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陸軍裝備的超級火炮——“卡爾”自行臼炮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他,其600毫米口徑的炮口讓人過目不忘。一發炮彈重達2噸,裝藥接近300公斤,可以擊穿數米厚的混凝土工事,這門炮可謂是威力十足!但是,“卡爾”自行臼炮看似強大,但實則雞肋,在二戰中發揮的實際作用也有限。為什么這么說呢,下面具體跟大家說說理由。
保存至今的“卡爾”自行臼炮
首先“卡爾”自行臼炮的機動性就是個大問題,重達124噸,這就限制了其使用場景。遠距離機動需要使用專門的公路運輸車和吊車,實際運用時往往通過鐵路運輸(沿鐵路線部署)。在堅固的路面上,“卡爾”自行臼炮的移動速度不會超過10公里/小時,至于越野機動就別想了。有人要說,“卡爾”自行臼炮不是有履帶嗎?確實是履帶式,由于動力很小,只適合短距離移動,例如炮兵陣地從一角移動到另一角,想像后世的自行火炮那樣跟隨步兵作戰是不可能的。其本質上還是一種牽引式火炮,只不過采用了履帶式。
其次是“卡爾”自行臼炮操作太低效,這導致發射速度很慢。每次發射后都要將炮管恢復水平位置才能再次裝填。不知是設計時的一個疏漏,還是有意之為,火炮俯仰居然要炮手像操作普通的野戰火炮那樣靠手轉動搖柄來實現。炮身每次俯仰動作需要耗時4~6分鐘,火炮標準射速只有6發/小時。另外,戰前需要為其構筑固定的火力發射陣地,并不是把火炮移動到預定位置即可射擊。
需要配備專用的彈藥車
第三個缺點是射程不夠,發射重彈時最大射程只有4300米,要知道二戰時期75毫米山炮最大射程都有6000~9000米,明顯安全射擊距離不夠。使用時,必須徹底壓制住敵方炮火才行,否則抵近射擊的“卡爾”自行臼炮被敵軍炮火擊毀一門都是巨大的損失。要知道二戰時期“卡爾”自行臼炮的生產數量只有6門,根本損失不起!
第四個缺點是自身缺乏防護能力,跟普通的牽引式火炮差不多,無法抵御敵機空襲。敵方戰機俯沖下來航空機槍/機炮一頓掃射就夠炮組受的,更不用說投擲炸彈了。并且由于太笨重,遇到空襲時很難躲避,基本就是活靶子。因此在將該炮投入作戰前必須確保陣地附近空域的絕對制空權,如在火炮發射陣地附近應部署大量的高射炮單位,以提供強大的對空掩護,確保發射陣地的安全。
射擊仰角很大
還有一個缺點是彈藥攜帶問題,普通火炮炮彈可以通過汽車載運/馬匹馱運,但“卡爾”自行臼炮的炮彈可不行。一發炮彈就重2噸(就算是輕彈也有1.25噸),普通的彈藥運輸車無法裝載這種炮彈。為此,德軍特的開發了專門的彈藥運輸車(四號坦克底盤改裝),每輛運輸車運載3枚炮彈。彈藥運輸車上還安裝有一個3噸起重機,用于炮彈的吊運,每門“卡爾”自行臼炮配屬3~4輛彈藥運輸車。
綜合以上缺點,“卡爾”自行臼炮雖然威力很大,在摧毀異常堅固的混凝土工事中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作戰效率太低了。機動性很差,不能及時伴隨步兵向前推進,雖然可以幫助步兵取得最初的戰術突破,但是在后續的戰役發展中則無能為力,因為重新部署這些重炮實在是太費時間了。對戰場條件的要求也極為苛刻,需要大量的工兵和高射炮兵支援和掩護,這就決定了“卡爾”自行臼炮只能在相對靜態的戰線上投入作戰。其設計理念還停留在一戰時期(塹壕戰作戰體系),原本該炮就是為攻克法國堅固的“馬其諾防線”而設計的,只不過該炮還沒研制成功法國就戰敗投降了。
吊裝炮彈
歷史上“卡爾”自行臼炮投入實戰只有三次,第一次是攻克布列斯特要塞,第二次是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第三次是鎮壓華沙起義。在這三次作戰中,“卡爾”自行臼炮展示了其恐怖的威力,發揮了不小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其作用并非不可替代,在取得制空權和地面上的絕對優勢后,對付被層層包圍、垂死掙扎的要塞有的是辦法,重炮炮擊只是其中一個選擇而已。例如空軍使用重磅炸彈(德軍的SC1800型重磅炸彈重達1800公斤,裝藥量為900公斤,威力大多了)轟炸就是一個替代辦法,并且使用起來更方便,比把“卡爾”自行臼炮從后方用鐵路運輸過來、再費力部署高效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