染成黑色。
第二、烏桕的種子外被包裹一層白色的蠟質物,這種蠟質物在高溫溶解下,可以提取出來制作蠟燭。古代用來照明的蠟燭,絕大部分就是用烏桕子來制作的。你像《天工開物》中就有記載:“造燭,桕皮油為上”,足以證明在古代造蠟燭,烏桕是常用原材料之一,因此烏桕樹在古代也是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
第三、烏桕還是很好的藥用植物,它的種子、樹葉、包括它的根皮都可以入藥。有 殺蟲、解毒、利尿、通便,你像我們毒蛇咬傷、皮膚上出現皮炎、濕疹,其實就可以將烏桕葉搗爛來用。在《嶺南采藥錄》中就有記載:“烏桕葉治爛腳、疥癩、蛇傷,取葉煎水洗之”,可見烏桕不僅具有極佳的觀賞價值,它的藥用價值也是非常高的。
不過有一點大家要注意,烏桕雖然作用非常多。但是它是不能食用的,它是大戟科植物,這個科是有毒大科,絕大部分的大戟科植物都是有毒的。例如赫赫有名的毒物一品紅等等,因此我們切不可誤食,農民朋友了解了嗎?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里了。大家對于烏桕了解了嗎?你聽說過烏桕嗎?你喜歡烏桕嗎?在你的家鄉有烏桕這種植物嗎?大家有什么想說的,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您的見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