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CADE
國工優品
—第四十一期 傣錦溜包—
在古老的傣族村寨,傣族婦女們用織錦編織著生活的藝術,悉心守護著已傳承千年的傣族織錦技藝。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來自“白隙”這一非遺品牌的匠心獨運之作——傣族織錦溜包。它不僅延續了傣族織錦的千年傳統,更巧妙地融入了現代設計的理念,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時尚活力。
1
產品速覽
溜包的風格清新明快,主體材質選用獨具辨識度的傣族織錦,四角各綴有絨球,小巧便攜,無論是城市漫步還是街頭閑逛都格外亮眼。
設計靈感源自傣族傳統溜包,“白隙”的創作團隊通過現代化的設計,將其重新定義為“外出溜達背的包”。包包使用了小塊的傣族織錦,賦予這些邊角料新的活力和功能。
重新設計的溜包不僅貼合現代城市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更傳遞了版納的獨特風情和文化特色,在時尚單品中獨樹一幟,彰顯獨特的個人風格。
2
【千年傣族織錦】
傣錦,是傣族民間流傳的一種古老手工紡織工藝品,主要產于云南德宏、西雙版納等地。其歷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早在漢晉時期,滇池四周與永昌等地已“知染采文繡”,所產“蠶桑、綿、絹、采帛、文繡”等花色品種頗多。到唐、宋時期已基本形成一定規模。
西雙版納被譽為“動植物王國”,傣錦圖案多以動植物、建筑、人物為主題,如孔雀、大象、駿馬、鳳鳥等。傣族人民借助豐富圖案表達著對生活的熱愛和祝福。孔雀、大象寓意吉祥、力量和豐收。寶塔、寺院等建筑圖案寄寓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荷花、檳榔等植物圖案則表達了傣族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
傳統傣錦色調亮麗,紋飾夸張簡練,廣泛應用于傣族服飾、家用裝飾等。
3
丟包傳情的習俗
在傣族的特定節日和活動,青年男女們便會舉行“丟溜包”的娛樂活動,以此傳遞情感。
溜包以菱形包最為常見,色彩斑斕,內裝苦蕎籽或香料,正中有一條提繩便于拋接,其余三角系著彩色絲帶或繡球。在江城,溜包作為裝飾隨處可見。
在丟包活動中,青年男女通過拋接溜包來傳遞情感,接住溜包者欣喜萬分,未接住者則需贈送禮物或鮮花。溜包也是獻給貴賓的禮物,體現了傣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如今,“丟包傳情·山歌定情”已成為中老越三國交界地區各民族共有的傳統習俗。丟包傳達著愛情,也傳達著親情、友情等世間的真摯、美好情感。
4
溜包新式演繹
傳統溜包小巧精致,但功能相對單一。白隙的設計師以傣族傳統溜包為靈感,將傣錦邊角料與防水面料巧妙結合,打造出既實用又時尚的出游小挎包。新設計的溜包保留了傳統的毛球和流蘇元素,同時內部設計合理,能輕松容納耳機、口紅等日常小物品。
通過將傳統傣錦的粗獷質樸與現代時尚融合,設計團隊賦予溜包新的意義與功能。更現代化的設計讓這款溜包更符合現代城市年輕人的審美和使用需求,成為他們逛街出游的日常首選。同時,也讓更多人通過這款小挎包欣賞到傣族織錦的傳統技藝,了解傣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白隙”創作團隊通過對傣錦的再造,實現了傳統技藝的創新傳承。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鄉村里的年輕人看到非遺的變現潛力,也激勵更多年輕人傳承和發展傣族傳統工藝。
關于國工優品
國工優品點評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推出的公益活動。
活動旨在發現和鑒賞植根民族文化、融合當代科技、自主創新制作、符合現代審美的高品質國產消費品,助力東方文化復興和高端品牌打造。
以上是本期國工優品的全部內容,感謝閱讀、訂閱、點贊。
想看什么點評,歡迎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
國工優品
微信號|國家工藝美術產業公共服務平臺
新浪微博|國工優品
小紅書|國工優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