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奇·格奧爾格
Gy?rgy Lukács
▊About the author
盧卡奇(Gy?rgy Lukács,1885—1971)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之一。他以深厚的學術造詣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的理論基礎,在西方哲學和文化批判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盧卡奇的思想承繼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傳統,同時突破了唯心主義的桎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當代哲學、美學和文學批評提供了重要參考。
盧卡奇出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其父是布達佩斯通用信貸銀行的董事。成長在布達佩斯濃厚的文化氛圍中,盧卡奇從少年時期便展現出非凡的才華,發表劇評文章,開始了他對文學和哲學的探索。
盧卡奇先后在布達佩斯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學習法律和哲學,深受康德、黑格爾、狄爾泰等思想家的影響。他的早期作品如《心靈與形式》和《小說理論》反映了對現代性和藝術形式的深刻思考,并在西方哲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盧卡奇于1918年加入匈牙利共產黨,并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實踐。在短暫存在的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中,他擔任副教育人民委員。然而,革命失敗后,他流亡到維也納,開啟了漫長的顛沛流離生涯。1923年,他完成了《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這部作品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但也因挑戰共產國際的正統觀點而受到批評。
20世紀30年代,盧卡奇移居蘇聯,參與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文集的編輯工作,同時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和美學。他在這一時期的研究形成了對“物化”“階級意識”等問題的系統闡述。
二戰結束后,盧卡奇返回匈牙利,投身于戰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他在布達佩斯大學任教,撰寫了《審美特性》《青年黑格爾》等重要著作,并以系統性的研究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理論框架。盡管他因參與“匈牙利事件”一度被停止黨籍,但他始終堅持獨立思考,致力于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
關于美學和文藝學的
集大成之作
藝術和審美的對象
無不是人的世界
▊About the book
盧卡奇的《審美特性》是其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其在美學領域集大成之作。本書作為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延續了黑格爾美學的系統性傳統,并通過融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對審美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哲學闡釋。
盧卡奇提出,審美反映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種獨特形式,區別于科學反映的客觀性和非擬人化特征。他強調,審美活動源于人類的實踐過程,是對社會現實的擬人化表達,既體現了人的情感體驗,也蘊含著歷史與社會發展的深刻內涵。
《審美特性》強調藝術作為社會歷史現象的解放性功能,探討了藝術如何在資本主義商品拜物化的背景下展現人類精神的自由。他認為,藝術通過對現實的象征性反映,揭示了社會結構中的矛盾和人類生存的危機,從而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盧卡奇將藝術視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對物化傾向的重要批判工具,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拜物化掩蓋了人的本質聯系,而藝術通過對社會關系的象征性表現揭示了現實的復雜性。藝術的解放斗爭不僅是擺脫宗教的束縛,也是對資本主義商品化邏輯的深刻反思。
《審美特性》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奠基性文本,也是20世紀美學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在理論體系上,它繼承了黑格爾美學的哲學深度和歷史廣度,構建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理論框架。在學術貢獻上,盧卡奇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理論資源,對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存在主義哲學等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實踐意義上,該書從審美活動的社會性與歷史性入手,為現代藝術的創作與批評提供了方法論啟示。可以說,《審美特性》不僅是一部美學著作,更是一種哲學探索和社會批判的嘗試。
新書預售
六折特惠
思想文化的擺渡者,在東西方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