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有篇文章,標題是「北大精神科醫生:你們用焦慮雞出來的娃, 最后都送到我這里了」
這位醫生談的,是那些看起來優秀,內心卻壞掉的孩子。他們得了一種無藥可救的病,叫「空心病」。
名詞解釋:雞娃是什么?
雞娃,指的是望子望女成龍的父母,從小就給娃兒打雞血的行為。
雞娃的「雞」,指的是父母給孩子「打雞血」。也就是父母不斷要求孩子讀書、考試、有成就。
例如:
1歲開始中英雙語教學
3 歲能看英文繪本,背 100 首古詩
5 歲開始學習奧林匹克數學
10 歲拿到奧數比賽一等獎和四六級
等等……
1. 癥狀上可能符合抑郁癥診斷
抑郁癥的兩大核心癥狀:情緒低了、興趣沒了,基本上都符合。
但因為他們通常很「優秀」,這些不快樂會被藏得很好,老師同學也多半不以為意。
2. 患者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也是「空心病」一詞的由來。不管做什么、吃什么、看什么,都覺得格格不入,沒有連結,內心彷佛空了一大塊。
如同《神隱少女》中的無臉男,他臉上戴了一個面具。除此之外,沒有具體的身影。
3. 通常人際關系是「良好」的
「良好」之所以要打引號,是因為這是對別人——特別是那些打雞血的父母來說,是好的。
像是在家里當個好孩子,在學校當個好學生;結婚前當個好男友好女友,成家后當個好先生好太太??。
當空心病的孩子,無所不用極其地「好」,卻沒有得到世界的回應、認同與喜歡時,他們就崩潰了。
4. 有強烈的自殺意念
想死的念頭,大致可分為兩種:想要毀滅自己,與不想要活著。
空心病的孩子,比較少有立刻攻擊、破壞自己生命的沖動,但這不代表事情不嚴重。
不想活著,又可以怎么辦呢?
很多時候,空心病孩子的自殺,是一種慢性自殺。無論是酗酒、暴食、自殘,或是所謂的「冒牌者癥候群」,總是在成功的前一刻,突然身體不適,或者打退堂鼓。
如同徐醫師在文章中,引述了一個自殺未遂的高材生說過的話: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
「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
「我不知道為什么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盡頭。」
就像是人生的疊疊樂,你不斷抽出底層的積木,想把大樓蓋得更高更好,而且好還要更好。
但你每抽一根,都是一次賭注,就賭這次會不會垮掉。
5. 空心病對藥物治療不敏感,甚至無效
既然吃藥效果有限,表示空心病有很大可能不是生理因素造成的。
如果不是生病,那「空心病」到底是什么?
6. 空心病是長期累積的問題
通常這些來訪者出現這樣的困擾,已經不是一兩天。
也就是說,那不只是「你想太多」、「壓力太大」、「吃飽太閑」可以解釋的。這種「不要存在(不要活)」的想法,很多人都是從國高中就開始出現。
只是他們不見得真的會去殺死自己,而是半信半疑地撐下去,幻想人生是否真如爸媽說的:「你考上第一志愿就圓滿了」、「你上大學就我就不管你了」、「你有好工作人生就順利了」。
由此可見,「空心病」與其說是一種身心的「病」,不如說是一種成長的「乏」。
乏什么呢?缺乏建立自信、探索自我,以及確立自身興趣與價值觀的時刻,也缺乏了成長過程的情感陪伴。
空心病的孩子,忙著成為別人期望的樣子。他們很少有機會停下來,想一想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做什么?
7. 傳統心理治療的療效不佳
他們的問題大概不是通過改變負向認知就可以解決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們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早期創傷可以解決的。你會發現他們和父母的關系不錯。雖然也有這樣那樣的沖突,但不是那種典型父母離異、早期依戀、留守兒童的問題。
首先,許多患上空心病的人,確實無法在原生家庭中找到「困苦」的原因。但不代表他們的依戀(依附),真的沒有可發展之處。
他們的確不是那種在風雨中被淋濕的野貓,他們看似有個「你什么都有,應該很快樂」的童年。
但如果治療師不是帶著既定假設(你一定有個不快樂的童年),愿意真正有耐心且好奇地探索來訪的成長經驗,還是會發現一些重要的線索,例如:
空心病孩子「快樂」童年的背后,其實是空洞,是匱乏。
空洞不是因為不知足。而是旁人所謂的「你該快樂」,從來沒問過他是否「真心想要」。
空心病,確實不是直接改變想法,就可以解決的。但考量空心病的人多半很倚賴知識、專家與權威,一定程度的想法、信念與觀察力的討論,還是相當需要的。
這樣的討論,雖然無法根治「活著是為了什么?」的無意義感,但還是可以透過思考框架的打破與重建,形成某種我跟你、肩并肩討論人生的陪伴感。
空心病患者,在心理治療中最需要的:是治療師如同鏡子一般,不斷地映照出這個人的形狀、棱角與模樣。也需要要一次一次地照鏡子。這鏡子有時會照出人生在世的現實(「哦,我臉上果然有青春痘」),有時候則是一面幽默的哈哈鏡(「我今天紅配綠,真的是一棵圣誕樹!」)。
空心病的可能解方:找回「一起」的經驗
前面說過,空心病的「好」,是好孩子、好學生、好先生、好太太的那種「好」。這多半是一種為了他人好、你好而我不好也沒關系的「討好」。
討好,其實是脆弱而恐懼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創傷治療專家 Stephen Porges,用「主人」與「客人」的比喻,來說明這種脆弱而空洞的自我中心:「很多人擅長當主人,關注別人的需求,給別人他們想要的,借此得到成就感。然而他們卻沒辦法好好當一個客人,接受別人的給予,感到喜悅、感謝,并一起玩耍。」
他們沒辦法讓別人也能「給得很開心」,這讓他們失去了與別人、與世界「一起」的能力;少掉了一起的能力,內心就會空掉一塊。
于是,空心病可能的真正解方,是在人生的漫漫長河中,找到一面鏡子、一個旅伴,再慢慢找到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