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邊第一泉”牌匾追溯一段呼和浩特城市歷史故事
作者/孫樹恒
一
歸化城,今呼和浩特有三大名匾,均出自清朝歸化城“三大號”之首號旅蒙商“大盛魁”商號的賬房先生大盛魁商號賬房先生、清朝書法家王用楨之手,它們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也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九邊第一泉”?:這塊匾額懸掛于大召寺山門下,記錄了玉泉井的甘甜水質和歸化城的歷史淵源。王用楨以獨特的棉書技法書寫,使這塊匾額具有很高的審美和史料價值。
?“陰山古剎”?:在席力圖召的過殿內,王用楨的顏體楷書“陰山古剎”匾額引人注目。是大盛魁商號敬獻的, 它見證了席力圖召這座北方著名佛剎的悠久歷史和獨特魅力。
?第三塊名匾?:關于第三塊名匾是呂祖廟上的“文則史”匾額,由王用楨書寫,但已隨呂祖廟的消失而遺失。
這三塊名匾,不僅是王用楨書法藝術的杰出代表,更是歸化城歷史文化的生動寫照。
二
位于呼和浩特市繁華地帶的大召廣場,寺廟大召山寺靜謐莊嚴,吸引著游客駐足欣賞。
寺內山門檐下懸掛著一塊引人注目的橫匾,橫匾上醒目地寫著“九邊第一泉”五個大字,用行書字體俊逸遒勁,仿佛歷史的流轉在筆觸之間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篇橫匾長約3.3米,寬1米,呈長方形,其上的書法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更是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意義。
匾內包含大字9個,小字149個,每個字都珠璣滿貫,詳細記錄了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大召扎薩克達喇嘛募緣修葺大召和玉泉井的往事,還提到了當地 432 家商戶的慷慨貢獻。
據大召寺一位老喇嘛蘇木和透露,王用楨在進行書寫時,并未采用傳統的毛筆,而是別出心裁地用棉花綁在木棍上蘸墨而書,這種獨特的寫法被稱為“棉書”,使得這塊匾額的藝術價值更加非凡。
匾額上“九邊第一泉”五個大字豪氣沖天,而半大字“古無量寺”則顯得莊重而古樸,兩者相得益彰。小字部分詳細記錄了修葺御泉井的經過和 商戶們的名單,是呼和浩特地區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如今,這塊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匾額依然高懸于大召山門之上。每當人們駐足觀賞,都能感受到那份來自百年前的匠心獨運和歷史的厚重感。它不僅是大召寺的瑰寶,更是呼和浩特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講述著那些關于商業、文化和信仰的傳奇故事。
三
九邊,又稱九鎮、明朝九邊,是明弘治年間在北部沿長城防線陸續設立的九個軍事重鎮,它們宛如九條巨龍,蜿蜒在萬里長城之上,守護著明朝的邊疆安寧?1。
一是?歷史的淵源與設立?。1368年,明朝建國之初,便設立了十三大塞王,統轄漠南諸衛所,以抵御北方蒙古的侵擾?12。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漠南諸衛所逐漸廢除或內遷,九邊重鎮便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從開平衛內遷到嘉靖二十一年,九邊重鎮成為了明朝北部邊防的重要支柱,它們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里,構成了明朝的外圍防線,保護著北京的安全?。
二是?九鎮的風采與布局?。
遼東鎮:總兵初駐廣寧(今遼寧北鎮市),隆慶后冬季駐東寧衛(今遼寧遼陽市)。管轄的長城東起丹東市寬甸縣虎山南麓的鴨綠江畔,西至山海關北錐子山,全長970余公里。
薊州鎮:總兵初駐桃林口,后移遷安寺子峪(也稱獅子峪),天順年又移三屯營(今河北遷西縣境內)。管轄的長城最初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城(原名灰嶺口),自增設昌平鎮后,西改至慕田峪(今北京懷柔區境),全長880余公里。
宣府鎮:總兵駐宣府衛(今河北張家口市宣化縣)。管轄的長城東起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治所分界處,西至西陽河(今河北懷安縣境),全長510多公里。
大同鎮:總兵駐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管轄的長城東起鎮口臺(今山西天鎮縣東北),西至鴉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口子村東山),全長330多公里。
太原鎮(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總兵初駐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縣),后移駐寧武所(今山西寧武縣)。管轄的長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縣舊縣城)的黃河岸邊,經偏關、老營堡、寧武關、雁門關、平型關,東至太行山嶺之真保鎮長城,全長800多公里。該鎮長在大同、宣府兩鎮長城的內側(南邊),偏頭、寧武、雁門三關合稱為內長城的“外三關”。
延綏鎮(也稱榆林鎮):總兵初駐綏德州(今陜西綏德縣),成化以后移治榆林衛(今陜西榆林市)。管轄長城東起黃甫川堡(今陜西府谷縣黃甫鄉),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全長880多公里。在大邊南側另有“二邊”,東起黃河西岸(今陜西府谷縣墻頭鄉),曲折迂回,西至寧邊營(今陜西省定邊縣)與大邊墻相接。
寧夏鎮:總兵駐寧夏衛(今寧夏銀川市)。管轄長城東起花馬池,西至寧夏中衛喜鵲溝黃河北岸(今寧夏中衛市西南),全長約1000公里。
固原鎮(也稱陜西鎮):總兵駐固原州(今寧夏固原市)。管轄長城為東起延綏鎮饒陽水堡西界,西達蘭州、臨洮,全長約500公里。明后期改線重建,西北抵紅水堡西境與甘肅鎮松山新邊分界。
甘肅鎮:總兵駐甘州衛(今甘肅張掖市)。管轄長城東南起自今蘭州黃河北岸,西北至嘉峪關討賴河一帶,全長約800公里。
三是?九邊的歷史意義?。九邊重鎮,不僅是明朝的軍事防線,更是歷史的見證。它們見證了明朝與蒙古的對峙,見證了明朝的興衰更替。九邊重鎮的設置,使得明朝的邊防力量大大增強,有效地抵御了蒙古殘余勢力的侵擾,保障了邊疆的安寧。
四
根據古豐識略第八卷的詳細記載,玉泉井位于無量寺(大召寺)前街的北側。相傳康熙皇帝在平息噶爾丹叛亂的過程中,經過大召寺,“于此,馬蹄踏地,有泉涌出,味清而甘,四時不竭,居民建神祠于其上。水側流數步北匯為池,上蓋巨石作井眼,寺前一帶咸取汲焉”。康熙皇帝在此看到了神奇的泉源,因此將這口井命名為“御泉井”,并成為九邊第一泉。
歸化城(今呼和浩特)之玉泉井在九邊眾多井泉中地位顯赫,是最好的泉源。玉泉井共有井孔九眼,由南向北整齊排列,北為井神廟,圍以紅墻,把井區分為兩部分:墻內一眼,墻外八眼。井神廟南端現存的一根青石柱上,刻有“源泉常混混”字樣。《辭源》解釋:“混混,水流貌,或流浪聲也。”過去,在歸化城的景致當中,有“石頭旗桿木頭廟”一說,就是指此處而言。
玉泉井,一口清冽甘甜的泉水,滋養了大召寺周邊的每一寸土地。因這泉水的恩賜,大召周圍茶館林立,茶攤遍布,每日吸引著絡繹不絕的茶客。他們或坐或立,品茗談天,享受著玉泉井帶來的愜意。隨著玉泉井名聲遠播,周邊的飯館、酒肆、戲院、藥店、旅館等店鋪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生意興隆。大至豪華商鋪,小至街邊小販,各式商品琳瑯滿目,從古董玩物到生活瑣碎,應有盡有。小手工藝人亦在此尋得生計,他們的精湛技藝,為這片繁華之地更添一抹亮色。玉泉井,不僅是一口井,更是大召寺周邊繁榮的源泉與見證。
隨著歷史的變遷,玉泉井的名稱也發生了轉變。不過據歷史專家考證,玉泉井實際上是在明代萬歷八年,為了解決大召寺生火用水而挖掘的,比傳說中的御泉井晚了100多年。如今的玉泉井依然清澈甘甜,吸引著市民前來汲水喝。在這口古老的井中,人們感受到了歲月沉淀的美好和歷史故事的傳奇。
五
在呼和浩特這座城市,玉泉區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而提及玉泉區,便不得不提那口傳說中的玉泉井。無論是口頭流傳的故事,還是史冊上的明確記載,玉泉井都是玉泉區得名的緣由。這口井,見證了數百年的風霜雨雪,也默默訴說著玉泉區的悠悠歲月。
?一是深挖歷史文化內涵。玉泉井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應深入挖掘與玉泉井相關的歷史故事、傳說等文化元素,豐富景點內涵,提升吸引力。同時,聘請專家研究整理,為游客提供生動詳實的文化解說。?
?二是打造特色文旅項目?。設立展覽館或博物館,展示玉泉井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開發互動體驗項目,如模擬御馬刨泉等,讓游客感受文化魅力。?結合玉泉井文化,舉辦特色節慶活動,如御泉文化節,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是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優化交通設施,提供便捷指引和停車服務,設置清晰導覽標識,方便游客游覽。?開發特色餐飲和住宿服務,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
?四是強化宣傳推廣?。利用線上線下渠道,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吸引更多游客關注和游覽。?
?五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結合玉泉區其他文化旅游資源,玉泉區,不僅有著玉泉井的傳奇,更擁有大召寺、席力圖召、五塔寺、觀音寺等一眾名勝古跡,點綴在這片土地上。這些古跡,是歷史的見證。開發旅游線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整體競爭力。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